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1|從跑每日新聞練功 到製作專題獲獎 王心喬分享深度報導心法

2024 年 05 月 9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卓越新聞基金會舉辦2024年卓新沙龍系列講座,首場邀請TVBS資深文字記者、專題製作人王心喬,以「短影音當道,深度專題的契機與危機」為題演講,分享製作深度新聞的心法與挑戰。

TVBS專題製作人王心喬,以「短影音當道,深度專題的契機與危機」為題演講。(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TVBS專題製作人王心喬,以「短影音當道,深度專題的契機與危機」為題演講。(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王心喬有15年的新聞資歷,曾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台灣醫療報導獎等,2023年更以〈大照顧時代–孤獨死.求生路〉獲得卓越新聞獎中的「長篇深度報導獎」。

這是王心喬第二次獲得卓越新聞獎,她在2017年時就曾以〈你我老之路—老病死之「生路」〉獲得電視類深度報導獎。

跑Daily是打基礎功,培養反應力

回首這十多年的新聞經歷,王心喬分享,剛入行時跑每日新聞,那段時間帶給她很多的養分,「跑Daily新聞絕對是新聞之本,很少有記者沒跑過Daily,直接做專題的。」

王心喬表示,跑Daily新聞是一個練功的過程。(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王心喬表示,跑Daily新聞是一個練功的過程。(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跑Daily新聞是一個練功的過程,訓練王心喬快速的反應能力,她分享記者的日常,從早上八、九點進公司向長官報題後,接著出門跑新聞,必須趕在中午前完成報導,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訪問、連線、寫稿、製作CG,時間緊湊、工作密集。

跑每日新聞也訓練了她的觀察力、資料統整力,例如近期發生的寶林食安事件,記者要快速統整台灣史上發生過的食安事件,並進行對比。除此之外,王心喬有「比稿」的習慣,她會觀察其他新聞台處理同樣的新聞時,掐哪個Bite、切什麼角度,藉此精益求精。

另外,王心喬提到,記者應該要向長官「勇敢報題」,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長官有時候會聽,這是個折衝跟說服的過程」。她認為,每日新聞要跑得好,需要長期紮根經營,以及努力說服長官與觀眾,而新聞工作辛苦與迷人的地方正是「與人溝通」。

別嫌自己的路線冷,要想辦法跑熱

但記者又如何在自己的路線中,挖掘到好新聞?王心喬分享,過去她曾主跑教育線,這在電視台是冷門的路線,但她有辦法把路線「跑熱」。她說:「我覺得不管在哪個線路上,你都要有本事把這條線路跑熱,跑到讓大家跟你,而不是嫌自己的線路很冷。」

王心喬說,別嫌自己的路線冷,要想辦法跑熱,讓同業跟進。(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王心喬說,別嫌自己的路線冷,要想辦法跑熱,讓同業跟進。(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她舉例,2014年時,故宮的翠玉白菜第一次要借展去日本。她當時思考,是否能拍到借展前的準備過程,例如把國寶裝箱的前置作業。後來,只有她拿到這個獨家畫面,讓同樣申請拍攝、但被故宮拒絕的同業很困惑:「你怎麼辦到的?」

王心喬回應,雖然她一開始也被拒絕了,但她沒有放棄,和故宮溝通近半年的時間,才拿到這個獨家。她說:「我覺得記者一定要有『咬死不放』的勇氣,這個咬死不放,不是對人家死纏爛打,而是提出你做新聞的規劃,對這件事的理解,還有希望把新聞呈現到什麼程度」,藉此得到對方的認同。而這也仰賴,「平常在自己的線路上要經營,讓人家認識你,知道說你是跑這條線的記者。」

爾後,當翠玉白菜借展到日本,王心喬也主動向公司爭取至日本出差。到了當地,她發現場竟販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兩種門票,那次的「藝術交流」因此上升成「外交事件」。

出差期間,她不斷查看日本報紙,同時關注故宮與東國的談判進展,另外也到票口訪問日本民眾的看法,每天的情形瞬息萬變,使得她每天只睡三小時。後來同業得知消息,也紛紛飛來日本跟進這條新聞,令她印象深刻。

報題被打槍其實是學習的過程

發想題目是每個記者的功課,王心喬說,題目可以從所跑線路、生活日常與重大事件發想,重點是要「大膽報題」。她坦言,到現在報題,有時仍會被長官「打槍」,但「被打槍」其實是個學習的過程。

