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No. 2-1/蔡佳珊X陳順孝X胡元輝|第三類媒體的生存之道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為使台灣新聞生態更加健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 Facebook合作舉辦「2021年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其中的第 2 場工作坊邀請到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蔡佳珊共同主講,探討另類媒體的重要性與生存策略,以及小媒串連的可能性。
Facebook大中華區媒體夥伴經理吳子敏表示,除了工作坊,臉書新聞計畫(Facebook Journalism Project)在11月也將贊助卓新獎去年新設的獎項「數位敘事創新獎」,支持台灣新聞界。
新聞與市集的相互支持
蔡佳珊表示,《上下游》的新聞製作有點像陣地戰的模式,像是在打游擊。圖:陳洧農截圖
蔡佳珊說,因為《上下游》的規模不大,目前只有 2 位編輯跟 4 位專職記者,所以在新聞製作上並沒有想要包山包海,而是針對重要的議題進行探索。線上市集的營收是《上下游》主要的經濟基礎。
她解釋道,之所以不採用募款,而是藉由販賣農產品、加工品的模式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是因為看見農業還有更多的可能性,透過市集的產品開發跟製作,能夠展現其潛力,而利潤又可以回歸來創造好的價值。
媒體的生存意義
蔡佳珊指出,在現今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媒體的生存之道並不是只有錢,影響力也非常重要。「我們認為做出來的新聞一定要有影響力,能夠創造出預期的重要性跟價值,才是真正的生存。」至於要如何評估自身的新聞效益,蔡佳珊認為,每個媒體都要尋找適合自身的評估指標。
「儘管我們的新聞不是從流量作為出發點,但最終而言我們還是重視閱覽率的,因為我們很在意有沒有人真正讀了我們的新聞,如果大家認為我們的報導是有意思的、是重要的,這才是《上下游》生存的命脈」由於農業涵蓋層面太廣,牽涉許多不同議題,因此他們透過分工,拉大關注面向,希望吸引不同領域的人來閱讀。
經營團隊動能
除了錢跟影響力,再來就是要有具備動能的團隊。蔡佳珊表示,儘管《上下游》人數不多,但是要維持這樣規模的團隊並不容易,因為越小的團隊要保持動能越困難。譬如,以現在記者僅有 4 人的編制,要是有 1 人離職,立刻就少了 4 分之 1 的人力。
她說,《上下游》需要同時對媒體與農業都有興趣的人,做出來的農業新聞才會好看,因此花了非常多的力氣做內部的溝通討論,大家互相提攜、培養合作默契,藉以維持動能。
此外,領導者的重要性顯然無庸贅言,「我們有一個很強的火車頭—馮小非小姐在拉著我們。」蔡佳珊表示,目前團隊到達頗平衡的狀態,以富彈性與機動性的方式,有如游擊隊一般運作著。
最後,她提到,很多媒體都跟《上下游》一樣有明確的目標,在所關注的範圍裡面戰鬥著,如果未來能夠有機會串連起來會更好,例如讓彼此的讀者知道對方的存在,甚至可以合作採訪,或是某些重要的議題可以接力進行。
擔任主持人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對於某些獨立媒體而言,有些全國性的議題也許受限於人力或物力而無法執行,在此情況下進行橫向的連結,不啻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媒體創業的生存策略
陳順孝表示,在媒體圈,精實創業的精神是:先做出最小的可行產品,不斷改良,最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圖:陳洧農截圖
從媒體創業的角度來看,地方跟另類媒體可以怎麼發展?陳順孝提出兩大關鍵:內容獨特、營收合身。
他說,今年,曾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蘋果日報》停刊,意味著數位洪流超乎我們的想像。這個衝擊是全球性的,甚至改變了媒體的營收模式,因為現在即便能生產出吸引閱聽眾的內容,也吸引不到廣告主,廣告已經被 Facebook、Google 兩大平台壟斷。
在此情況下,陳順孝認為,較可行的生存策略是凱文・凱利(Kevin Kelly)提出的:1000 個忠誠粉絲。亦即在網路時代,固然不必追求百萬讀者,但也不能孤芳自賞,將目標擺在爭取 1000 個忠誠到願意讓媒體一年賺 100 美金的閱聽人,是相對可行的做法,如此一年約能有台幣 300 萬的營收。「要爭取忠誠粉絲不需要討好大眾,只要做好自己,而且越獨特、越怪異可能粉絲越愛你。」
