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白欣|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
「我現在有兩個身分,一個是法白的站長,一個是律師。⋯⋯好像大家會忘記我是律師。」——楊貴智
”
被遺忘本行的律師 楊貴智踏入媒體的緣起
以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與律師身分在江湖走跳的楊貴智自嘲,身邊的朋友們現在有時都會忘記他的本行。圖:白欣攝
「我現在有兩個身分,一個是法白的站長,一個是律師。⋯⋯好像大家會忘記我是律師。」開場,楊貴智以輕鬆的口吻自嘲。這位快被忘記本行的媒體人,他的故事得從太陽花學運說起。
彼時楊貴智和朋友注意到,網路上相當缺乏有關服貿議題的知識,因而製作懶人包幫助大眾了解學運。但懶人包能傳遞的資訊有限,楊貴智希望能進一步帶動對話,且讓閱聽者生成自己的觀點、培養獨立思考。
於是,楊貴智等人成立了法律白話文運動(以下簡稱法白),以白話簡譯艱澀的法律用字,並用法律知識與角度看待時事議題。除此之外,法白另會就流行話題撰文,像前陣子的鮭魚改名風潮,法白也跟上熱度,發表相關文章。
法律白話文運動除了討論時事議題,也會跟上流行話題發文,像是前陣子的鮭魚改名潮。圖:白欣攝
拉近法律與民眾距離的出發點雖良善,不過一直有個疑問縈繞著楊貴智——「法律真的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因此,楊貴智反覆思索,單是法律知識與法治觀念的推廣,是否就已足夠,或是應該著眼更深刻的目標?法律本身又有哪些問題值得商榷?
「我們雖然在介紹法律知識沒錯、更懂法律沒有錯,但我們更希望大家去想法律如何變化,讓社會變得更好。」楊貴智認為,法律並不是那麼完美,與其自然而然讓民眾接受法律制定出來的秩序,他更期待能帶領受眾深入檢視、關注議題。
基於渴望傳達深度內容的想法,楊貴智開始尋找合適的媒介形式,期待能跳脫過往平鋪直敘的文字,增加感染力。 2018 下半年,他偶然接觸 Podcast ,意外發現比起多數人直覺想到的YouTube,在那時還極為小眾的 Podcast 似乎更適合法白。
楊貴智解釋,一部分是因為 Podcast 可以講到很深刻的內容;另一部分則在於聽 Podcast 能邊做自己的事,一小時或更久的節目都很容易消化完,「影片會需要我很專心去看,所以如果沒那麼有趣,我就不會想繼續看。可是 Podcast 不用,它不用很專心、不用花費這麼多力氣去聽,一樣可以聽到很多東西。」再加上 Sound On 公司提出合作,楊貴智便一步步展開他的電台主持人之路。
「法律真的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是楊貴智心中反覆思忖的大疑問。圖:白欣攝
跨界法律與媒體 雙重身分帶來的挑戰
法律出身的楊貴智,對節目製作毫無頭緒,所幸在製作人藍婉甄的協助下,逐漸確立型態。然而前兩集的錄製,就讓楊貴智這個媒體新手碰得灰頭土臉。
先是他那一開始就嚇到製作人的訪綱,洋洋灑灑寫了三大頁。他本以為寫得越多,便越能掌握情況,結果實際主持下來,反被訪綱綁住。現在他進化成只列扼要的幾個問題,其餘就看現場發揮。
楊貴智訕笑,「訪問其實超級難。」他原設想的最佳方式是邀請來賓上節目訪談、自己從中扮演專業知識轉譯者。可前幾集錄下來,他才發現並不是提問了,對方就會按題回覆;回答也不見得照預期方向發展,甚至可能被對方帶著走。
回想初次訪問「戰神」黃國昌,楊貴智笑說:「當時我還很嫩,所以整集幾乎都是黃國昌的聲音,我從頭到尾沒有打斷他的機會。」訪問功力尚淺的楊貴智,只好找熟悉的法白成員練手,也藉此發現聽眾有些不錯的評價,而在中後期嘗試加入法白夥伴劉珞亦一起主持。
楊貴智憶述,自己早期也不敢太過尖銳地提問,害怕會冒犯來賓,卻因此無法切中要點。初訪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他只敢在邊緣徘迴。不過,後來他在訪問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時,終於成功克服,「我本來就認識欣怡,所以他來之前,我就有先問說能不能問很沒禮貌的問題,他說再怎麼沒禮貌都聽過了,因為廢死聯盟在網路上常常會接到訊息攻擊或是騷擾電話,所以這集我就比較敢。」楊貴智的突破也為之後節目造就更多火花。
跨界法律與媒體的楊貴智,還有個難題是,如何平衡兩邊的角色。他以 2019 年長榮罷工案為例,由於當時作為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的委任律師,他便不主動在法白提及罷工一事,以免顯得利用法白資源聲援當事人。
