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特約記者 廖家慧/報導
印尼,曾因發展遲緩,被戲稱為「諸神遺忘的國度」。平民總統佐科威上任之後,經濟開始突飛猛進,各國政府都想跟它交好,投資人也將之視為布局東南亞必須插旗之地。
歷經500天的接洽連繫,《商業周刊》在2018年完成了獨家專訪印尼總統佐科威,而這份難能可貴的專訪,更在各家媒體的國際新聞中脫穎而出,榮獲2018年卓越新聞獎文字類國際新聞獎。
3月28日晚間,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特別邀請製作團隊成員:王之杰(資深記者,現任《今周刊》顧問)、商周記者管婺媛、陳宗怡,共同出席分享他們的採訪奇遇。
▍充滿不確定性的採訪,考驗臨機應變和默契
「15年攝影記者生涯,我第一次在採訪場合坐著『被拍』,手中拿的不是相機,而是一杯熱茶。」攝影記者陳宗怡談起這段經驗,仍舊心有餘悸。那時,跟印尼來回溝通長達一年多,儘管耗時甚久,但許多細節仍舊無法敲定。像是專訪地點在哪?能否錄影?總統官邸能不能拍?採訪時間多長?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沒人知道。於是,只能懷著忐忑心情,把能帶的器材全塞進行李,不安地登上飛往雅加達的飛機。

採訪過程突然告知不能攝影,攝影記者陳宗怡(左一)第一次採訪時坐著被拍攝。圖:商業周刊/陳宗怡提供。
採訪當天,印尼總統府終於告知:「可拍照,但不能錄影。」一行人交出手機跟所有通訊設備,通過層層安檢,進入官邸內院。然而,就在最後一刻,突然又被告知不能拍攝,相關設備,得等採訪後才能拿回。
短短20分鐘的採訪,對無法展現看家本領的陳宗怡而言,卻是無比煎熬。直到官邸內的攝影官手持相機出現,陳彷彿遇到救星,立刻上前詢問能否借用。「攝影官跟我比了5,只能拍5張。」有,總比沒有好。陳宗怡想著:採訪完再跟攝影官借記憶卡存照片,至少還有機會取得照片。
面對攝影限制,身負訪問重任的王之杰也沒閒著,採訪結束後,立即邀請佐科威總統一起合照留念。「因為這張合照,才讓我們的攝影記者有機會拍到其他的照片。雖然當下是禁止拍攝的,館內人員也戒備森嚴。但是,如果抓到機會,還是要大膽的去試試看。」王之杰如是說。
看到王之杰的動作,陳宗怡就知道機會來了,在一分鐘的時間內瘋狂搶拍,最終得以完成拍攝。採訪過程可能會遇到各種意外狀況,王之杰說,這時,就要能臨機應變,團隊合作,爭取機會。就像這次專訪,雖然正式採訪前,都已在現場架好燈光取好景,但仍在最後一刻被告知禁止攝影。但團隊最終仍靠著臨機應變和群體智慧,成功達陣。

此照片正是攝影記者陳宗怡幾經波折,好不容易拍到的佐科威獨照。圖:商業周刊/陳宗怡提供。
▍國際採訪,「看」比問更重要
由於是透過私人管道安排的採訪,採訪過程始終充滿著變數。到了印尼,也一直不確定採訪地點會在何處。對王之杰來說:採訪地點「愈近愈好」是原則,盡可能離受訪者近一點,也要事先了解周邊環境。當團隊到達佐科威所居住的城市茂物(Bogor)時,就先到茂物宮(Bogor Palace)附近探路,計算旅館到總統官邸大約要多少時間。如此一來,就算臨時被通知採訪,也較能掌握時間。探路的同時也在沿途拍攝一些照片,萬一最後沒訪到佐科威,也能作為素材使用。
「國際採訪,看比問重要!」王之杰說道:雖然佐科威總統英文很好,但如果要在報導中有比較深刻的呈現,看比問更加重要。
當時,原初安排的採訪時間突然更動,一行人就趁著空出的時間到街上走走,意外見到路邊有上百位揮著印尼與卡達國旗的小學生們,排排站著、坐著,等著迎接卡達來的貴賓。他們幾乎人手一支手機,不時自拍,與同學交頭接耳、分享Facebook與Instagram上的訊息。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也與佐科威有關:佐科威上任後,經常會安排學生在道路兩旁迎接外國元首。一旁的老師說,他們已經習慣這種場面,這幾年,幾乎每週、每月,都有來自各國的領袖與企業家來訪。
王之杰認為,一篇好的專題內容,除了充實的訪談內容必然是重中之重外,若能事實放入記者的觀察,親身的所見所聞,也能可以讓文章更加生動,讓讀者更能感同身受。而這次意外的觀察,從茂物的日常風景,展露出佐科威的施政風格,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後,團隊就選用小學生迎賓的照片,做為《商業周刊》整份專題的開場。

