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4|讓故事帶你去遠方,才能聽到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居民的生活窮困潦倒,小朋友們需要足足排隊 3 個小時,才能換來一份「讓全家人果腹」的牛肉咖哩飯;在 COP 26 氣候變遷論壇的現場,親眼見證了紅海珊瑚白化,並把台灣珊瑚復育的議題連結起來,希望海洋生態能夠被關注。
走遍世界各國見證歷史,並把親眼所見帶給台灣觀眾——這份工作,叫做海外特派。
《聯合報》資深數位內容製作林奐成,關心人權與環境議題。(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站在自由與威權角力的最前線,面臨世界局勢的快速變遷,台灣需要優質的國際新聞,而這些從「台灣視角」出發的內容,都有賴於海外特派的第一手觀察。作為一個特派記者,到底需要具備什麼特質?又要迎接什麼樣的挑戰?
「2024 卓新沙龍」來到最終場,本次特別邀請 2023 年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得主林奐成,目前擔任《聯合報》資深數位內容製作。他曾製作《囚島移工》、《疫情移工之路》關注移工人權;也採訪《霾葬大林蒲》關心當地環境議題,將衛星影像、時間軸、人物訪談相結合,亦入圍卓越新聞獎「敘事創新獎」。
本次沙龍演講,林奐成將藉自身採訪經驗與聽眾分享:在擔任特派記者期間,面臨到了什麼樣的「限時挑戰」,這些任務如何在時限內完成?許多觀眾對國際議題興趣缺缺,要怎麼透過台灣的觀點,來詮釋較為生澀難懂的內容?
特派記者初長成,深入羅興亞難民營
深入羅興亞難民營,是林奐成成為特派記者後,第一個印象深刻的事件。
2017 年,緬甸國防軍藉故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造成羅興亞人的難民危機。事後,約有百萬餘人遷往孟加拉,居住在科克斯巴扎爾的難民營內,其中不乏老、中、青、幼各個年齡層。
林奐成認為,國際新聞報導應該要與台灣產生連結。(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林奐成跟採訪團隊一行人前往羅興亞。過程中,他發現多數家庭的行李並不多,甚至只帶了「一卡皮箱」。實際打開來看,裡頭有一張紙,上頭寫著典當的內容、數量與價值,以作為未來的參考;此外,既然還有人帶著一包紅色辣椒,「因為這一家四代人都是耕種,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作物遠比其他東西來得重要」。
在數十萬人的難民營中,吃飯也是個大問題。一家人的糧食,全部靠家裡的小朋友得來,他們需要排隊 3 個多小時,才能換來一份「讓全家人果腹」的牛肉咖哩飯。林奐成說,他看到很多小孩子衣不蔽體地蹲在地上,眼角佈滿汗水、以及受委屈早已哭乾的淚痕。
在當地的醫院裡,各式各樣受傷的民眾們等待治療,隨處可見刀傷、槍傷,甚至被緬甸軍攻擊的婦女,他眼睛流著鮮血,接受林奐成與團隊的採訪,哭訴著丈夫被斬首的遭遇——「一臉血淚」是最好的詮釋。
「其實我們拍攝的,是難民營環境最好的地方」,林奐成透露,後來到了其他地方,甚至都滿是泥濘地,環境更為艱困。初次特派採訪的經驗,讓他留下了非常難忘的經歷。
前進氣候變遷峰會,面臨艱鉅的限時挑戰
聯合報和願景工程基金會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常年投注資源到海外報導,林奐成有幸獲派出國採訪,為台灣氣候教育貢獻心力。
「三年前,我第一次被外派採訪氣候問題,到了英國的 COP 26」,林奐成第一次要走進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大會議場,他坦言「當時真的相當緊張」。
適逢疫情期間,整個採訪來回被隔離了共 1 個月,原本半個月的採訪行程,被拉長到了 44 天,也是在特殊時期下才能見到的景象。不過對林奐成而言,疫情隔離只是一部分,當地的天氣、議程、時差都是很大的挑戰。
首先是氣候,11 月的英國氣候乾冷,溫度下探個位數、甚至零度,都跟台灣有極大的不同;之後分別移師埃及、杜拜舉辦,不管是沙漠炎熱的環境,或是 40 幾度的夏日酷暑,都讓他相當不習慣,也讓他體悟到「千萬不要忽略天氣這個因素,因為他會影響到你的身體健康,進而影響到工作狀態。」
