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真的越來越左嗎?《經濟學人》嘗試用數據驗證


美國政治兩極分化愈趨嚴重、裂痕愈加明顯,在2024總統大選年,美國新聞業迫切需要檢視自身、換回閱聽眾的信任,然而公眾對媒體信任度降低早已是自1990年代以來的長期現象,《經濟學人》指出對媒體信任度下降的現象在美國保守派閱聽人當中尤其嚴重,原因之一是共和黨多次公開指責主流媒體存在「自由主義偏見」(liberal bias),認為其因自身自由派立場,而未對保守派公平看待及給予評價——然而,這種說法本身也很難去公正評估,因為在不同立場之下,一方眼裡的事實,往往容易被另一方視為意識形態作祟。
川普就任記者以來 媒體平衡報導數量減少
新聞媒體的客觀與否、其是否有黨派傾向(以及傾向為何),要對此進行判斷,也都是相當主觀的認定,而在學術研究上,政治學者經常會用政治人物演說中使用的話語、詞彙來設定判別標準,將媒體報導的文字與之進行比較。然而。此類研究大多著眼在2016年之前(也就是川普崛起、當選美國總統之前),也沒有將政治和其他議題做細分,並專注於電視新聞或平面新聞其中之一,沒有並列研究兩者。
而《經濟學人》將這種學術研究方法應用於近年各類新聞產生,做為媒體黨派傾向衡量標準,結果發現美國媒體和左派之間確實存在密切關係——許多媒體的記者,往往更常用民主黨政治人物所使用的詞語,且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這就導致了以平衡用語報導政治新聞的媒體數量減少。
《經濟學人》的分析方式,首先是蒐集了2009年到2022年美國國會內的所有演說,並這些演說的內容主題歸類出以2個英文單字組合而成的短語(例如健保Health Care、校園槍擊案School Shootings等等),並將這些短語總結成右派或是左派其中一方的國會議員常用、但另一方議員很少使用的術語,整理出428個短語的清單。
下一步,則是從媒體網站,蒐集2016至2022年之間的新聞文章,總共蒐集了24萬2000篇文章,以及2009年到2022年之間39萬7000個黃金時段電視新聞片段的文字稿,再來比較清單中術語出現的頻率,對照其新聞內容的意識形態。例如,如果一篇報導中出現0.1%屬於共和黨用詞的短語、0.05%屬於民主黨用詞的短語,則該篇報導的保守派傾向為0.05個百分點。
《經濟學人》調查顯示 主流媒體親民主黨傾向不斷增強
為了避免將這些短語偶然出現在與政治無關的報導中的次數計入,《經濟學人》還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識別每篇文章中出現的主題組合,該演算法可以識別往往一起出現的字詞組。最後,《經濟學人》又計算了每個新聞來源報導的平均黨派傾向,並根據每篇報導中有關美國國內政治的內容比例,對每篇報導進行加權計算。
為了測試這種方法是否準確反映了黨派之爭,《經濟學人》將整理出的排名與依賴人類工程師的評級網站AllSides和Media Bias Fact Check的估計值進行了比較。總體而言,結果非常接近:《Breitbart》和《福斯新聞》(Fox News)等保守派媒體不成比例地使用了共和黨術語,而《Vox》和《Buzzfeed》等左派媒體則偏向使用民主黨術語(因為研究重點是美國媒體,所以《經濟學人》本身沒有加入統計)。
《經濟學人》自述,其計算方法有2個優點,其一是拿掉主觀性,其二是直接用數據方式來衡量意識形態。現今保守派常將媒體視為敵對陣營,且這種敵對意識不僅僅限於特定媒體,這看法正確嗎?根據《經濟學人》的計算結果,確實如此。在擁有足以統計的可用數據的前20大閱讀量新聞網站中,有17個網站使用與民主黨有關的術語,多過使用與共和黨相關的術語;而美國6大主要電視新聞也是如此,其中《福斯新聞》是唯一使用保守派短語為主的新聞來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主流媒體較親民主黨的傾向不斷增強,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曾經的中間派媒體的變化所推動。2017 年,《CNN》使用的共和黨術語多於民主黨術語,而《MSNBC》以及《ABC》、《CBS》和《NBC》的晚間新聞左傾得分僅為1.5左右;到2022年,《CNN》的民主黨傾向接近2.5,其他新聞頻道也差不多,《MSNBC》甚至達到5.5,離中立的0的距離是《福斯新聞》的2倍。
在平面新聞的部分,這種轉變程度較小,但方向相同。2017年《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CNN》網站文字報導都呈現溫和的民主黨傾向:約在1.5左右,這讓這些媒體在進行採訪上,也更能接近並取得保守派的消息來源,但到2022年,這些網站的民主黨傾向增加至3到4之間。《福斯新聞》則在2017年至2022年的平均共和黨傾向是2,至於像《Vox》這樣更明顯的左派媒體網站,其平均民主黨傾向是7。
調查無法明確揭示媒體傾向是源於偏見或是社會極化
從理論上講,這種趨勢可能是由於新聞報導熱議的主題有所變化(從共和黨最喜歡的話題,例如邊境安全,轉向民主黨常談的議題,例如醫療保健)或每個報導主題所使用的詞語變化。不過數據清楚地表明,大部分轉變不是源自於報導議論的內容,而是源自於報導本身如何談論這些議題。
