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2022 年 08 月 12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donation

邱祐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1年卓越新聞獎在文字類獎項增設「解釋報導獎」,旨為鼓勵記者報導重要而複雜的事件時,能說明解釋其發生原因並對脈絡進行深度分析。在78件參賽作品的激烈競爭中,《今周刊》的〈玩法之徒〉獲得評審一致肯定,榮獲此獎。

〈玩法之徒〉深入剖析監察院「石木欽案」報告,內容報導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與富商翁茂鍾不當往來,牽扯諸多司法警調人員涉案,並造成銀行員被司法追訴而死事件,報導透過監察院彈劾報告、專訪相關當事人,並請法界人員評析案件偵查、判決之疑點,以圖表方式呈現時間序,解釋報導案件全貌。

2022卓新沙龍第三場特別邀請《今周刊》總編輯楊紹華,分享《今周刊》新聞團隊如何解析台灣司法史上最大醜聞案件。

一頁報告六個不當 將所有「不當」爬梳清楚

楊紹華說,在決定寫這篇報導的時候,必須用到財經新聞那樣的思考邏輯,去做調查報導的分析,這是一個極大的工程。

除了新聞事件相關的調查採訪,楊紹華說,真的要摸透這個事件的始末,就必須要將調查報告及報告附件爬梳整理出來。(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除了新聞事件相關的調查採訪,楊紹華說,真的要摸透這個事件的始末,就必須要將調查報告及報告附件爬梳整理出來。(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楊紹華也帶著觀眾看當時監察院的報告,這份報告第五頁把石木欽的不當招待、不當接觸全部列出來,看到報告內容,可能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素行不良的人,發生很多「不當」的事情,這是一個量化的解讀。

但這樣就夠了嗎?楊紹華說,當《今周刊》決定用財經新聞報導時,有大量時間序來爬梳事件的時候,新聞團隊覺得必須做一個垂直的串連,只是素行不良嗎?每次不當的動機或理由?影響為何?

楊紹華指出,要全盤理解事件,每個「不當」的動機、影響及「不當」與「不當」之間的因果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楊紹華指出,要全盤理解事件,每個「不當」的動機、影響及「不當」與「不當」之間的因果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最痛苦的工程:如何將事件中「不當」的因果關係連接

楊紹華指出,這件事不只是看一樁的事件,而是每一樁事件的因果關係,因果應該如何連接在一起?這是在採訪之外,最痛苦的工程。

楊紹華說,監察院的報告充滿著生硬難懂的字眼,讀起來很痛苦,如果是《今周刊》的報導就可以看得很快。簡單來說就是,翁茂鍾的怡華公司跟百利銀行有一個協定,這個是由怡華財務副總吳仙富來處理的,但這筆交易後來賠錢,賠錢之後,因為之前吳仙富有開1,000萬元的本票,怡華公司卻說,他們沒有進行這筆交易,吳仙富是偽造本票。

《今周刊》需要釐清所有的不當,跟這起案件有什麼關聯,我們要找到他的動機、他的影響、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透過好多的不當來影響接下來的每一個判決。

楊紹華將《今周刊》的工作底稿給大家看,他說,新聞團隊把所有出現的事件一條條列出來,依照時間序全部排下來。在看的當下不會有特別的感覺,會覺得可能跟某件事有關,但要先記錄下來,之後才能做歸納。

楊紹華說,當所有的東西串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可能釐清每次的「不當」代表的意義和影響是什麼。(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楊紹華說,當所有的東西串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可能釐清每次的「不當」代表的意義和影響是什麼。(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說,如果只看《鏡週刊》報導,會明白他們只是揭露出有人賄賂司法界,但看到《今周刊》的報導,才會知道這群玩法之徒這麼的可惡,如何製造假的訴訟達成緩刑目的,還導致銀行員諸慶恩之死。

楊紹華說,如果《鏡週刊》沒有報導這件事,《今周刊》也不會去做這些事,《鏡週刊》的報導仍然值得肯定及鼓勵,《今週刊》就很認真地將每件事去做排列組合,這件事不只翁茂鍾和石木欽,每次會面都有造成很可怕的結果,必須把它串連起來,才會對這些結果有這麼深刻的感受。

楊紹華指出,在做這件封面故事之前一期, 也寫過這起案子,《今周刊》一開始的報導並沒有看得很深入,當時採訪了監察委員王美玉,她在那次採訪告訴《今周刊》說,她不希望媒體只是關注翁茂鍾跟政商人物的互動,她認為這樣模糊了焦點,她希望揭露的是整個事情脈絡的不公不義。《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也說,應該把監察院的報告好好看一遍,因此新聞團隊才開始認真看這些文件的內容,開始導入新聞處理的方法,導入更多在財經新聞常用的做法。

《今周刊》新聞團隊把不同數字、不同情節、不同狀況,全部的脈絡把它攤開來,一個個貼上標籤,然後重新歸類,以致於《今周刊》能做到算是比較深刻和完整地把一樁樁的案子分開來解讀給大家看,楊紹華說,這或許就是〈玩法之徒〉獲得卓越新聞獎肯定的原因。

這篇報導刊出過一個月後,《今周刊》做了〈中資狼爪深入台灣護國群山〉報導,內容講述中資化身為台灣公司在科學園區大舉挖角,甚至有可能竊密,列出所有可疑公司,後來也成為檢調搜索的對象。

楊紹華提供工作底稿,新聞團隊整理出疑似有中資背景的台灣公司。(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楊紹華提供工作底稿,新聞團隊整理出疑似有中資背景的台灣公司。(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楊紹華也給大家看當時的工作底稿,手邊的做法是對一家家有問題的公司貼標籤,懷疑它跟中國哪一家公司有關係。依規定,中資是不能經營半導體相關事業。

楊紹華說,媒體記者沒有調查權,但他們會想盡辦法提出合理的質疑,當記者很認真的去爬梳、做到記者的本質,找到蛛絲馬跡的連結,記者是可以提出質疑的。

在《今周刊》內部處理新聞的原則,必須取得新聞當事人各方說法,但是在資料研究上,楊紹華認為在套用社會公益或政策辯論的議題上,就是多做這些苦工,是有價值的,一方面可以把事情詮釋得更好,一方面也會找到更多的線索,接受大家公評。

財經新聞需要大量解釋 財經記者需先學會爬梳資料

線上觀眾問楊紹華,當新聞團隊取得大量資料,是如何挑選哪些是實用資訊?

楊紹華分享〈玩法之徒〉爬梳資料、形成報導的過程之後,接受與會觀眾提問。
楊紹華分享〈玩法之徒〉爬梳資料、形成報導的過程之後,接受與會觀眾提問。

楊紹華說,新聞團隊會一直貼標籤,一直歸類,這是每一位做記者在整理筆記的時候,都會做的事。一個受訪者他可能講很多東西,另一個受訪者也講很多東西,但兩者卻有30%是重疊的,這就考驗記者該怎麼取捨。

另一名觀眾提問,如何從一個日報新聞(daily news)財經記者做到調查記者呢?楊紹華說,要先學會看財報和耐住性子看大量的資料,這個非常重要,因為現在網路上太多資料,需要會爬梳整理及歸納。

楊紹華經常跟記者說,一篇報導可能會讓一個小公司變成一個大公司,而大公司是可能改變世界的,財經記者不是要唱高調,但也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

卓新沙龍當天不少聽眾上線參與。(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卓新沙龍當天不少聽眾上線參與。(特約記者邱祐慶擷圖)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