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No. 2-2/焦點事件X貢丸湯X大埔里@報X公庫X多多益善X蘭嶼廣播電台X技職 3.0 X環資X月光山X貝傳媒X蔡佳珊X陳順孝X胡元輝|另類媒體甘苦談

2021 年 10 月 2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新聞背後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工作坊的第 2 場後半部,參與的各家媒體彼此交流,其中論及多數媒體共同面臨的困境,也有成功經驗的分享,並且在討論中勾勒出另類媒體的合作方案。三位主講人也分別從經營經驗以及學術角度給予回應。

支持者不等於閱讀者?

焦點事件》創辦人孫窮理表示,有鑑於臉書的演算法似乎偏好圖文並茂的貼文,近 5 個月來,他將《焦點事件》的臉書貼文從以往厚重並附上連結的文章,改為圖文兼具的形式,發現在臉書上的觸及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焦點事件》的網頁點擊率卻幾乎沒有變化。他認為,這意味著長久以來到《焦點事件》網頁讀文章的讀者基本上不來自臉書,而是透過 Google 或其他管道。

他也發現,在臉書上會點選「閱讀更多」的按鈕,將文章點開來閱讀的受眾比例極低,僅有 0.1% 到 10%。大部分文章的按讚數與分享數都超過點擊「閱讀更多」的比例,亦即在按讚與分享文章的人當中,有相當高的比例沒有讀過文章。這可能是因為媒體的支持者希望特定的議題能被推進公共領域,但未必會閱讀其文章。

相較之下,《焦點事件》網站的點擊與閱讀情況完全不同,一方面在網站中點擊率高的文章跟臉書觸及率高的文章有著相當大的落差;另一方面,孫窮理透過 Google 分析觀察到,有些文章的網頁停留時間能長達 10 分鐘至半小時,反映出較臉書良好的閱讀品質。

然而,進到網站閱讀文章的人,可能是透過 Google 搜尋資料而點進文章頁面,閱讀後不見得能辨識該媒體;相對的,社群網站雖然能連結到較忠誠的支持者,卻未必是認真的閱讀者。

認真的閱讀者未必認識這個媒體,這是我們最近看到的問題。」孫窮理說。

小媒的不同可能與想像

貢丸湯》是介紹新竹生活樣貌以及城市議題的地方性刊物,編輯團隊是「見域工作室」,其共同創辦人吳君薇提到,除了實體刊物的訂閱與零售收入之外,疫情期間的電子書銷售大幅成長。

此外,在她與其他地方媒體交流的經驗中也發現,許多地方媒體都往多角化經營的方向發展。除了辦活動、開發文創商品之外,「見域工作室」也和私人企業或政府部門合作出版編輯的相關事務,致力於收入的多元化。

吳君薇表示,多角化經營的同時,大家要會的東西越來越多,是很大的考驗。圖:陳洧農截圖

另一方面,南投《大埔里@報》創辦人柏原祥說,過去做紙媒是件單純的事,可是數位傳媒有太多事情要做,包括商業模型、影音、圖表,甚至募款金流。這些事情對於大型傳媒還尚堪負荷,但是對於經營地方的傳媒來說,要做這麼多事情就很難有能量再進行內容的優化。

柏源祥表示,若是能從各種台灣每年各種新聞獎的獎金中提撥一部分,設立一個提供地方媒體諮詢各種技術門檻的團隊,讓數位轉型的技術成本得以轉嫁,小媒才有更多心力提升內容品質,進而落實草根民主。

柏源祥說:「內容的生產者能夠專注在地方的公共議題討論上,對於整個城鎮的發展、帶動,才有實質的幫助。

另類媒體與他們的困境

在本次工作坊的討論中,「營收」固然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但是依據媒體自身的先天條件以及報導議題性質的不同,也會面臨其特有的挑戰。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記者楊鵑如表示,自家媒體專注的是社運新聞的影音紀錄,但是影音記錄在相當程度上很仰賴硬體設備,因此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生產的內容難以突破現有的水準,成為他們目前最大的困境。

就她的觀察,在臉書上影音貼文被轉傳的比例確實較高,但是製作影音的技術、時間成本也都有較高的門檻,因此礙於資金,目前正以「手工業」的方式一篇一篇地把文章散佈到臉書以外的平台,如方格子或 IG 等。

多多益善》以「公益」為報導焦點,其主編葉靜倫指出,由於對公益領域熟悉的記者不多,因此《多多益善》目前還是以編輯為核心的團隊;蘭嶼的地方媒體「蘭嶼廣播電台」台長吳淑美則表示,雖然電台是在蘭恩文教基金會底下運作,財務相對單純,但是因為身處離島,所以人力非常吃緊,只能以「做公益」的心態,將最少的資源最大化。