以三家擁有廣大閱聽眾的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CNN》為例,2021-2022年間的報導傾向,已與2017-2018年間有明顯不同,在2017-2018年間,關於種族議題和校園槍擊案的報導,已是這段期間內最左傾的文章之一,但之後更加向左;不過同時,有關醫療保健和移民議題的報導,在2017-2018年間使用了大量民主黨術語,而在2021-2022年間,左傾已經不再如此明顯。
《經濟學人》提醒,此計算方法當中,資源蒐集僅包括各家新聞媒體全部發表內容的一部分,當中沒有來自廣播、或是社群媒體的內容。其次,該方法也無法釐清歸類,新聞媒體在報導中表現出的左傾或右傾,是源自於媒體偏見或是社會極化?新聞媒體更頻繁使用民主黨術語,原因可能是媒體本身的左翼色彩,但也可能是共和黨人相較民主黨人,提出更多不可靠數據或理論——舉例來說,在川普堅稱「選舉被偷走了」、並將此說法指為彌天大謊的報導中,前述兩種可能性都存在,亦可能並存。不過,在撰稿記者的眼裡,也很可能會直覺認為,某方的觀點比另一方更接近事實,這樣立場的表露,無需援引黨派術語。
《紐時》成為進步精英自言自語的刊物 報導現實中不存在的美國
在《經濟學人》另一篇文章中,則引述了其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紐約時報》前社論版編輯的班尼特(James Bennet)一篇專文,指出《紐約時報》「無懼無私」(without fear or favour )的承諾已經不再,來自各種觀點對議題的明智討論也不存在於《紐約時報》版面,相反,來自左傾記者和商業上的壓力正在破壞《紐約時報》的獨立超然,而這些人「不相信有潛在危險思想的讀者可以被信任」(do not believe readers can be trusted with potentially dangerous ideas or facts)。
班尼特寫道,《紐約時報》聲稱自己遵循一貫的規則,「就是一種虛偽,這種虛偽對保守派來說是透明的,對自由派來說是危險的,對整個國家來說也是不利的」、「這使得《紐約時報》太容易被保守派忽視,也太容易讓進步派相信。現實情況是,《紐約時報》正在成為美國進步菁英們自言自語的出版物,談論一個根本不在現實中存在的美國」。
班尼特是在2020年離開《紐約時報》,原因是他在社論版刊登了共和黨籍的阿肯色州參議員科頓 (Tom Cotton)所寫的一篇文章。當時的時空背景,正值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明尼阿波利斯遭白人警察殺害,引爆全美震驚及其後的全國抗議、警察改革的呼聲四起,但由於許多城市發生暴力和搶劫事件,政治上反對警察改革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而在那時,《紐約時報》曾刊登鼓吹廢除監獄制度的社運人士卡巴(Mariame Kaba)的投書,呼籲廢除警察部門、亦反對動用軍隊制止各地暴力行為,但科頓的文章則認為警察和軍隊肩負保護生命及保護企業免受騷亂侵害的責任,記者工會將該文章描述為「對我們所代表的記者的健康和安全構成明顯威脅」。文章刊登3天後,班尼特被《紐約時報》要求辭職。
在發表於《經濟學人》的文章裡,班尼特詳述了徵才、培訓、報紙商業模式等方面的變化,如何共同改變了《紐約時報》,就像美國許多工作場所都正在經歷改變一樣。在班尼特離開《紐約時報》之前,在其內部發生的動盪中,他開始看到許多人「最近才發現自己是白人,而且還處在震驚之中。」
班尼特認為,《紐約時報》的老闆蘇茲伯格(AG Sulzberger)需要勇敢面對這一情形。他寫道:「美國許多工作場所和董事會的領導者發現,妥協比對抗要容易得多——今天選擇讓步,心裡默默相信最終可以讓人們接受你的主張⋯⋯這就是理性的共和黨領導人如何失去對共和黨的控制權,而自由主義的大學校長如何失去對校園的控制權。這就是為什麼《紐約時報》的領導層逐漸無法控制《紐約時報》恪守其原則。」
班尼特還指出,逐漸失控、傾斜的媒體的不只《紐約時報》 ,他指出,美國政治希望回歸理智,則必須設法確認、導正社會對於所謂的「事實」有共同的認知。班尼特向美國人發出嚴厲警告,指出若美國人害怕、或不願意傾聽彼此的聲音,「很難想像美國的多樣性如何能夠繼續成為力量的源泉,而不是成為致命的缺陷」。
蘇茲伯格拒絕回應班尼特的文章,《紐約時報》的一位發言人則表示:「《紐約時報》堅信獨立原則,正如我們一貫所證明的那樣。」而關於科頓的文章,該發言人補充:「就科頓的專欄文章而言,對如此敏感文章的處理,特別是在主要負責人在沒有閱讀它的情況下就匆忙發表的情況下,使它特別容易遭受攻擊」。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川普就是影響力最大的右翼媒體?美國保守派媒體在「川普現象」下的屈服
- 美國總統大選的媒體考驗:若論述再無事實奠基,則民主是否健康存續?
- 美國地方媒體的新時代變革到來
- 更難破解的錯假訊息:AI可能如何影響2024美國總統大選?
- 調查報告顯示:半數美國民眾認為多數全國性新聞媒體有意誤導公眾
- 堅持新聞道德,或考量學生就業需求:美國新聞學院是否應該抵制造謠的《福斯新聞》?(上篇)
- 堅持新聞道德,或考量學生就業需求:美國新聞學院是否應該抵制造謠的《福斯新聞》?(下篇)
- 美國民主的考驗 看《華郵》如何重建民眾信任
- 由公民決定支持什麼媒體 看公民新聞券如何振興美國新聞業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