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No. 1/簡信昌|新聞與媒體的數位呈現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在如今網路科技發達、資訊流動快速的時代,媒體界也正逐步推動數位轉型。為協助相較主流媒體資源較少的地方與另類媒體推行數位宣傳,並提供經費補助,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 Facebook 首次合作舉辦「2021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工作坊共有 3 場,首場邀請網路實驗媒體 READr 總編輯簡信昌,分享媒體數位化的經驗與技巧。
此次工作坊邀請網路實驗媒體 READr 總編輯簡信昌,分享媒體數位化的經驗與技巧。圖:郭宇璇截圖
此次工作坊有多家媒體參與,包括地方媒體——南投《大埔里@報》、新竹《貢丸湯》雜誌、澎湖《貝傳媒》、蘭嶼《蘭恩傳媒》、高雄美濃《月光山雜誌》,以及另類媒體——《環境資訊中心》、《多多益善》、《焦點事件》、《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技職3.0》等,在講座結束後也分享各自經營情形並相互交流。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說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目標是讓台灣新聞生態更加健全,能有充足的資源在新聞路上走得穩健。而資源相對匱乏的非主流與地方媒體也值得被關注,因此在與 Facebook 洽談合作時,便很快取得舉辦此次工作坊的共識。
Facebook 大中華區媒體夥伴經理吳子敏也表示,Facebook 已連續 3 年贊助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籌備獎項,更於去年促成「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創設,期盼推動亞太地區媒體的數位轉型。
設計網站要以使用者閱讀體驗為優先考量
簡信昌擁有約十年的網路工程師經驗,他觀察到,多數媒體人會將報導定位為自己的成品,卻忽略網站本身即是相當重要的成品之一。要設計好網站的基本功能,讓使用者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提升報導曝光度。
簡信昌以自身經驗分享製作數位敘事的訣竅。圖:郭宇璇截圖
簡信昌指出,網路是結合各種媒材的綜合性載體,隨著科技進步也發展出更多元的形式。他分析,網路的最大特色之一是沒有篇幅限制、成本也相對低廉,能將紙本、影片中無法容納的內容轉移到網路上,或是透過超連結在單一頁面上呈現多則內容。
然而,簡信昌強調:「不是把素材丟到網路上就是數位化。」他舉例,若只是將上萬字的文章或 PDF 檔案放上網路,而沒有經過編輯與設計,不僅不容易閱讀,也無法在搜尋引擎中有較精準的結果。因此,他建議,除了刪減報導篇幅外,也能善用超連結功能,將次要的內容隱藏起來,讓有興趣的讀者自行點閱。
除了內容篇幅的考量之外,使用者慣用的閱讀裝置與閱讀動向,也會影響網站介面的設計。簡信昌說明,相較於其他裝置,如今約有七、八成的讀者習慣使用手機上網,因此在設計網站時,便需優先考量手機使用者的閱讀體驗;而讀者在瀏覽內容時,也有約九成的讀者是直接透過連結進入內容頁本身,而非經由網站首頁點閱,因此也需設想讀者在閱讀內容頁後的走向,儘可能增加讀者停留於網站上的時間。
數位敘事沒有模板可依循
而除了文字、影音報導之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媒體嘗試製作結合多種媒材的數位敘事專題。簡信昌說明,年輕世代的讀者願意停留在單一頁面的時間越來越少,如何讓讀者更容易在短時間內理解報導內容,便是數位敘事的核心目標。
但資料視覺化也未必是報導最好的呈現形式,簡信昌強調:「主要是能不能幫助讀者省下時間,一眼看出你想講的事情。」資料視覺化的目的是使複雜的數據變得容易理解,如果圖表其實能用一句話解釋,使用文字可能會比製作圖表為佳。
「數位敘事沒有一個規則,基本上就是跟著故事走,所以他很難有模板。」簡信昌表示,製作數位專題的困難之處在於可能性相當多,需要經由設計師、工程師與記者等不同職位的人一同討論,才能確立此次專題的走向。而使用不同的數位媒材,也會造成不一樣的閱讀效果,他舉例,若要重現新聞現場,可能會透過 3D 建模,讓讀者能與場景互動;若要呈現氣候變化議題,則可能會使用地圖或時間軸的形式等。
因此,製作數位專題相當耗費人力與時間。簡信昌說明,由於製作一個專題至少要費時兩星期、甚至更久,近年來像《紐約時報》大型數位敘事專題〈雪崩〉的例子逐漸減少,而多以簡易模板搭配可互動的區塊取而代之。他也分享,網路上即有許多現成的工具能使用,如 Infogram 即是目前許多媒體進行資料視覺化時使用的網站。
善用數位工具提升觸及率