林奐成分享在氣候峰會時,遇到的種種挑戰。(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接著是議程。林奐成把那裡形容成動漫《七龍珠》中的「天下第一武道會」,因為那裡各國政要雲集,會場內有 90 多個會議室,「幾乎每一個場地都有議程在進行,同時間可能就有上百場會議在進行」。再加上氣候問題非常巨大且錯綜復雜,不僅要在會議前做許多功課,更需要有十足的準備,才能在每一個當下找到最關鍵的受訪者。
時差也是問題。林奐成舉例,埃及慢台灣 6 個小時,「所以如果報社是晚上 8 點截稿,那我們在埃及現場,大概下午 2 點前就要交稿」。他分享,第一天剛到的時候壓力最大,因為網路速度非常慢,「我 2 點要交稿,那我可能 12 點半就要開始準備,因為傳一張照片可能需要 15 分鐘」。
此外,面對一個經常會有的誤解:我們的國際處境艱困,來自台灣的媒體記者是否能進去?林奐成解釋,「其實是可以用各種方式申請,像是用 NGO 證件等」,其實方法不少,跟對岸也會有一些默契配合。
訪問重量級人物,與台灣議題接軌
「我做的國際新聞,跟其他人應該是不太一樣的,我會去想要如何去扣台灣的議題。」即使在議題生澀的氣候峰會,林奐成依舊思考要如何跟台灣連結。
「在台灣最常引發討論的,無非就是減碳或是核電,」他觀察,雖然許多環境人士認為,國際跟國內的議題推動和進度,宛若兩條平行線,「但他們時不時就會交匯在一起;因此,我們要去抓到的議題點就在這個地方」,這樣的觀察能力,也有賴於對國內時事觀察的高敏銳度。
林奐成在氣候峰會訪問糧農組織首席科學家,詢問台灣農地種電的看法。(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舉例來說,林奐成發現當時「農地種電」的議題在台灣燃燒,因此,他趁議程空檔,找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科學家伊洛維(Ismahane Elouafi),詢問他對農地種電的看法,並對相關政策提出呼籲。雖然那篇報導被部分網友調侃,不過他認為「或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讓大家用新的角度理解台灣的議題」。
民眾黨副總統參選人吳欣盈,也出席了去年的杜拜峰會,也讓採訪團隊忙得手忙腳亂,「要一方面盯著國內總統大選,再加上核能、氣候峰會好幾個議題纏在一起,這些都要去關注。」林奐成印象深刻的是,除了氣候相關的問題外,還問了一些國內的政經時事,是個相當有趣的經歷和體驗。
有與會者好奇詢問:這些受訪者是如何聯繫上的?林奐成分享,自己主要透過 3 種方式,像是之前經驗累積的人脈,包括 NGO 或政府官員;或是對議程的掌控瞭若指掌,趁受訪者轉換場地時進行訪問;以及外電也很重要,透過搜集資料,可以抓出很多重要的資訊。
讓國際新聞,成為改變台灣的推手
「氣候議題真的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林奐成強調,我們要把這個議題限縮,「主要的方式就是讓它以台灣為出發點,讓這個事件擁有在地的視角」,像是碳權交易議題,我們就可以從「台灣目前沒有碳權交易」這件事情著手,也可以試著提出解方或建議。
在峰會期間,也有非常多關於台灣公布的減碳政策報告,林奐成關注並嘗試解讀這些數字,尤其台灣公布的減碳政策報告、氣候變化績效,我國幾乎都是敬陪末座,也代表我們還有必須進步的空間。「我在寫國際新聞的時候,其實同時也在寫本地新聞」,而這些本地新聞,也有可能成為改變的推手。
「2022 年的時候,我專訪了氣候達人彭啟明,那時我們在探討碳市場的必要性,」林奐成回憶,當時彭啟明示警,直指台灣如果不做碳權交易,恐怕會淪為「氣候殖民地」。時候報導刊出,引發熱烈迴響,時任總統蔡英文也在隔年成立碳權交易所,「雖然運作的情況還是有待觀察,但我覺得這篇報導,多少也有起到一些正向改變的作用。」
林奐成認為,國際新聞可以與台灣時事有所連結,甚至有改變政策的作用。(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我們剛剛說,要把峰會連結到台灣的新聞時事;但有時候,反而是這件新聞會自己找上你,甚至完全沒有預料到。」