楊貴智對此備感掙扎,因法白本就關心這類議題,但礙於身分,他只得放棄推廣或監督該案的機會。即便是不涉己的案件,楊貴智有時仍會感到壓力,尤其是當案件當事人到場受訪,因擔心訪問過程會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這也是他還在學習與調適之處。
楊貴智仍在不斷調適雙重身分,尋找法律跟媒體間的平衡。圖:白欣攝
不為蹭而蹭:名人加持的利弊與考量
接著,楊貴智分析 Podcast 的優勢與劣勢。他指出, Podcast 的聽眾有多元收聽來源可選擇,像 KKBOX 或 Spotify ,且不同於 Youtube 本身有推薦和推送機制, Podcast 具有自由、分散的特點,固然入門輕鬆,但要如何增加節目的曝光,反而成為另一道門檻。
即便進場時間較早,又有法白的粉絲基礎,法客電台在萌芽階段也遇過相似考驗。楊貴智分享,媒介形式間的轉化並不簡單,「我本來以為法白原本的粉絲都會來聽 Podcast ,結果他們都不太會來聽,顯然這兩件事情是無法直接轉換,不會因為過去在 Instagram 上的成功,就能轉移到 Podcast 上。」
說到挑選來賓,楊貴智坦言,「蹭名氣這種事,我們當然也有做過。」名人產生的效應,除了體現於聽眾數量上,也反映在節目排行。尤其在節目剛起步之際,更需要名氣加持。
打響名聲固然重要,可楊貴智更重視能否與對方進行有意義的對談,而非只是為了蹭而蹭,所以後來他在選擇名人的時候,會先考量對方能否和節目連結、發揮想傳達的價值,而後發出邀請。
但名人也不等於票房保障,楊貴智舉例,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初次登上法客電台時,當集收聽量衝破四萬,可第二次只剩下兩萬多,對比其他單元,其實沒有差距太多。楊貴智分析,名人加持效果會有這般消長,或許是由於 Podcast 節目的選擇變多了,且法客電台已有固定的支持聽眾,無論是否請來名人,聽眾群都照樣會收聽,蹭名人的結果也早不如過去顯著。
然當特定政治話題人物來到節目後,法律白話文運動,似乎在某些人眼中已然變質成法「綠」。楊貴智感嘆,該怎麼避免掉不必要的標籤與困擾,確實是一大困難。像是曾應罷免熱度找來高雄市議員黃捷,想好好聊個主題,卻因怕被視為是在支持黃捷,模糊了談話焦點,而苦惱許久。
許多問題,他還在學著權衡,一如他所言:「有時節目需要更大的鎂光燈、聲量才好發揮影響力,但也還是要多方取捨,這是我自己的堅持。」
獲獎以後 未來展望與目標
談及勇奪卓越新聞獎,楊貴智笑稱本來打算都選有關死刑的內容參賽,但考慮到這樣一來恐難以彰顯視野,於是在藍婉甄的建議下,改挑和翁國彥律師談論精神病患刑事責任,以及跟陳凱翔、朱芳君律師聊外籍移工在台處境的這兩集。楊貴智也才意識到,媒體除深度以外,廣度同樣很重要。
談及勇奪卓越新聞獎,楊貴智笑稱本來打算都選有關死刑的內容參賽,但考慮到這樣一來恐難以彰顯視野,於是在藍婉甄的建議下,改挑和翁國彥律師談論精神病患刑事責任,以及跟陳凱翔、朱芳君律師聊外籍移工在台處境的這兩集。楊貴智也才意識到,媒體除深度以外,廣度同樣很重要。
針對 Podcast 未來營收模式,楊貴智表示雖然有接合作邀約和委託案,不過目前法客電台的廣告獲利還不及股癌與百靈果等 Podcast 巨頭,接下來會持續努力,讓廣告業主知道 Podcast 是一個可以投廣的好選項。
最後,楊貴智分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那集的來賓是陳敬鎧,一位因車禍導致視力嚴重受損的視障人士。接受訓練後,陳敬鎧能做出近與常人無異的行為,卻反被法院認定為詐盲。楊貴智回憶見到陳敬鎧當天,對方甚至可以看鏡頭合影,扭轉一般大眾對盲人的想像,也讓楊貴智在心中埋下期望翻轉民眾既定認知的種子。
同時,楊貴智期許可以將層次拉高,他坦承以前會一直糾結作品好像只有同溫層看見,但他逐漸轉變想法,現在的他認為,或許同溫層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因為本來就無法讓所有人都對每件事產生興趣。
因此他漸把心力放在如何讓大家更信任法白,吸引希望台灣變得更好的人來看法白。而這群人有時關心廢死,關心同婚、藻礁、或是空汙,那麼不同議題就能慢慢擴散。至於未來,楊貴智放眼於對公共議題冷漠的群眾,盼帶起關注,讓法白的觸角更全面延伸。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