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3|採訪就像跟對方談場有距離的戀愛 鄭郁萌: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的2023卓新沙龍來到第三場,講者為《商業周刊》主筆鄭郁萌,其以前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與妻子王素梅的專訪〈親愛的憂鬱症家人〉,獲得2022年卓越新聞獎「特寫新聞獎」。本次講座鄭郁萌以〈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人物採訪的情與境〉為題,分享她從業20年來,撰寫人物專訪的經驗與訣竅。
2023卓新沙龍第三場,邀請《商業周刊》主筆鄭郁萌,分享寫作人物專訪的心法。(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在開場時,鄭郁萌便強調,接下來要分享的寫作方法,只是她的個人心法,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正如講座題目「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所言,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與寫作的特點;因此,沒有所謂「最好的故事」,只有專屬於自己、能用熱忱感動讀者的故事。
鄭郁萌過去曾任職廣播電台、電視台、網路媒體,再擔任《壹週刊》財經人物組主任與人物組副總編輯,目前則是《商業周刊》主筆。她分享,她對觀察人很感興趣,人物專訪一直是她很喜歡的領域,「我一直很相信,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能量,不管是寫的人或被報導的人。」
鄭郁萌以曾寫過的四篇報導為例,分享當中的心路歷程。(特約記者郭宇璇攝)
「為什麼要寫這篇人物專訪?」是鄭郁萌第一個拋出的問題。她解釋,人物專訪的內容與形式,會與它刊在什麼媒體有關,也要思考它是主稿或配稿、篇幅有多少、作用是什麼等,這些都是記者必須時時放在心裡的問題。
接著,鄭郁萌以曾寫過的四篇報導為例,分享當中的心路歷程。第一篇是獲得卓越新聞獎的〈親愛的憂鬱症家人〉。她表示,她長期關注憂鬱症議題,但一直找不到好的時機點寫成報導,直到遇見陳良基。為了陪伴罹患憂鬱症的妻子王素梅,陳良基請辭科技部部長一職;他也從不畏懼精神疾病在社會上的汙名,而是與妻子一起將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我們吃過的苦,希望別人不要再吃。」
陳良基與王素梅的真誠分享讓鄭郁萌印象深刻,也讓她更想把報導寫好。〈親愛的憂鬱症家人〉這個專題,除了以人物故事讓讀者對憂鬱症感同身受,也以醫學與數據角度解析,幫助讀者更了解憂鬱症,也提供辨識病症與陪伴患者的指引。
第二篇是〈奧運金牌背後 三人協力的奇蹟〉,專訪2021東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選手「麟洋配」王齊麟與李洋。當時週日奪冠、週三就要出刊,扣除校稿、印刷時間,大概只有一天的時間能採訪和撰稿,時程非常緊湊。鄭郁萌與團隊成員分工合作,最終順利完成任務。
第三篇是〈幫別人贏!0.25平方公里老商圈逆襲〉,與前述大人物的報導不同,是小人物的專訪。最後一篇〈搶先赴中、捐30億抗中都是他 解謎曹興誠回歸大秀〉,鄭郁萌介紹,這篇並未訪到曹興誠本人,而是遍訪了十幾位半導體業的相關人士寫成的側訪。
在舉例完後,鄭郁萌總結人物寫作的五個重要能力,分別是:資料力、架構力、溝通力、寫作力與跨領域知識力。
資料力有影、音、文、側四個面向。在實際採訪之前,記者可以先參考受訪者先前的相關影片、Podcast訪問、其他報導或他的個人部落格等。不過,鄭郁萌提醒,對於網路上的資訊要抱持懷疑態度、不能盡信,最好能在當面與受訪者核對。此外,也可以側訪受訪者身邊的親友、同事等,都能讓記者更全面地了解受訪者。
在蒐集到一定數量的資料後,鄭郁萌會製作受訪者的「大事記」。她推薦大家可以閱讀陳柔縉的書《總統的親戚》,描繪了台灣權貴家族的龐大關係網絡。她也舉例之前做的半導體企業家蔡力行的大事記,分享如何釐清其盤根錯節的親屬與政經關係,以及他曾受訪的內容等,從而建立報導架構與人物定位。
鄭郁萌接著播放先前做過的人物影音專題《小鎮台霸》,當中的一集為建準電機董事長洪銀樹的故事。洪銀樹因兒子罹患腦性麻痺,決定以兒子之名成立「聖淵啟仁中心」,幫助更多遭遇相同困境的孩子。片中以洪銀樹希望孩子們能「站起來、走出去」的理念,結合建準電機以微型散熱風扇打進國際市場的野心,帶出更寬廣的視角——讓台灣的年輕人站起來,走出去看世界。鄭郁萌解釋,這就是所謂的報導架構。
