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No. 2-2/焦點事件X貢丸湯X大埔里@報X公庫X多多益善X蘭嶼廣播電台X技職 3.0 X環資X月光山X貝傳媒X蔡佳珊X陳順孝X胡元輝|另類媒體甘苦談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工作坊的第 2 場後半部,參與的各家媒體彼此交流,其中論及多數媒體共同面臨的困境,也有成功經驗的分享,並且在討論中勾勒出另類媒體的合作方案。三位主講人也分別從經營經驗以及學術角度給予回應。
支持者不等於閱讀者?
《焦點事件》創辦人孫窮理表示,有鑑於臉書的演算法似乎偏好圖文並茂的貼文,近 5 個月來,他將《焦點事件》的臉書貼文從以往厚重並附上連結的文章,改為圖文兼具的形式,發現在臉書上的觸及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焦點事件》的網頁點擊率卻幾乎沒有變化。他認為,這意味著長久以來到《焦點事件》網頁讀文章的讀者基本上不來自臉書,而是透過 Google 或其他管道。
他也發現,在臉書上會點選「閱讀更多」的按鈕,將文章點開來閱讀的受眾比例極低,僅有 0.1% 到 10%。大部分文章的按讚數與分享數都超過點擊「閱讀更多」的比例,亦即在按讚與分享文章的人當中,有相當高的比例沒有讀過文章。這可能是因為媒體的支持者希望特定的議題能被推進公共領域,但未必會閱讀其文章。
相較之下,《焦點事件》網站的點擊與閱讀情況完全不同,一方面在網站中點擊率高的文章跟臉書觸及率高的文章有著相當大的落差;另一方面,孫窮理透過 Google 分析觀察到,有些文章的網頁停留時間能長達 10 分鐘至半小時,反映出較臉書良好的閱讀品質。
然而,進到網站閱讀文章的人,可能是透過 Google 搜尋資料而點進文章頁面,閱讀後不見得能辨識該媒體;相對的,社群網站雖然能連結到較忠誠的支持者,卻未必是認真的閱讀者。
「認真的閱讀者未必認識這個媒體,這是我們最近看到的問題。」孫窮理說。
小媒的不同可能與想像
吳君薇表示,多角化經營的同時,大家要會的東西越來越多,是很大的考驗。圖:陳洧農截圖
另類媒體與他們的困境
在本次工作坊的討論中,「營收」固然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但是依據媒體自身的先天條件以及報導議題性質的不同,也會面臨其特有的挑戰。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記者楊鵑如表示,自家媒體專注的是社運新聞的影音紀錄,但是影音記錄在相當程度上很仰賴硬體設備,因此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生產的內容難以突破現有的水準,成為他們目前最大的困境。
就她的觀察,在臉書上影音貼文被轉傳的比例確實較高,但是製作影音的技術、時間成本也都有較高的門檻,因此礙於資金,目前正以「手工業」的方式一篇一篇地把文章散佈到臉書以外的平台,如方格子或 IG 等。
《多多益善》以「公益」為報導焦點,其主編葉靜倫指出,由於對公益領域熟悉的記者不多,因此《多多益善》目前還是以編輯為核心的團隊;蘭嶼的地方媒體「蘭嶼廣播電台」台長吳淑美則表示,雖然電台是在蘭恩文教基金會底下運作,財務相對單純,但是因為身處離島,所以人力非常吃緊,只能以「做公益」的心態,將最少的資源最大化。
吳淑美表示,離島的人力非常吃緊,只能以「做公益」的心態來做對蘭嶼有益的事情。圖:陳洧農截圖
相對的,也有媒體因為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脈絡而具備得天獨厚的外在條件。吳君薇即表示,新竹地區的平均所得與教育水準都相對地高,也有許多具公民意識的市民願意支持,是《貢丸湯》作為地方媒體不容忽略的優勢。
媒體的新舊課題
黃偉翔說,有時報導的群體會覺得自己是「被服務」的對象,因此在新聞現場維持「心靈的距離」會有點棘手。圖:陳洧農截圖
另類媒體橫向串聯的可能性
定義你的「媒體影響力」
本次工作坊中,另一個引起熱議的焦點,便是媒體影響力的定義,除了胡元輝教授的闡述,也有不少成功經驗的分享。
《環境資訊中心》在本質上是環保組織,媒體則是組織本身推動各種議題的途徑,其記者葉人豪說,關於媒體影響力,《環資》這幾年也在思考瀏覽率的重要性,以他個人的觀察,瀏覽率依然是無法捨棄的部分。
胡元輝說明,影響力需要每個媒體自己去定義,以先前提到的《ProPublica》來說,重視的是報導對政策的影響;《德州論壇報》(Texas Tribune)則強調自身所促成企業、個人、政府間有意義的溝通,「因此影響力取決於每個媒體存在的宗旨。」同樣地,影響力的目標受眾要如何設定,也跟媒體報導的議題有關。例如關注教育改革議題的媒體,可以將地方上的意見領袖、教師、相關團體作為目標受眾的基礎。
老牌的地方媒體《月光山》可說是另類中的另類,從 1982 年創辦至今,除了打字使用電腦之外,排版還在用剪刀跟漿糊,而且每 10 天就排出 8 個版面。社長鍾昆宏說,有讀者問他:「你們是不是有神明幫忙?」
這種堅持純手工的傳統,反映出《月光山》的精神:奉獻、對家鄉的使命感。談到媒體的影響力,鍾昆宏自豪地說,前中華職棒教練徐生明生前曾提出「美濃少棒 10 年培育計畫」,預計要募 500 萬,經《月光山》報導了半年後總共募得 800 多萬,徐生明自己都嚇了一跳。
鍾昆宏說,《月光山》有三千多位忠誠粉絲,是讓他持續努力下去的動力。圖:陳洧農截圖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說在地的故事,新聞更有力:
???? 2021年
- 「2021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No. 1/簡信昌|新聞與媒體的數位呈現
- 「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No. 2-1/蔡佳珊X陳順孝X胡元輝|第三類媒體的生存之道
- 「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No. 2-2/焦點事件X貢丸湯X大埔里@報X公庫X多多益善X蘭嶼廣播電台X技職 3.0 X環資X月光山X貝傳媒X蔡佳珊X陳順孝X胡元輝|另類媒體甘苦談
《數位創新小論壇》探索新聞敘事的無限可能:
???? 2021年
- 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劉子維X侯良儒X林日璇X江亦瑄X黃哲斌|遊戲新聞、VR 技術打破傳統編輯室思維,讀者參與為新聞敘事創造新價值
- 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何欣潔X楊時鈞X杜奕瑾X謝吉隆|數位敘事縮短讀者與資料的距離,玩科技仍勿忘新聞本質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