王心喬坦言,報題有時仍會被長官「打槍」,但「被打槍」其實是個學習的過程。(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王心喬坦言,報題有時仍會被長官「打槍」,但「被打槍」其實是個學習的過程。(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她舉例,她曾製作一個社工專題,第一次報告時不被看好,但她回去反思,「我覺得打槍也是有道理」,因為對電視新聞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畫面」,但她想訪的對象,在法律規範下可能不能露臉,這讓她重新思考該如何呈現。王心喬也點出平面與電視的新聞差異,平台媒體的深入報導,不見得適合透過電視新聞做,若無畫面恐怕難以呈現。

王心喬強調:「不要把每一次的拒絕都當作拒絕,可以尋找新的方法。」後來,她找到合適的個案來呈現此議題,「一個好看的專題必須有一個動人的個案。得走進受訪者的心,作品才能打動人心。」但尋找個案並不容易,這往往是讓記者最頭痛的問題,這也是為何她認為跑Daily新聞是練功,因為會在過程中接觸許多人並建立人脈,從中獲得靈感。

「孤獨死」的現場令人難忘

2023年,王心喬製作的〈大照顧時代–孤獨死.求生路〉新聞專題,從眾多的新聞作品脫穎,獲得卓越新聞獎中的「長篇深度報導獎」。王心喬分享製作專題的點點滴滴,她說在拍攝「孤獨死」時是個難忘的經驗,若沒實際走到現場,可能無法得知,原來醫務清潔師有多麼辛苦。

王心喬坦言,在拍攝「孤獨死」時是個難忘的經驗,體會醫務清潔師有多麼辛苦。(特約記者劉郁葶擷圖自〈大照顧時代–孤獨死.求生路〉新聞專題畫面)
王心喬坦言,在拍攝「孤獨死」時是個難忘的經驗,體會醫務清潔師有多麼辛苦。(特約記者劉郁葶擷圖自〈大照顧時代–孤獨死.求生路〉新聞專題畫面)

她表示:「你可以講很多新聞案件,但唯有你真的走到現場,才能感受到那種傷心」。在拍攝孤獨死時不容易,她與攝影師要盡可能不打斷工作人員的整理步驟,同時還需兼顧隱私,可謂挑戰重重。儘管拍完,回家洗澡、換上衣服,隔兩三天仍能聞到「屍臭味」,這種特異味道附著在毛細孔與鼻腔中久久無法消散。

另外,王心喬在呈現孤獨死專題時,在畫面別有巧思。她分享,採訪時聽到社工形容:「社工就像泥普薩,帶人過江卻自己倒下」,這比喻讓她深有感觸,於是與和後製動畫師溝通,繪製「泥普薩」如冰淇淋般漸漸融化的意象。她也提醒,若要做一個長篇深度報導,需要將議題的核心、最吸睛的個案、最精彩的畫面往前放,「好酒沉甕底」在新聞並不適用,因為觀眾就跑了,必須在一開頭就抓住觀眾眼球。

除此之外,王心喬提醒,記者對於數據需保持懷疑態度,甚至進一步和主管機關核對。例如,她在做此專題時發現,衛福部提供的長照人數,與她從其他管道獲得的數據有所出入,因而向衛福部求證,並且請教相關人士分享長照第一線的實況。她也提到,有時數據未必會直接使用,而是引出更重要的環節,例如從長照人數推估每個長照機構的工作量。因此,在進行深度報導時仍要不斷調查,一步步貼近真相。

深度報導是顆種子,在觀眾心中萌芽

在演講尾聲,王心喬說,「深度報導它就像一顆種子,有多少人被我感動到我不知道,但是我們就是盡力為之。」或許有天,種子會在別人心中生根發芽,對方因此更關注這個社會,這就是記者所發揮的影響力。

王心喬說,深度報導它就像一顆種子,或許有天會在觀眾心中萌芽。(特約記者劉郁葶攝影

王心喬說,深度報導它就像一顆種子,或許有天會在觀眾心中萌芽。(特約記者劉郁葶攝)

最後,在現場提問的部分,有聽眾詢問「記者如何建立關係並維繫人脈」?王心喬回應,「我覺得不用很功利去想,人脈維繫是因為下次做報導,其實就跟你平常交朋友一樣」,平常多和朋友、計程車司機聊天,這些都可能是新聞題材。王心喬也提到,「記者要有溫度」,過去她曾訪問一位在安寧病房的伯伯,後來他過世了,她去參加禮拜,也把當時的受訪影剪輯給家屬,讓對方相當感動。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