王之杰分享自身的國際採訪經驗,認為觀察力比起採訪提問,更為重要。圖:廖家慧攝影。
除了成功率領商周團隊,完成印尼總統佐科的獨家專訪外,王之杰也是台灣第一位採訪到股神巴菲特的記者。在座談會上,他也分享自己採訪巴菲特的經驗。王之杰第二次採訪巴菲特時,除了雜誌為了和其他台灣媒體競爭,臨時改變戰略,提前一天出刊之外,也因為在採訪時的臨機應變,取得了預期之外的豐碩成果。當年,在等待採訪的時候,王之杰突然看到巴菲特熱門接班人在一旁休息,於是不管工作人員的阻攔,上前和他聊了近二十分鐘。
這位接班人正是把中國廠商比亞迪帶進波克夏集團的操盤手。比亞迪是郭台銘最大競爭對手,郭台銘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憑著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平時的功課累積,王之杰除了訪問巴菲特的內容,還意外得到熱門接班人的獨家內容,完勝其他媒體。
▍做最壞的打算,打造完美B計畫
跟印尼來往聯繫一年,由於全部是透過私人管道,許多細節都無法確定,甚至能否成功訪問到佐克威也沒有十足把握。因此,團隊出發前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假如最後沒有訪問到佐科威,就用替代方案「電商大國」去做,也都先曰好了相關的受訪者。
管婺媛說,印尼號稱千島之國,但實際上是萬島之國—共有1.7萬個島,要在如此分散的土地上做電商,運輸必須非常完備。令人訝異的是,2.6億人口居然只有3成5有銀行帳戶,在多數人沒有銀行帳戶,更沒有信用卡的情形下,電商要如何發展?

