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2022 年 05 月 11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活動紀實

donation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卓新沙龍」系列講座,邀請卓越新聞獎得主經驗分享。「卓新沙龍」首場由《天下雜誌》主編劉光瑩主講,以「氣候報導之路:從德國森林到花蓮深山」為題進行分享。劉光瑩指出,氣候變遷與各產業息息相關,並非只和冰山、北極熊有關;同時勉勵台灣讀者多關注氣候議題,支持媒體產出深度的氣候報導。

劉光瑩指出,氣候變遷與各產業息息相關,同時勉勵台灣讀者多關注氣候議題。(劉郁葶攝)
劉光瑩指出,氣候變遷與各產業息息相關,同時勉勵台灣讀者多關注氣候議題。(劉郁葶攝)

參加2015年COP,成踏入氣候報導的契機

講座一開始,劉光瑩分享,自台大外文系、政大新聞所畢業後,到《中央通訊社》擔任記者,主跑教育部與環保署。後考上行政院新聞局的國際傳播司,任職兩年半後,到《天下雜誌》的「永續產業組」擔任記者,主跑能源轉型、環保、氣候、汽機車產業、重工業⋯⋯,如今擔任《天下雜誌》主編一職。

談起踏入氣候報導的契機,劉光瑩說,2015年《天下雜誌》的主管呂國禎先以《失控的高科技廢棄物》獲得曾虛白先生的「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台達電提供獲獎者到巴黎參加「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機會。然而,呂國禎因無法參與,便將機會讓給劉光瑩與攝影同事;劉光瑩在參與後完成《台灣必須面對的低碳未來》的封面故事,此為她踏入氣候報導的開端。

德國經驗啟發:「為了氣候緊急,我願意做什麼事情?」

2017年,劉光瑩參與柏林fellowship計畫,碰巧遇到第23屆聯合國國際氣候大會(COP23),主辦場地在德國波昂。她觀察到,在波昂50公里以外的漢巴赫(Hambach),有一個德國最大的露天褐煤開採場,便前往礦區了解。

到現場後,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煤礦場,機器不眠不休地運轉,礦區的面積不斷向外擴張。然而,礦區旁有一座蓊鬱為漢巴赫森林(Hambach Forest),礦區的開採已破壞原始森林;許多環保人士呼籲:「停止開採煤礦,保護森林環境。」

在進入森林後,劉光瑩看到許多環保人士為了抗議開採煤礦,在森林中搭建帳篷,甚至住在樹上以此為家;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中,過著沒有水電、食物、廁所的生活。

劉光瑩說,這件事帶給她很大的衝擊:「這一群運動者居然為了理念,願意在那非常辛苦地生活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為了氣候變遷,有一群人願意捨棄掉生活品質,期盼政府看到他們的訴求;「那麼我願意為了氣候緊急,做什麼樣的事情?」這個問題縈繞在劉光瑩的心頭,也讓她堅定走上氣候報導之路。

劉光瑩在漢巴赫森林看到許多環保人士,為了倡議環境議題,而犧牲舒適的生活品質,讓她思考:「我願意為了氣候緊急,做什麼樣的事情?」(翻攝自劉光瑩簡報)
劉光瑩在漢巴赫森林看到許多環保人士,為了倡議環境議題,而犧牲舒適的生活品質,讓她思考:「我願意為了氣候緊急,做什麼樣的事情?」(翻攝自劉光瑩簡報)

從《零碳新經濟》,看見經濟與環境並進的可能

2021年,劉光瑩與團隊成員以《零碳新經濟》專題報導,榮獲卓越新聞獎首次頒發的「財經新聞獎」,評審認為此作品以具體實例、深度採訪,呈現台灣減碳企業50強,幫助讀者掌握趨勢,證明經濟與環境攜手並進是可行且必須的途徑。

談及《零碳新經濟》的發想契機,劉光瑩說靈感是來自於,2021年3月《天下雜誌》出版比爾蓋茲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書中探討到企業如何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因此也想探尋台灣的零碳企業,找到經濟與環境並行的可能。

劉光瑩說:「零碳固然是難以達到的目標,但仍是社會大眾必須要去努力的。」《天下》團隊實地走訪花蓮瑞穗,看到如火箭發射塔的「鑽探地熱井」。地熱井的大小,僅一個十吋披薩大;管子伸到地底取熱氣、熱水進行發電後,水會再回到地底,過程中不會產生碳排放。

劉光瑩認為,零碳固然是難以達到的目標,但仍是社會需努力的方向。」(翻攝自劉光瑩簡報)

劉光瑩認為,零碳固然是難以達到的目標,但仍是社會需努力的方向。(翻攝自劉光瑩簡報)

劉光瑩表示,「地熱發電」是個很好的再生能源,比風電、光電都更為穩定。風並非時時在吹動、且未必吹同個方向;光電則需要配合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熱是地表下源源不絕的能量,較不會受到干擾變動。