林奐成想起 2023 年的 COP28 峰會,美國、加拿大、日本等 22 個國家簽署協議,承諾 2050 年以前,要把核能發電提升到現行的 3 倍。「我看到這個新聞整個跳起來,尤其核能在台灣是很重要的議題」,林奐成說,他們當下立刻就改變了原定的採訪計劃,除了報導這個事件本身,還找到了人在當地的前環境部長薛富盛,「面對重量級的議題出現,我們就要去訪問關鍵的人物」,也就是說,保持著隨機、臨時應變的彈性相當重要。
持續追蹤議題,「為下一代寫備忘錄」
氣候議題報導雖然重要,但在台灣發展較為困難。尤其面臨當代媒體環境的快速變遷,商業媒體的淺碟化、表淺化,在某方面來說是無法抵檔的趨勢。在這樣的浪潮之下,這類具深度的「大採訪」,在事前又要如何準備?
林奐成分享,他除了平日的採訪之外,還有花時間在做專題的規劃。因此,從開始採訪到專題生成(包含設計工程等),至少得會上 2 至 3 個月。而他在規劃題目時,反而會以「最後呈現成品」開始思考,例如:如果需要大量影片支撐的專題,我到現場後,就會開始拍攝很多影片,以便準備素材。
他也強調身為記者,需要對一個議題有「持續性」的追蹤。「比如說,我之前寫過大林蒲遷村的議題,我隨時還是會關心這件事情的進展」,因為很多議題,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蹲點或資料蒐集,才能儘量接近事實全貌。
「我的日常中,很多時候是在研究:這個議題是不是有發展的可能性?」林奐成透露,自己平常就會跟同事腦力激盪,討論議題還可以再做什麼?要蒐集什麼資料?要怎麼做,才能和別人不一樣?最後把這些訪談組織起來,或許就能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消息。
聽眾提問 「寫報導的動力從何而來?」林奐成說,他享受的是寫故事、找解答的過程。(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此外,也有聽眾提出疑問:氣候議題報導雖然重要,但似乎沒辦法透過自己手中的筆「改變世界」,寫報導的動力要從何而來?
林奐成認為,先撇開大方向的社會關懷不談,他真正的動力並不是想要「改變社會」,而是很享受「寫故事、找解答」的過程。「我是在為下一代寫氣候的備忘錄」,育有子女的他,希望能夠將這樣的關鍵時刻給記錄下來。
「最後,要試著在新聞現場,發揮即時應變的想像力,」就像是愛因斯坦所講:唯有異想天開,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事。林奐成雖然笑說「沒那麼偉大」,但在新聞現場真的需要多動腦——不要被受訪者牽著鼻子走,也不要局限在自己設定的議題本身,必須學會變通,並讓自己保持最大的彈性。
「讓故事帶你去遠方,也因為我們到了最遠的地方,才能聽到最沒有人知道的故事。」林奐成鼓勵記者們一起去挖掘「遠方的故事」,也要對議題保持好奇心: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才能讓自己充滿無限的可能和想像力。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4年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1|從跑每日新聞練功 到製作專題獲獎 王心喬分享深度報導心法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2|讓聽眾輕鬆享用艱澀議題:詹婉如的聲音報導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3|人物採寫–深度報導的流量密碼
※ 2023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2|從小記者到採訪主任 萬年生的14年財經媒體路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3|採訪就像跟對方談場有距離的戀愛 鄭郁萌: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4|現實與理想衝撞下形塑記者形象 陳良榕:記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奮鬥
※ 2022年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2|太魯閣號事故報導的速度、準度與深度 林瑋鈞:以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