在擬定訪綱時,也有一些需要留意的細節。鄭郁萌將訪綱視為送給受訪者的「未見面禮」,受訪者會根據訪綱決定是否要受訪,因此切勿只給「罐頭訪綱」,不問制式資訊或他人已經問過的問題,更不能寫錯名字、或使用無關的表情符號。訪綱所要達成的目標有溝通文章架構主軸、事先讓受訪者思考問題,以及確認記者對受訪者的想像定位是否正確等。
鄭郁萌建議,在訪綱中可以用對方講過的話延伸問題,展現自己做的準備。她也以「圖窮匕見」的典故比喻寫訪綱時,若遇到敏感但重要的問題,可以像荊軻用地圖將匕首捲在裡面一樣,設計其他問題包裝起來,等待關鍵時刻精準提問。
在溝通力方面,鄭郁萌提醒,並不是要等到雙方面對面坐下時才算是採訪,而是在見到對方的那刻就開始了。可以在採訪正式開始前與受訪者閒聊,緩和現場氣氛,也能同時觀察週邊環境。她以〈親愛的憂鬱症家人〉的採訪經驗為例,當時她發現陳良基家中電視與沙發間的距離稍寬,她便好奇問了陳良基原因。
陳良基回答,妻子王素梅在生病前喜歡跳舞,為了喚起她對跳舞的熱忱,他便挪開沙發,想空出位置讓王素梅教他跳舞。王素梅因為深受憂鬱症所苦,已經久未展露笑容,某次看著陳良基跳著不熟練的舞步卻笑出聲來。「在她笑的那個瞬間,他們兩個都看到了陽光。」因為鄭郁萌的細膩觀察,讓她意外收穫了這個故事。
「其實你並不只是一個文字記者而已,你是整個採訪現場的帶領者。」鄭郁萌解釋,採訪時會有負責攝影或影音的夥伴隨行,文字記者除了在仔細觀察後,為報導增添細膩的描述之外,若能與其他夥伴合作,就有多了幾對不同角度的眼睛,讓屆時文字、照片與影音等不同的呈現結果能相輔相成,更完整地呈現受訪人物的樣貌。
提問問題的順序也有小訣竅,鄭郁萌分享,先問較一般、廣泛的問題,越敏感或細節的問題則儘量往放後放。她提醒,記者要記得自己採訪的目的,不要閒聊太久;若受訪者回答離題,也可禮貌確認他想表達的重點,將採訪拉回主軸。對於受訪者的答案,除了要以同理心理解外,也要記得求證真偽。
在第四項能力「寫作力」中,鄭郁萌指出寫作人物專訪的六個重點,分別為有定位、有其情、不正常、有場景、關鍵時刻,以及有脈絡。「定位」是人物專訪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要將對受訪者的形容具象化,讓讀者留下印象。此外,也要讓讀者能同理受訪者的處境,在文中凸顯受訪者特別之處,並運用五感描述建立場景等,以吸引讀者繼續閱讀。
「稿子通常都不是不夠長,而是不夠短。」寫作人物專訪時,如何精挑細選手中的素材也十分重要。鄭郁萌比喻,到了寫作環節,就是要從彈珠、佛珠、琉璃珠等各種珠寶中,只挑出珍珠將它們串成一串,以最純淨、精煉、易懂的文字書寫成篇;若是把所有東西直接串在一起,就會顯得凌亂不堪。
此外,鄭郁萌分享,文章開頭是記者寫作時最需重視的部分。由於讀者注意力有限,文章開頭的300字,就決定了讀者願不願意讀完整篇報導。而若在寫稿過程中有餘裕,也可以儘量先寫好報導結尾,避免最後因為截稿在即而草率結束。
最後則是跨領域知識力,鄭郁萌建議,記者可以鑽研自身興趣,並將其與報導結合,找到與其他記者不同的切點。這也呼應了本次講座的主題「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她總結,「跨領域知識力其實是『你之所以為你』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所以你喜歡什麼事情,就放心地去做。」
在現場提問部分,有參與者提問,若是對受訪者所講的話抱持懷疑,會不會因此無法同理對方?鄭郁萌回答,她邀請的受訪者通常是她有一定程度了解、想認識對方更多的人。她引述《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的比喻:「採訪就像跟對方談戀愛」,表達即使對受訪者有些懷疑,也不會影響想了解他的熱忱。
另一位參與者接著提問,若陷入這份「戀愛」的情感中,要如何維持記者與受訪者間的距離,以及要如何在寫完專訪後結束這段感情。「記者不能忘記自己的身分。」鄭郁萌舉例,有些記者可能在採訪過程中受到受訪者的幫助,就會不自覺地「卑躬屈膝」,但她認為這樣會使報導不客觀,應該要儘量避免,也要有意識地將工作和生活分開。
在被問到是否擔心受訪者會用自身權勢影響報導內容、甚至危及記者的人身安全時,鄭郁萌表示,為了自保,錄音筆一定要隨時帶著;做好準備後,就不會因為恐懼而退縮。她坦言,記者是一份很多時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她相信,「會選擇當記者的人,一定是對真相有好奇心和堅持。」憑藉著這份追求社會正義的熱忱,即使遇到困難,最終也能順利度過。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3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2|從小記者到採訪主任 萬年生的14年財經媒體路
※ 2022年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2|太魯閣號事故報導的速度、準度與深度 林瑋鈞:以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