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就是影響力最大的右翼媒體?美國保守派媒體在「川普現象」下的屈服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2016年崛起政壇以來,他個人宛如一個「行走的媒體機構」(a walking media institution),縱使右翼媒體輿論在川普參政的早期發出反對之聲,但最終無損他在俄亥俄州舉辦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贏得2016年總統候選人提名,自此美國保守派媒體彷彿只剩下兩種面目:一種是嘗試說服共和黨選民遠離川普卻未果,另一種是直接挺川。
如今在2024年,川普第三度尋求共和黨內的總統候選人提名,而他的這種在媒體效應上的主導性更為加劇。
美國總統雷根任內 保守派媒體影響力顯著
《經濟學人》專文指出,在美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佔據主要話語權的媒體機構都是具有黨派色彩或一定程度的意識形態,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甚至抱怨過「公眾刊物被一群臭名昭著的塗鴉者修改」。但在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由少數幾間媒體——大型電視、廣播以及發行量巨大的印刷物——寡斷傳播市場的局面,在大眾傳播史上號稱給美國人帶來了平衡、無黨派、客觀的報導,不過美國保守派對這點抱持高度懷疑態度。
「當時沒有保守派媒體,這裡基本上一片荒蕪。任何哪怕只是稍微表達保守派觀點的東西,都會被歸類是小眾意見、專欄作家的個人觀點。」費爾菲爾德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和福特漢姆學院(Fordham College)的歷史學家勞倫斯.尤爾登(Laurence Jurdem)如此表示,並指出:「從《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國家評論》雜誌由保守派政治評論家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所創辦,他擔任《國家評論》的總編直至1990年, 此期間《國家評論》成為美國保守主義的代表性刊物,推動傳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和反共主義的融合(此後這種政治哲學被稱為融合主義fusionism),進而促使現代右派的誕生,之後,其他後起的保守派刊物也開始發揮影響,如《評論》(Commentary)雜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社論版、《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人事》(Human Events)等等,最顯著的時期是在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任期。
保守派媒體持續發展 歸功於媒體大亨梅鐸等3人
雷根總統1989年卸任後,保守派媒體持續發展,融合主義的共識在冷戰結束時仍基本保持一致(至少冷戰結束初期是如此)。而保守派媒體的發展之路,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3個人,他們是廣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林博(Rush Limbaugh)、前《福斯新聞》(Fox News)總裁艾爾斯(Roger Ailes)和知名新聞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他們擅於達成巴克利及其他知識份子永遠做不到的事情:經營高利潤的媒體業務。
他們3人一起透過在各式媒介中,發展可行的保守派替代方案,來挑戰守舊派的主導地位。林博的電台節目在1988年風靡全美國,到1990年代時,每週約有2000萬名聽眾;他也出版書籍、時而在《福斯新聞》露臉;艾爾斯從1996年起至2016年領導巨大的《福斯新聞》網路,梅鐸則是這巨大新聞媒體帝國的控制者。
梅鐸透過收購《華爾街日報》和其他幾家報社,找到了讓書面文字獲利的方法,而《福斯新聞》的獲利更加特別、更加可觀。2002年,《福斯新聞》的收視率超過了《CNN》;到2022年,《福斯新聞》連續20年白天和黃金時段的觀眾人數超過任何其他電視網。也許由於其主導地位,人們很容易忽視它還有廣大的可供開發的市場:2020年有7400萬美國人投票給了川普,而《福斯新聞》的黃金時段觀眾人數尚不到200萬(其網路新聞覆蓋的範圍更廣)。
林博、艾爾斯和梅鐸3人之間可能存在個人的意見分歧,但他們有著共同的基本保守立場。幾十年來,《福斯新聞》和林博與《國家評論》等出版物一起,使共和黨政客與自由市場、鷹派國際主義、社會保守主義保持步調一致。他們並不總是能成功地影響強大的共和黨人,然而如果一個持不同政見的人物被《福斯新聞》、談話電台或一些媒體刊物所排斥,他就幾乎沒有辦法向大批保守派觀眾傳達他所欲表達的訊息。
網路、Podcast、社群媒體讓保守派再度發揮影響力
隨著科技演進,網路興起、部落格、Podcast和社群媒體為保守派記者、專家們提供了一種在原本既定的傳媒生態系統之外發揮影響力的方式——而川普,就在2016年選戰中,成為當中獲取聲量的佼佼者。與所有候選人一樣,川普在2016年初選中依靠保守派媒體接觸共和黨選民,但他也可以單單透過自己的一則推特,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