《媒體失效的年代》也提出相近的概念:未來的新聞機構應該要專門化、專業化、群體合作,而且規模要盡可能地小,才能永續經營。「這個模式在各國被廣泛採用,像西班牙在金融海嘯期間有 11,000 多個記者失業,但同時他們創辦了 450 家網路新媒體。」
陳順孝指出,獨立媒體雖小,但也能發揮影響力。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在美國只要有 2 至 5 個獨立媒體在同一週內對同一個政策議題進行報導,當週 Twitter 討論該議題的人數就會增加 63%。「因為忠誠粉絲會渴望去評論與轉發他們喜歡的報導。」
獨立媒體營收模式
在營收模式這部分,陳順孝認為對另類跟獨立媒體較為可行的有:公民贊助,公共獎助跟市場營收。
「公民贊助」主要是媒體內容的社會價值受肯定,獲得民眾支持。例如《焦點事件》以定期定額捐款為主;《敏迪選讀》則是專案募資;《報導者》則得到主要贊助者童子賢的支持,以及社會捐款,以基金會的方式營運。
「公共獎助」也是因社會價值而得到特定機構的支持,較具代表性的有:《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早期得到國科會的數位典藏國家計劃支持;或是獨立記者胡慕情撰寫的《黏土》得到國藝會獎助;另外像水保局的回流農村計劃,也支持一些農業媒體。
「市場營收」則透過使用價值服務大眾,創造營收,典型的是目前因為創辦人寫作疲倦而暫時停刊的《科技島讀》,其內容深入,有助於了解科技產業發展與股票投資,訂閱制相當成功。另外,像《上下游》以小農電商的方式維持生存;《親子天下》則以多角化經營的方式服務特定的社群,創造多元營收。
第三類媒體重要性的提升
胡元輝與蔡佳珊不約而同提到媒體影響力的重要。圖:陳洧農截圖
胡元輝表示,所謂的第三類媒體,無論是另類、獨立、草根或地方媒體,其主要的功能跟價值在於它提出特殊、重要、或者另類的價值主張關注點,可以形成多元社會當中不同的倡議與傳播的功能。所以是無法由商業媒體或公共媒體完全補足的。然而,在許多國家的研究中也發現,第三類媒體經常是倏忽生、倏忽滅,因此讓第三類媒體能得到一定的發展跟推動,便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幾年前美國的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作的調查顯示:在美國新興的數位生態系統中,出現了非常龐大的數位新聞聚落。當時的調查當中有 468 個組織,約提供了 5,000 個全職工作,其中 3 人以下的組織約佔半數。有意思的是,當中將近一半都是採取非營利的模式經營。大體而言,數位非營利新聞已經成為美國第二順位的新聞供應源。
影響力:第三類媒體生存的根本
然而,胡元輝強調,無論用哪個營收模式作為運作的支持,首先要產生影響力(impact)。早期所謂的瀏覽量(page view)與不重複使用者(unique visitor)對第三類媒體來講固然也是重要指標,但即便是商業媒體都已經開始關注其閱聽者到底投入、參與了多少。
舉例來說,美國的非營利的調查報導組織 ProPublica 每年出的報告都會提出瀏覽數、粉絲等數據,但更受重視與強調的是「impact」,而所謂的 impact,指的並不是龐大的讀者群或是獎項,而是在真實世界締造的改變。
美國的非營利媒體《德州論壇報》(Texas Tribune)亦然,在報告中除了點閱率、粉絲數之外,更重要的是會提及他們做了哪些事,以及所產生的結果與影響,例如舉辦座談會產生的具體效益,對州民、政府政策的推動與監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等。
胡元輝總結道:「從其他國家經驗來看,獨立媒體雖然是小蝦米,但連結起來可以變成大鯊魚,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做出你的影響力。」(待續)
《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劃》說在地的故事,新聞更有力:
???? 2021年
《數位創新小論壇》探索新聞敘事的無限可能:
???? 2021年
- 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劉子維X侯良儒X林日璇X江亦瑄X黃哲斌|遊戲新聞、VR 技術打破傳統編輯室思維,讀者參與為新聞敘事創造新價值
- 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何欣潔X楊時鈞X杜奕瑾X謝吉隆|數位敘事縮短讀者與資料的距離,玩科技仍勿忘新聞本質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