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2021 年 08 月 09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公視記者林靜梅已當記者20年,曾6度入圍、3度獲卓越新聞獎。圖:截圖自卓新沙龍線上會議

當了 20 年的記者,奔赴過各種現場的林靜梅,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邀請,在執行長邱家宜的主持下,以「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為題,分享驚險的新聞現場與採訪準則。這也是疫情升溫三級後,卓新沙龍第一次以全線上方式舉行。

林靜梅在 20 年的記者生涯中獲得 3 次卓越新聞獎,她表示,除了幸運外,也因為 20 年夠長,有機會參與許多重大現場,如巴黎氣候峰會香港理大示威等事件,因而有幸獲獎。

卓越新聞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主持演講。圖:截圖自卓新沙龍線上會議

林靜梅形容自己是個很「機車」的人,笑說:「還好我是當記者,如果是當其他職業,不知道被 fire 掉多少次?」

之所以能當記者 20 年,是因為喜歡未知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坐不住又很喜歡湊熱鬧,本質上是大嬸性格,用在新聞就是『新聞魂」。

當記者很難預期會遇到什麼事,只要一遇到就開始熱血起來,「雖然跑了 20 年,但我還是很瘋狂」,這樣的新聞魂一輩子刻在她的骨子裡。

不畏驚險現場,練就隨時隨地工作的本領

「跑新聞」,意即要奔向一個現場,追求速度感,林靜梅分享曾到過的現場,例如至澎湖拍垃圾廢棄物,到香港理工大學拍港人抗爭,上陽明山拍水牛時因低溫而凍傷,記者的特性讓她隨時隨地都能工作,不論是在車子、廁所、漁船上寫稿過音都難不倒她。

她總是「知難行難」,知道越難,越要挑戰,過去她曾在颱風天「挺進」現場,當時土石流嚴重,短短 1 分鐘水就淹過路面、無法跋涉,但為了採訪,還請正在清瘀泥怪手載她過去。

由於背負強大的使命感,任何危險的地方,對她來說都是很好的採訪地點,不管是災難、溫馨、正面、負面都是養分的溫床,上班彷彿是在「應召」,新聞之神要你去哪你就去哪。

林靜梅在颱風天挺進現場,當時土石流嚴重,正在挖瘀泥怪手載她過去採訪。圖:截圖自卓新沙龍會議

「跑新聞」,意即要奔向一個現場,追求速度感,林靜梅分享曾到過的現場,例如至澎湖拍垃圾廢棄物,到香港理工大學拍港人抗爭,上陽明山拍水牛時因低溫而凍傷,記者的特性讓她隨時隨地都能工作,不論是在車子、廁所、漁船上寫稿過音都難不倒她。

她總是「知難行難」,知道越難,越要挑戰,過去她曾在颱風天「挺進」現場,當時土石流嚴重,短短 1 分鐘水就淹過路面、無法跋涉,但為了採訪,還請正在清瘀泥怪手載她過去。由於背負強大的使命感,任何危險的地方,對她來說都是很好的採訪地點,不管是災難、溫馨、正面、負面都是養分的溫床,上班彷彿是在「應召」,新聞之神要你去哪你就去哪。

催淚彈的煙霧彈瀰漫,在陽光照射下,竟形成一種唯美的畫面。這張照片也是林靜梅與同事們得獎作品《「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系列報導命名的由來。圖:林靜梅提供

到現場累積「觸感」,培養視野比例尺

現場為何重要?

