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2|讓聽眾輕鬆享用艱澀議題:詹婉如的聲音報導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聲音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個開放的耳朵。
當能訴諸的感官只剩下聽覺,要如何在競爭慘烈的媒體產業殺出重圍?當報導的議題艱澀沉重,該如何留住你的聽眾?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的卓新沙龍「聲音報導裡的變與不變」當中,《報導者》的Podcast《The Real Story》製作人詹婉如暢談自己選擇聲音報導的初衷、聲音敘事的布局技巧、新聞人的充電方式等,並且給有志新聞獎的同業們相關建議。
從廣播到Podcast
數度獲得不同新聞獎項的詹婉如,其實並不是新聞系出身。大學就讀保險系的她,曾短暫在保險業服務,後來才進入媒體產業,先後在台中的地方電台和中央廣播電台擔任記者與主持人。
雖然這段時期的工作成果為詹婉如贏得了許多獎項,但是她並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2020年,台灣Podcast的蓬勃發展,催生出許多聽眾的高黏著度,讓詹婉如開始思考:或許該是自己離開電台,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了。於是她離開了熱愛多年的廣播電台,進入Podcast的新領域。
談到廣播和Podcast有何差別,詹婉如表示,以前在電台的錄音室,會有音控師,而且時間較充裕,好像整個晚上的時間都可以自在地享用;做Podcast的初期,因為組織沒有錄音空間,必須租借外面的錄音室,也沒有音控師,所以一切設備操作都必須自己動手。此外,租借錄音室的支出會讓她有急迫感,感到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問出想了解的資訊。
受到肯定的熱情
詹婉如說,文字報導可以很快地讓閱聽人獲得知識與概念上的理解,但是「如果可以透過聲音,真正的去聽見這個人如何用他的句點、頓號、問號,各種的情緒表達在其中,那是另外一種模式的呈現。」
她對著聲音敘事有著十足的熱愛,「有時候我半夜就會在錄音室,把門關起來,在那邊聆聽我採訪的聲音、受訪者的聲音。然後慢慢的,像是刺繡花針一樣 慢慢的去剪輯、去感受。」
2009年,詹婉如以《敲開死囚之門》系列首次獲得卓越新聞獎,給了她莫大的鼓勵。她說,以前總覺得卓越新聞獎離自己很遙遠。當她終於得獎,頓時感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新聞人了。當年評審嘉許她是「不煽情不刻意,有深度成熟的媒體工作者。」令她非常感動。「因為我一直不覺得我是個成熟的媒體工作者,可是你會覺得,好像有一點點被肯定到了。」
觸動心弦之聲
除了卓越新聞獎以外,詹婉如還曾經獲得五座廣播金鐘獎,其中的第一座是2014年的《陽光下的彩虹》。在這個專題中,為了發揮媒體「社會溝通」的功能,她採取了一個特別的策略。
當年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人抱持「同性戀家庭會養育出同性戀的孩子」的看法,所以詹婉如進入同性戀伴侶家庭以後,特別詢問是否能訪問他們的小孩。「從小孩的角度來談他的家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家庭,比那些大人們去說『我就是很愛我的孩子』會更打動人心。」
選擇採訪孩子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小孩的聲音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大家別忘了,我們最喜歡的是小孩的聲音,你聽到小孩的聲音,會覺得很純淨、毫無雜質。」她心想,這或許會讓報導更容易跟社會大眾溝通。
珍珠與串線
每到一個新的採訪現場之前,詹婉如都會在心中預想:這裡會有什麼聲音?她說,自己比較不像文字記者,會思考該做什麼訪談?從什麼角度切入?「對於聲音敘事的記者來說,我要開始去思考如何用各種不同的聲音串起這個故事。」
榮獲2017年廣播金鐘獎「社會關懷節目獎」的作品《高齡犯罪》中,也可看見詹婉如對於聲音報導的巧思。這則專題探討的是台灣的高齡犯罪者在監獄中的處境,因此她特別選定監獄中的醫院作為採訪的重點場域。在進入採訪現場前,詹婉如就會把錄音筆打開,好收錄各種環境音。
「對我們來說,每一段可以帶著閱聽人進入現場的聲音,那都是珍貴的。」詹婉如說,剛入行的時候,一位前輩曾告訴她,做廣播的感覺,就像是「珍珠與串線」。珍珠可能是現場的環境音,也可能是受訪者珍貴的真情流露;而串線,就是報導者自己的口述。「我在製作的時候想的,就是帶著你跟著我一起進入到那個地方。」
她說,一次採訪大約要花半天的時間,錄音檔通常會有兩、三個小時的內容,「你一邊錄一直在想:哪裡是珍珠?要怎麼把它一個個串起來,讓所有的人一起身歷其境?因為身歷其境之後,你才會進入這個故事,才會願意繼續聽我說下去。」
為了做到這件事,詹婉如會避開刺耳的聲音,而挑選那些令人們感到親切、有共鳴的聲音,例如掛號處的叫號聲,因為那是我們共有的生命經驗中,再熟悉不過的聲音。
不試圖提供「標準答案」
2018年,詹婉如以探討「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或稱修復式司法)的主題抱回廣播金鐘獎。採訪過程中,詹婉如訪問了鄭捷案的受害者及家屬,她的問題意識在於:快速地將犯人槍決,對被害者家屬來說,心裡真的會比較好受嗎?