出發前,管婺媛已將電商相關的約訪準備做好。除了訪問佐科威,也同時掌握電商這一主線,以免訪問失敗,落得一場空。圖:廖家慧攝影。
或許多數人因為觀光廣告,對印尼有著溫順、與世無爭的印象。但這次的採訪,讓管婺媛徹底對印尼改觀:她看到許多海外留學回國的年輕一代雄心勃勃,對於回國創業,或是祖國的起飛有很深刻的體悟。
受訪者中,有一位原本在高盛擔任分析師的受訪者。他在國外留學後,決定放棄高薪,回到印尼來創業。他說:「幫人家工作都是別人的,自己拚下來才是自己的。」面對數位金流環境較差的印尼,這位受訪者決定利用柑仔店發展電商網絡。他給柑仔店各發一台平板電腦,教店主們如何運用電商的系統叫貨。而一般民眾在熟悉的雜貨店加值,就能購買。
只要教會柑仔店的老闆從平板使用電商的訂貨系統,就可以讓整個村落的人一起來做這件事。這個構想非常成功,公司成立不過3年的時間,就被投資者以一億美金的價格收購。而一切的源頭,只是他在哈佛念EMBA時的一個課堂作業。
「大家常說新創是十賭九輸,但我們遇到的創業家們心態卻是十賭一勝,總有一次會成功。」管婺媛如是說。
▍報導掌握3C原則,好看又有品質保證
一份成功的專訪,不僅是需要傑出的記者團隊,更需要公司整體環境的支持。王之杰表示,《商業周刊》的確有非常多好的工作流程和系統,這些基礎,讓產出都能有很好的品質。即使是新進工作同仁,只要依照公司流程,也能產出基本水準以上的內容。
雖然《商業周刊》的文章結構和寫法被一些新聞從業人員詬病,曾任政大助教的工程師楊維中(zonble),甚至曾開發一個人物專訪產生器,只要把相關內容填進去,就可以產出一篇類商周、天下雜誌的人物專訪,曾經在部落格圈中廣為流傳。
但王之杰表示,真正待過商周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理解這個做法的用意——確保產出品質。路透社的框架,甚至比《商業周刊》還多,就是為了確保不同文化、不同國度、散佈在全球的2500名記者,產出的品質控制在一定水準。《商業周刊》的這套流程,也確實讓記者們的產出穩定。
那麼,在格式之外,什麼才是造就好報導的因素呢?王之杰表示:一篇好的報導,一定要符合3C原則: connection(連結)、comparison(比較對照)、contrast(差異對比)。
首先是「connection」(連結)。連結,就是要能接地氣,使讀者有感。要讓讀者有感,就要思考讀者為何需要看你的報導。例如這次印尼的專題,《商業周刊》應該要從什麼角度切入,才會吸引讀者?
「印尼人口2.6億,很有機會成為金磚第五國,繼中國成為第二大市場」、「印尼以往的總統都是軍閥或世襲,但佐科威是印尼第一位平民出生的總統,而台灣也有眾多的印尼新移民」。這兩個切入點都不錯,但這不是商周的目標閱聽眾感興趣的切入點。這篇專題,最後是以臺灣人熟悉,同時也曾經見過佐科威,並一起討論過合作投資案的知名企業家郭台銘作為切入點,
第二個原則是「comparison」(比較對照)。在文章中,提到300斤重的豬,看似給予了客觀數據,但單純這樣表達,讀者不會有概念。不熟悉的讀者們還是會疑惑:這是大豬還是小豬?因此,要讓讀者有比較的基準,用比較的方式讓讀者知道你所討論的事物,地位、份量如何。
第三個原則是「contrast」(差異對比)。這是最高級的比較,最常使用在標題中。例如商周曾經報導Nokia的沒落,標題叫做「一百分的輸家」,「一百分」跟「輸家」成為強烈對比,引起讀者的興趣,更讓讀者對Nokia雖然在舊環境下做到了100芬,但卻因沒有趕上新科技浪潮成為了輸家的困境有深刻感受,是既有觀點又有對比的標題寫法。王之杰認為,一份報導若能做到3C,基本上就有60分了。

雜誌專題產製流程。王之杰提供,廖家慧再製。
王之杰也分享了《商業周刊》一貫的產製流程。今天,各家雜誌的產製流程也與此大同小異。在商周,開始製作一個主題之前,會先探討幾個問題:「為何台灣人要認識?」、「為何是透過你?」、「你的價值在哪?」、「為何是現在要知道?」
確立主題與定位之後,記者就開始蒐集資料。王之杰特別提醒,在資料蒐集階段,許多文字記者會忽略Youtube資料。由於影片中的談話,多數不會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如果只用關鍵字搜尋,就容易錯過這些內容。王之杰鼓勵記者多找幾則相關的Youtube,就有機會得到更多資訊,甚至有機會做成獨家。
資料蒐集完成後,就會召開數次「角度會」(採訪前會議),討論要採訪哪些人?要將聚光燈放在何處?第一個鏡頭要落在哪邊?有哪些素材?採訪完成後,就會舉行「觀點會」(訪後會),大家會一起討論要下什麼觀點,如何帶領讀者進入。
王之杰說,雜誌和報紙不同之處,就在於除了提供事實之外,雜誌也提供觀點。所以,要從什麼角度帶著讀者了解報導對象,是雜誌產製的一大重點。在這個階段,會給出一個觀點、確定聚光燈焦點、確認內容大小及種類、確定頁數、交稿時間、決定配件(照片、圖表選擇)。當規格確定後,圖文就各自展開作業,直到最後一次碰面——刊版會,將文字與圖像結合,並且定稿。每年五十一期的《商業週刊》,就是這樣產製封面故事的。
藉著分享獨家專訪的歷程,三位優秀的記者帶領聽眾們一探雜誌專題產製的裡裡外外,從採訪感受與經驗,到採訪要領乃至產製流程,皆一一分享給在場聽眾,毫無冷場。精彩的分享,讓聽眾們度過了一個難忘而充實的夜晚,也紛紛期待著下一場卓新沙龍的登場!到底卓新沙龍又會端出什麼精彩的內容呢?4月25日同一時間,不妨一同來看看!
編輯:鄭凱榕、洪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