林靜梅說,記者到各地採訪不是去旅遊,這些多采多姿的背後是在累積與人接觸的觸感,以及在視野上的比例尺,見多了自然會識廣。

她舉例,過往電視台在報導風災時,經常有記者找一水深之處,只見水淹到腳踝就誇張演出、表現得快世界末日,但這顯示出自己的無知,因為市區的積水只是暫時堵塞,很快就會退掉。

如果記者有足夠的經驗值,就能精準地形容眼前的東西,在使用「淹水」、「災難」、「浩劫」這些詞時,知道其中的區別;但如果經驗過於侷限,現場跑得不夠,就會去過度解讀所看到的東西,因而誇大眼前的事物,或忽略更重要的新聞點。

因此,記者要經常到現場累積經驗,才有辦法去建立一套準則,去理解眼前所見,並用大眾可理解的方式陳述出來,傳達可信、有專業基礎的訊息。

然而,自從 5 月中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後,許多採訪都改成線上,傳統的提問方式也因而改變,各地政府比如說新北市、台北市政府,他們在開疫情記者會時請媒體把提問打在 Line 上,官員再一一回答。

林靜梅直指,「(官員)講得不清不楚,又不能追問。」疫情讓記者隔離於採訪現場外,她認為這在新聞專業和自由上的形成諸多限制,希望疫情盡快過去,才能回到現場。

5 月中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後,許多採訪都改成線上,記者無法親臨現場。圖:截圖自卓新沙龍線上會議

該拚收視率還是堅持美德?電視記者道德兩難

在電視台任職多年的林靜梅觀察,電視記者往往為了放最精彩的畫面吸引觀眾,比平面記者更容易有「敗德」之事。

她認為所謂的「敗德」,就是強化悲慘,凸顯痛苦、失控、混亂,常有民眾到現場後說:「這又沒什麼,為什麼被你們講成這樣?」對事實加油添醋,是危險且敗德的行為。

然而,電視記者經常陷入道德兩難的掙扎。林靜梅分享,之前採訪小林村時,掙扎是否要訪問受害者?錄到淒慘的哭聲,到底要不要用?

她說:「用了感覺再消費別人的痛苦,不用的話就無法呈現痛徹心扉的痛,尺度的拿捏對現場的記者來說,一直是極度的考驗」。她說,在現場聽到受難者哭也會想哭,因為感受到這份痛苦,下筆時會更謹慎,因此採訪災難新聞時,盡量要保持理智,但也不能因此失去同理心,還是要打開心去感受,心懷虔誠地書寫看到的現象。

過去林靜梅在做商人動保議題的新聞,也陷入同樣的兩難——該把商人虐貂的畫面忠實呈現,讓觀眾有感,下次就不會買動物皮毛;還是要考量電視的普及性,避免呈現血淋淋的畫面?她說,不論是外加的或內在的壓力,都讓這個行業必須謹慎。

儘管有時不小心直觀式地傳畫面出去,但被檢討多次後就知道準則在哪,「做錯事也不完全是壞事,總要被糾正了才知道對的是什麼。

她直言,自己在這 20 年犯過許多錯,午夜夢迴時深深悔恨,並告訴自己不可再犯。「沒有記者天生就知道怎麼做對的報導,或拿捏很精準的報導」,這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報導人的事情,永遠沒有一個準則,但是多接觸、多在現場,就會知道觸感該如何拿捏。

訪前做足功課,採訪時保持「空空」狀態

儘管已身經百戰,但林靜梅坦言,每次採訪依舊充滿挑戰。2014 年高雄發生氣爆案時,她特別南下採訪,到了現場後,政府官員因不認識她而不理不睬。當天其他記者的提問都很「溫和」,這讓林靜梅更覺得非得發言不可,於是站起來、展現「非點到我」的決心,才終於有機會發言,「有時需要必要的敗德與強悍,沒有的話,政府官員不會理你。

林靜梅說,自己的許多新聞都是「吵架吵出來的」,她舉例,前陣子日本宣布福島核災廢水 2 年後要排到大海,原能會主委到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尚未準備好而拒絕受訪,這讓林靜梅很火大,她積極捍衛採訪權,召集其他記者去圍堵主委,場面變得很混亂,但也獲得對方的說法。

然而,多年的記者生涯讓她體認到,有時權力的一方未必是全錯的,它會呈現片段的真相;而在拼湊真相的過程會「沒有朋友」,因為一天到晚都在懷疑別人,覺得每個人都在說對自己有利的話。