吳淑美表示,離島的人力非常吃緊,只能以「做公益」的心態來做對蘭嶼有益的事情。圖:陳洧農截圖

相對的,也有媒體因為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脈絡而具備得天獨厚的外在條件。吳君薇即表示,新竹地區的平均所得與教育水準都相對地高,也有許多具公民意識的市民願意支持,是《貢丸湯》作為地方媒體不容忽略的優勢。

媒體的新舊課題

葉靜倫提到,目前《多多益善》的收入是以募款為主,但公益募款是一門專業,要編輯或記者去做還是有相當的門檻。此外她也發現,現在大部分的公益捐款者都是議題導向的,但是捐款者對於媒體的影響力還是很模糊,因此如何定義所謂的媒體影響力以及相對應的目標受眾,便成為一大難題。

談到是否要有專責募款的部門,隸屬「國際技能發展協會」(Skills for U)的媒體平台《技職3.0》執行長黃偉翔認為,募款還是由創辦人自己做比較快,因為專責募款的工作者擁有的社會網絡不見得很多。記者出身的他反倒認為,如何與自身報導的群體維持適當距離,始終是難以拿捏的課題。

黃偉翔說,有時報導的群體會覺得自己是「被服務」的對象,因此在新聞現場維持「心靈的距離」會有點棘手。圖:陳洧農截圖

對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笑說,如何與報導的對象、消息來源之間維持適當的距離,其實是所有記者共同的課題,作為新聞記者如果沒有這種困擾,可能反倒是個隱憂。

《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蔡佳珊回應道,自己就常常寫出被農民罵的報導,但「說真話」還是新聞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妥協的。「我們不能夠因為報導寫出來對農民不利就不講。公共利益是最優先的考量。」

另類媒體橫向串聯的可能性

有不少人提到應該建立小媒交流的平台,除了可以即時回應彼此的疑難雜症之外,也能促成小媒之間的連結合作。陳順孝教授與蔡佳珊也深表贊同。具體的合作方式,蔡佳珊認為可以從互相轉貼報導開始,甚至可以進行小媒之間的互訪。

長遠來說,陳順孝教授認為日本共同社的網站 47news 或許是值得參考的模式:將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共 50 多家地方媒體整合在一個 3 層架構的網站中,第 1 層是媒體各自獨立的頻道,透過超連結連接,因此媒體的獨立性依然存在;第 2 層將同性質的議題彙整在一起,例如在不同縣市的土地徵收;第 3 層則是全國性的報導或是跨區域的議題。

定義你的「媒體影響力」

本次工作坊中,另一個引起熱議的焦點,便是媒體影響力的定義,除了胡元輝教授的闡述,也有不少成功經驗的分享。

環境資訊中心》在本質上是環保組織,媒體則是組織本身推動各種議題的途徑,其記者葉人豪說,關於媒體影響力,《環資》這幾年也在思考瀏覽率的重要性,以他個人的觀察,瀏覽率依然是無法捨棄的部分。

胡元輝說明,影響力需要每個媒體自己去定義,以先前提到的《ProPublica》來說,重視的是報導對政策的影響;《德州論壇報》(Texas Tribune)則強調自身所促成企業、個人、政府間有意義的溝通,「因此影響力取決於每個媒體存在的宗旨。」同樣地,影響力的目標受眾要如何設定,也跟媒體報導的議題有關。例如關注教育改革議題的媒體,可以將地方上的意見領袖、教師、相關團體作為目標受眾的基礎。

老牌的地方媒體《月光山》可說是另類中的另類,從 1982 年創辦至今,除了打字使用電腦之外,排版還在用剪刀跟漿糊,而且每 10 天就排出 8 個版面。社長鍾昆宏說,有讀者問他:「你們是不是有神明幫忙?」

這種堅持純手工的傳統,反映出《月光山》的精神:奉獻、對家鄉的使命感。談到媒體的影響力,鍾昆宏自豪地說,前中華職棒教練徐生明生前曾提出「美濃少棒 10 年培育計畫」,預計要募 500 萬,經《月光山》報導了半年後總共募得 800 多萬,徐生明自己都嚇了一跳。

鍾昆宏說,《月光山》有三千多位忠誠粉絲,是讓他持續努力下去的動力。圖:陳洧農截圖

澎湖地方媒體《貝傳媒》創辦人張弘光表示,胡元輝教授說的「媒體雖小,也要做出影響力」讓他深有共鳴。他說,《貝傳媒》曾為了爭取議會直播,與澎湖議會進行行政訴訟,最終促進了全國議會透明的深化。這樣的經驗加深了《貝傳媒》在政治透明的方向持續耕耘的決心。「唯有創造出自己的影響力才有可能得到挹注。」他說。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說在地的故事,新聞更有力:

???? 2021年

數位創新小論壇》探索新聞敘事的無限可能:

???? 2021年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