2016年初,隨著川普贏得共和黨提名競選總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國家評論》專門發表了反對他參選的專題。封面寫著斗大的「反對川普」(Against Trump),該雜誌的編輯委託了一系列保守派知識分子來闡述這一觀點。川普自然而然地在推特上反擊,將之斥為「垂死的《國家評論》」(the dying National Review)。6個月後,川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右派長期的融合主義從而受到了一種保守主義的挑戰,這種保守主義想要減稅、維持老年人的福利計劃、專注處理非法移民問題、對同性婚姻態度寬鬆,並在建立了一種崇拜領袖的氛圍——《經濟學人》將其稱為混亂主義(confusionism)。
《國家評論》主編羅瑞(Rich Lowry)如斯形容川普的媒體現象和效益:「他偶爾會受到人們所說的話或外界想法的影響,但制定底線的是川普,然後其他人都會效仿他⋯⋯他自己就是一家保守派媒體。」羅瑞指出, 川普可能會在《福斯新聞》上看到某人後給他打電話,也可能會仔細研究頭條新聞。但是別人究竟如何評論川普似乎並不重要,川普就是個現象。
當代保守派媒體消費者的選擇多種多樣,也削弱了舊時代「媒體守門人」的權力。在爭議纏身的新聞主持人卡森(Tucker Carlson)被《福斯新聞》解僱後,他開始在Twitter(現在稱為X)上發布影片,反映他對國際事務日益走向孤立主義的態度,吸引到了數百萬觀眾——隨後卡森更進一步,推出了訂閱服務。
2015年,保守派政治評論家夏皮羅(Ben Shapiro)共同創辦了《Daily Wire》;夏皮羅有許多融合主義者粉絲,但《Daily Wire》卻是個大雜燴。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學者康蒂內蒂(Matthew Continetti)指出,《Daily Wire》內部存在各式各樣不同觀點,如對以色列持批評態度的評論員歐文斯(Candace Owens)、對援助烏克蘭抱持懷疑的作者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等等,而《Daily Wire》在2022年的營收約為2億美元。根據Podtrac統計,2023年11月《Daily Wire》是美國第七大Podcast發行商。
川普旋風再起 保守派媒體該何去何從?
但這些媒體新貴不能充當老式的媒體守門人。夏皮羅支持佛羅里達州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參加2024年總統初選,其他保守派知識分子和專家也紛紛支持迪尚特,迪尚特高度依賴對他友善的保守派媒體,來設法於主流媒體中獲取接近於川普的聲量。然而這個方式沒有奏效,迪尚特的支持度始終遠遠落後川普,最終在2024年1月21日宣布退選並支持川普。
現狀是,川普是最可能贏得共和黨提名的擬參選人,而在川普現象的大勢下,保守派媒體將何去何從?疏遠川普,也有可能疏遠保守派媒體的原本的閱聽人,但完全接受這位前總統,也會帶來糟糕的風險。許多媒體現在都在努力防止閱聽眾流向越來越多的小型媒體,但同時又嘗試不要完全屈服於川普。
2020年大選後,《福斯新聞》旗下的一些媒體人熱衷於散播「選舉被偷走了」的陰謀論,這與其他網路和許多保守派影響者在社群媒體上不斷重述的論調類似。這種魯莽行為最終導致《福斯新聞》付出7.875 億美元,換取與計票系統Dominion Voting Systems達成和解協議,以平息誹謗訴訟。
在2023年6月,川普在受到《福斯新聞》主播的嚴厲質疑後,改口稱《福斯新聞》為「敵對網路」(hostile network),但例如像蕭恩.漢尼提(Sean Hannity)這樣的保守派黃金時段主持人仍然向這位前總統丟球互動。
《經濟學人》遺憾指出,仍有負責任的保守派出版物和專家,努力吸引讀者並形成可持續營運的企業,但他們距離恢復過去的輝煌還很遙遠。羅瑞的看法是對的,目前,川普個人仍是自成一格、且影響力巨大的保守派媒體。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美國總統大選的媒體考驗:若論述再無事實奠基,則民主是否健康存續?
- 美國民主的考驗 看《華郵》如何重建民眾信任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 特別場(上)|羅世宏|New Book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 特別場(下)|羅世宏|New Book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
- 卜大中|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4):專制與民主對媒體態度的差異
- 「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學術界反饋場|事實查核確保民主價值 導入AI協助判定不實訊息
- 俄羅斯網軍 「客製化」散播假消息,恐為民主毒瘤
- 英國一年來的「地方民主報導服務」/何鉅華
- 由公民決定支持什麼媒體 看公民新聞券如何振興美國新聞業
- 川普與兩大傳媒CNN、Fox之間的愛恨情仇
- 川普歸咎一切的問題於新聞媒體(上)/林佳樺編譯
- 川普歸咎一切的問題於新聞媒體(下)/林佳樺編譯a>
- 記者們別再上川普的當(上)/林佳樺編譯
- 記者們別再上川普的當(下)/林佳樺編譯
-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上)/呂一銘
- 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下)/呂一銘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