因此她會要求自己,一定要先做好功課,有足夠的基礎,思維才不會被人控制,但到現場時則要保持「空空」的狀態,這樣才能接收最多東西。

她說:「如果有很多既定的價值,你就會傾向相信那個價值,傾向用那個邏輯順著事理去推演一個事實,這樣很危險,可是我們常這樣做。」

在現場接收完,馬上提出關鍵問題,趕在官員準備要編織說法前「殺球」,往往會得到最有收穫的回答。林靜梅表示,「這樣講真的很矛盾,你不能相信自己,你又要靠自己的感覺,這就是一個很瘋狂的工作,我也是從中在找尋規則。

採訪前做足功課,採訪時保持「空空」的狀態,是林靜梅的記者心法。圖:截圖自卓新沙龍線上會議

新聞美德在於「打從心底關心」,促進更多理解

儘管獲獎多次,但林靜梅強調,不希望報導最終是造福自己,得到正義使者的稱號,她直言:「我最怕這些,因為我只是平凡人,會犯很多錯,請不要這樣看待我。我希望新聞是促成更多的理解,若最大受益者是我,我會很痛苦。

她說,新聞的美德就在於「到現場打從心底關心這些人,形成人與人的連結」,關心才可能理解,去探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記者必須要如實呈現問題,讓問題被討論,甚至被面對、解決;同時,要希望報導對社會有益,引起更多理解,讓更多資源可以連結進來,幫助受害者。

雖然每日新聞的記者瘋狂趕時間,脾氣很急、討厭廢話,就像是在「水泥牆長花」,沒有好好的土壤孕育,處在的環境確實很難開花結果,但是只要有裂縫,就有辦法長出花來。

回到做新聞的初衷,「用純潔的心,做回饋社會的報導,做這些事不是為了得獎,而是為了我們處在這個神聖的位置。」因為記者具「利他精神」,替受苦之人發聲,透過傳遞訊息、連結力量,促成社會改變,讓林靜梅覺得可以一直做下去。她說,「希望我們的報導,可以看到這個社會的最壞,卻能起最好的作用。

每日新聞記者的處境就如同在「水泥牆長花」,雖然沒有好的土壤,只要有裂縫就能長出花來。圖:林靜梅提供

「記者是人,不是神」

在演講的最後,有聽眾提問,在新媒體蓬勃、網路媒體氾濫的時代,媒體為了搶快、收視率而不惜呈現血淋淋的畫面,長期下來是否會讓觀眾麻痺、媒體陷入追求「重口味」的循環?

林靜梅坦言,現在觀眾確實比較重口味,較少看政策討論,但也不能說追尋感官刺激就是錯的。而那些血淋淋的畫面,不該放在斷裂的脈絡,它的本意要促成理解,記者應該打從心底知道這是什麼情境下產生。

她相信,有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例如做新聞的「真心」、現場的「感動」,當記者20年見過眾多場景,真心的東西還是會感動、憤怒,像是奧運選手奪金,運動員的熱血付出,聽了一百遍依舊會感動,因為這個基礎是「真的」。

另外也有聽眾提問,在記者生涯中,是否面臨到「職業傷害」,以及該如何化解?

林靜梅細數心理上的愧疚感,像是在初期的記者生涯,曾訪問被警察刁難的流鶯,後來流鶯開始依賴她,照理說訪完不該繼續跟她聯繫,但又有點過意不去,好像利用完了就不理人。「他們還在受苦受難,但你已經回到你的世界,過著不是受苦受難的生活」,這是記者面臨的兩難。

林靜梅去香港採訪時,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她一想到港人的處境,就覺得自己回台灣好自私,心中充滿愧疚。「到最後會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神」,她逐漸釋懷,學著不要記太多事情,20 年的歷練讓她能逐漸調適心理,雖然一定有傷害,但她相信傷口會復原的。

直進現場,是記者的美德。圖:林靜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