有受訪者表示,自己真的很想問鄭捷:到底為什麼要那麼做?卻失去了那樣的機會。但詹婉如也強調,這些回答只代表受訪者個人,而不是所有被害者及家屬。「我提出的是很多的問句,我也沒有答案。」她說:「我們都不是要給予一個標準答案嘛。但是我會覺得,身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這個事情如果有機會被看見、被聽見、被討論,都是一個好的事情。」
一位原本是國中教師的受害者告訴詹婉如,在經歷這樣的傷痛之後,後來選擇進入國小,當四年級生的教師,因為自己曾在報導中看到,鄭捷在小學四年級時就已經有孤立感等身心狀況,所以希望能夠陪伴這個年齡的孩子。詹婉如頗受感動,「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採訪者拿著麥克風,好像我們是有力量的,其實我發現我的受訪者比我還有力量。這是我很喜歡這一份工作的原因。」
吾道不孤
詹婉如也曾獲得國際性的獎項,例如2010年的《敲開死囚之門》和2013年的《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都曾榮獲英國國際廣播協會的「國際傳媒優異獎」。她說,在臺灣,有時會覺得做公共議題沒什麼人關心,越做越挫折。可是到了國際上就會發現,其實各國的許多媒體同業都在關注貧窮、水資源、階級等議題。這樣的眼界總是讓詹婉如備受鼓舞,感到有力量再往前進。
詹婉如表示,卓新獎也有一樣的「充電效果」。「參加卓新獎不一定每次都得獎,可是你就會發現,臺上的每一個新聞人把今年出最好的作品拿上去,加上那些得獎人上台去發表感言,你就會覺得,好,我今年沒有得獎沒關係,我明年可以再努力,那個能量你就會再補回來。」
頒獎前後
詹婉如可說有著模範學生的特質;每次卓新獎頒獎之前,她都會上網把所有入圍者的作品都看過,並且分析其優點,找出值得自己學習之處。她說,早期自己經驗不足,即便報名也不會得獎,可是頒獎典禮她一定會待到最後,然後纏著廣播組的評審問自己還有哪裡需要改進,遇到某些評審沒有到場的情況,她還會寫email向對方請教。
頒獎典禮之後,評審的會議紀錄也是她不會放過的重要資訊。從業多年的詹婉如深知,想要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這些能夠看到「血淋淋評價」的機會對她來說特別寶貴。
詹婉如說,卓新獎很棒的地方就是會把每一次評審是如何評估、衡量一部作品的方式公開在網路上。(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提案三問
詹婉如表示,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來說,《報導者》有個很重要的優點,就是會期許記者提出自己想做的議題,讓記者自問:哪些事情引起自己的好奇與關注?「因為你真正的從心底想做,你才有機會把這件事做好,是嗎?」
當然,《報導者》也不會接受空有熱情的提案,除了題目本身必須具有公共性之外,記者提案時必須回答三個問題:讀者為什麼要看?為什麼現在要說?有什麼新的角度?「如果這三個問題回答不出來,你就是再想做,在編輯台也會被打槍。」
以第一個問題來講,詹婉如會先釐清自己對該議題的觀點與問題意識;與此同時,數據也是重要的要素。「我們要讓數字來支撐我們想說的事情。」以探討在台移工生育議題的《異域生養》為例,詹婉如爬梳了引進移工第30年的台灣,有多少移工、其中的育齡女性占比,以及領取生育給付的人數等數據,藉以凸顯移工面臨的生育困境。
思考「為什麼現在要說?」,需要透析議題在現在的時空環境下有什麼特殊的改變?與其他的時事的動力關係是什麼?詹婉如說,《異域生養》在提案時適逢疫情期間,加之時近母親節,所以她一方面指出懷孕的移工想回國待產所面臨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將台灣人懷孕時的喜悅,與移工們得知懷孕時的心理負擔相對比。
對於「有什麼新視角?」的回應,詹婉如則強調了本國勞工與移工之間的各種待遇落差。她說,台灣勞動部已經多次發函表示,移工在台灣懷孕不用被遣返回國,但在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許多移工因為擔心工作不保,選擇用不安全的方式墮胎。「台灣我們都說是一個友善的國家,可是你會發現,在這些移工身上,這些友善又會一點一滴地消失不見。」
活動主持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圖)讚譽詹婉如是個有社會學眼界的記者,報導有情有理。(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說故事的人
詹婉如表示,作為聲音報導的工作者,她在進入採訪現場前思考的是:會遇到誰?他們會做什麼事?並預想各種可能的聲音。「當然我們不是劇情片,所以那些事情也不是說我預想就會發生,但是我會知道有些東西是需要把握的,我是有意識地進入這個採訪現場。」
此外,對聲音敘事而言,藉由聲音提供在場證據也非常重要,美國的知名Podcast節目《Serial》,就是非常好的範例。其內容除了各種訪談,也有現場錄音,雖然是命案調查的報導,卻能使聽眾彷彿在「追劇」一般,欲罷不能。
去年卓新獎給《異域生養》的評語提到,音頻作品必須考慮聽眾只能憑藉聲音來身歷其境及感受新聞現場,要思考如何能吸引聽眾聽下去,令詹婉如感到,這恰好和《Serial》的成功相呼應。
談到為什麼選擇用聲音敘事來做報導,詹婉如認為,這和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因為她從小就喜歡聽兒童廣播節目。「我小時候就是喜歡聽大姊姊講故事的孩子,那我現在有機會在麥克風前面,在錄音室裡面,我也希望回到那個初衷,就是:我也在講個故事給你聽耶。那個故事可能是移工的故事,可能是在遭遇重大創傷者他們內心的故事,也可能是精神病房裡面青少年的故事。那我長大了,我變成一個當年我想當的,說故事的大姊姊。」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4年
※ 2023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2|從小記者到採訪主任 萬年生的14年財經媒體路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3|採訪就像跟對方談場有距離的戀愛 鄭郁萌: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4|現實與理想衝撞下形塑記者形象 陳良榕:記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奮鬥
※ 2022年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2|太魯閣號事故報導的速度、準度與深度 林瑋鈞:以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