「幾乎 100% 的人用GA(Google Analytics)都是看網站的流量有多少,但也許其中有70%的人就只做這件事情。」簡信昌推薦正在推行數位化的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善用擁有多項功能的網站分析工具 Google Analytics。
簡信昌推薦正在推行數位化的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善用擁有多項功能的網站分析工具Google Analytics。圖:郭宇璇截圖
簡信昌舉例,文章中的「延伸閱讀」按鈕、圖片大小等細節,都會影響使用者的點擊意願,因此可以透過 Google Analytics 觀察流量並不斷測試與調整,提升網站的能見度與使用者的黏著度。此外,也能使用 Google Analytics分析客層,了解讀者的年齡與性別等,進一步調整內容走向,讓每個 UU(Unique User,使用者)貢獻更多 PV(Page View,訪問量)。
而在完成網站設計後,就要透過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讓使用者更容易找到網站。簡信昌介紹,Google Searching Console 和 Bing 都是執行 SEO 的好工具,以Google Searching Console為例,可視為將資料匯進Google,讓Google替要推廣的網站建立索引,提升網站的曝光度。他也分享使用 SEO 的成果,如 READr 3 年前曾做過的宜蘭農舍買賣議題報導,剛發表的時期雖然流量不算高,但此後每日流量皆穩定增長,在搜尋引擎的排名也靠前。
此外,簡信昌補充,Facebook 的 Instant Articles 及 Google 的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則是能讓文章快速顯示、減少使用者等待時間的好工具,對於提升觸及率也有幫助。他也提及,許多社群工作者會抱怨 Facebook 時常更改演算法,卻沒有公布明確的準則;但其實演算法隨時都會變動,是透過大量機器不停測試的結果。他強調:「我們唯一可以知道的,是他們會根據使用者的行為,去推廣大家更願意點的東西。」因此,了解讀者的閱讀喜好及改善閱讀體驗,仍是首要之務。
最後,簡信昌鼓勵中小型的媒體,可以更開放、接受任何形式的合作,如開放內容授權,讓自己的成品能散播得更廣;與跨領域、跨地區的媒體合作,也能發揮「1+1>2」的影響力。他也舉例,READr 曾於2020年與多家媒體合作的總統大選事實查核計劃,即是媒體合作的例子之一。
地方與另類媒體的經營之道
講座的第二個環節,則邀請與會人員各自分享經營媒體的心路歷程,及遇到的難處。公益媒體《多多益善》主編葉靜倫表示,《多多益善》創立至今約兩年,有時會感覺孤單,「想知道其他分眾媒體是怎麼做的,因為主流媒體的經驗不太能在我們身上運用。」因此,她很開心能有此次機會,與其他相似處境的媒體交流。
葉靜倫分享,《多多益善》有一部分的經費來源是公益募款,但她坦言,製作原生深度報導的成本相當高,如今的營運仍舉步維艱,「如果到明年還沒辦法做起來,後年就活不下去了。」在資源匱乏的狀況下,她認為網站流量能透過行銷工具的使用提升,相較之下,完善網站本身設計、提升讀者易讀性的難度更高。由於網站設計牽涉到撰寫程式碼的專業技術,團隊學習的時間成本龐大,也時常求助無門。
技術層面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關卡,南投《大埔里@報》總編輯柏原祥也有同感。他表示,比起提升媒體數位化品質,他們更希望專注做好內容、讓更多人關注地方事務。「現在主流媒體地方新聞幾乎都棄守了。」他無奈表示,即使從主流媒體看到地方新聞,也多是以「天龍國」視角出發,缺乏第一手內容與在地觀點的報導。澎湖《貝傳媒》社長張弘光則指出,如今台灣媒體雖百花齊放,卻使媒體各自的影響力降低。他建議,小型媒體可以串聯共同的議題,擴大影響力。
而除了提升報導內容品質外,將紙本轉化成其他形式,也能使內容加值。新竹《貢丸湯》主編吳君薇即提到,《貢丸湯》透過展覽活動及導覽體驗等多元形式,在雜誌販售之餘,能獲得更多商業利潤,支撐團隊持續經營。此外,她也觀察到,近兩年受疫情影響,電子書的銷售量增加,某些期數的電子書銷售額甚至高於紙本書。
最後,針對許多小型媒體遭遇的技術問題,簡信昌表示,工程技術仍是媒體數位化的路途中,難以避免的問題。但他建議,也許能成立一個平台,讓媒體能在上面發問,建立互助的社群,支持彼此發展。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說在地的故事,新聞更有力:
???? 2021年
《數位創新小論壇》探索新聞敘事的無限可能:
???? 2021年
- 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劉子維X侯良儒X林日璇X江亦瑄X黃哲斌|遊戲新聞、VR 技術打破傳統編輯室思維,讀者參與為新聞敘事創造新價值
- 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何欣潔X楊時鈞X杜奕瑾X謝吉隆|數位敘事縮短讀者與資料的距離,玩科技仍勿忘新聞本質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