除了花蓮,《天下》也造訪宜蘭清水的地熱電廠。如今,地熱公園已是熱門景點,許多觀光客在此泡腳、煮蛋、煮玉米;但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往後走五分鐘路程,正是地熱電廠。劉光瑩認為,地熱電廠的容量雖無法和火力發電、核能電廠相比,但地熱能源從台灣地底出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會製造污染;此外,發完電後的水依然滾燙,可用來煮蛋、泡腳,帶動觀光效益。

不是只有北極熊與冰山!氣候報導與各產業息息相關

除了《零碳新經濟》,劉光瑩也分享歷年來在《天下》產出的氣候環境報導。2017年《天下》推出的《慢魚運動》點出:國人愛吃海鮮,但未必知道它們從哪裡來,事實上許多海鮮都是向中國漁船買來。如今,海洋已過度捕撈,熟悉的魚種未來可能吃不到。《慢魚運動》提倡應該要吃在地、吃當季,減少食物的碳足跡;當海中的魚被捕撈殆盡,養殖是解決過度捕撈的方法之一

2019年《一朵蘭花背後的氣候戰爭》則點出:當環境太熱、植物無法適應,將無法生長;部分農產品如荔枝、龍眼,未來消費者恐怕買不到。有屏東農民分享,要將「檳榔」改為種「榴槤蜜」;「榴槤蜜」是介於榴槤跟菠蘿蜜間的「熱帶水果」,過去只出現在馬來西亞、泰國等熱帶地區;如今,台灣部分南部地區,氣候和東南亞國家越來越相似,是當今氣候暖化的例證。

2020年推出的《與地球和好》,副標為「疫情過後最該做的一件事」。當時疫情剛爆發,全球許多生物學者認為「病毒是地球崩壞的徵兆」;因此,團隊將氣候變遷與疫情結合,希望告訴大眾環境正面臨的危機。同年年底,天下推出《瘋狂光電發財夢》,團隊注意到許多農田、山坡地改種光電板,原因是地主將田租給光電業者,比租給鳳梨農收入翻十倍,讓大眾意識到光電板亂象與環境危機

2021年的《黑色產業的綠色革命》,記者採訪台塑、李長榮化工、長春石化等重工業者。「石化業」被許多人視為是碳排大戶,這期探討工廠如何將製程減碳,或是取代石油來源、塑膠重新使用等等,以應對當今的氣候危機,試圖「把問題變成解答」。(編按:這即是「解方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的概念:新聞報導除發掘議題外,亦要建議解決方法,並鼓勵讀者參與,成為解決問題的平台,從積極角度處理問題。)

劉光瑩說:「氣候報導不是只有海水倒灌、北極熊,沒有一個報導主題,是不能和氣候產生關係的。」包含農業,如何產出更營養、永續,對環境衝擊降低的食物;製造業中的水泥、石化、鋼鐵、建築業如何減碳、提升能源效率;自然環境變遷的防災、水土保持、能源轉型、再生能源與生態衝突,如何溝通解決;循環經濟提倡的「使用代替購買」,如何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廢棄物如何變成能源與資源,這些都值得探討。

劉光瑩指出,氣候報導不是只有海水倒灌、北極熊,任何一個報導主題,都能與氣候產生關係。(翻攝自劉光瑩簡報)
劉光瑩指出,氣候報導不是只有海水倒灌、北極熊,任何一個報導主題,都能與氣候產生關係。(翻攝自劉光瑩簡報)

多多關注、分享,鼓勵媒體做更多氣候報導

在講座的最後,現場觀眾詢問,氣候報導與媒體點閱率的問題,以及哪些國外媒體值得參考。劉光瑩認為,事實上,台灣有許多媒體持續產出優質的氣候報導,如《上下游》、《環境資訊中心》、聯合報《願景工程》等。

但她點出,台灣的媒體要生存並不容易,氣候報導未必受讀者青睞;當點閱和分享次數不高,記者未必有誘因撰寫,編輯台可能也因「沒有人看」而僅用編譯處理,不會投注太多心力在氣候報導上。劉光瑩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讓台灣的媒體做更多氣候報導」,鼓勵讀者們多多發聲、分享,讀者的重視讓媒體投入更多資源。

劉光瑩鼓勵大家多閱讀國內外的氣候報導,支持媒體投入更多心力在氣候議題上。(劉郁葶攝)
劉光瑩鼓勵大家多閱讀國內外的氣候報導,支持媒體投入更多心力在氣候議題上。(劉郁葶攝)

此外,氣候報導的門檻高,需一定程度的專業;光是了解碳交易、碳稅與各氣候的會談內容,就要花不少時間。那麼該如何培養記者撰寫氣候報導的專業?劉光瑩認為,可以多閱讀國際媒體的氣候報導,部分媒體特別設立「氣候與環境報導專區」、發行電子報,包含英國的《衛報》、《經濟學人》,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等媒體;德國能源轉型非營利媒體《Clean Energy Wire》,與比爾蓋茲旗下「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發行的電子報,都值得關注。

劉光瑩說,國際媒體寫的氣候報導,角度更加全面,從氣候難民、環境變遷,乃至企業的新技術都值得借鏡,勉勵大家多多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