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槓上媒體使新聞自由和民主面臨新的挑戰!(下)/呂一銘
值得玩味的是,在4月10日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揭曉的名單中,例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等分別因為揭發當今白宮主人川普不堪行徑,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丁利用暗殺與騷擾等手段在海外投射權力,獲得殊榮。頗值得有權勢者省思。
普立茲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普萊德(Mike Pride)說,今年的媒體處於不利環境,卻仍勇於挑戰權威,體現了獨立調查公開事務,以及以創意敘述美國故事的普立茲獎核心價值。像《華郵》記者法倫索爾德(David A. Fahrenthold)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就緊咬一月上任的美國新總統川普捐款向來不為慈善一事,並公開川普2005年私下以不入流話語討論女星的錄音檔,引發各界加碼爆料,樹立「透明新聞業典範」,贏得國內報導獎。
而《紐時》則揭發俄國總統普廷透過各種方式於海外投射俄國勢力,促成美國情報當局調查俄國介入美國大選一事,贏得國際報導獎。還有《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努南(Peggy Noonan),在美國去年這場「全國最分裂選戰」中,把讀者與「美國人共同道德」緊緊相連,贏得專欄評論獎。還有去年引起全球譁然的「巴拿馬文件」,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F)、「麥卡雷企」(McClatchy)報業集團與《邁阿密先驅報》出動六大洲逾三百名記者,聯手揭開高官權貴利用境外公司把秘密資產暗藏海外一事,共享「解釋性報導獎」。
足見媒體人的不畏權勢利誘,就事論事作公正客觀真實報導的表現,深入人心,自有公道的評價,這也就是新聞事業最吸引人的所在,亦是新聞人最引以為榮的地方。
目前美國主流媒體連川普家族,都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包括他的女兒、女婿等,最新的消息是,他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許納(Jared Kushner)也被列為重點調查對象之一。根據《路透社》報導,有7名現任和前任政府官員爆料,庫希納在總統大選期間與結束後,至少和俄羅斯駐美大使季斯利亞克(Sergey Kislyak)有3次以上的非公開接觸,當中有2次在去年4月和11月透過電話聯繫。FBI在去年調查前美國國安顧問弗林的通俄事件時,發現庫許納與俄國的關係不單純,現在他已經成為FBI主要的調查目標。庫許納還與弗林在去年12月於川普大廈接見季斯利亞克,並試圖建立一條「聯繫管道」,遭人議論。
法新社更在5月21日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捐贈一億美元(約台幣30億),給川普大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推動的「世界銀行女性創業家基金」。但諷刺的是,川普在競選期間,經常撻伐柯林頓基金會(Clinton Foundation)收取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的捐款。連世銀總裁金墉(Jim Yong Kim)都說:「這是一項非常驚人的成就」云云。」而《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還在5月31日報導,1名調查伊凡卡品牌中國產線勞動狀況的男子疑似遭到逮捕,另外2位調查人員則下落不明。可見北京是如何討好川普家族(前一陣子,還一口氣通過伊凡卡集團的30多項專利)。
事實上,新聞媒體的守望、監督本具「防腐」作用,而堅持追求「真相」原是媒體應為當為的權利!所以美國主流媒體的鍥而不捨的追蹤教導毅力和勇氣,令人擊節讚賞!
例如《紐時》今年初宣佈,將額外投資五百萬美元(約1億5千7百萬台幣),對即將上台的川普政府做更多正確報導,善盡「第四權」監督職責,以洗大選民調及報導不夠精確之恥,重振聲譽!還斥資買下第八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廣告時段,播送「真相難求(The Truth is Hard)」的形象廣告,反擊川普及白宮幕僚對新聞媒體的不友善評論為回應;該廣告以白底黑字的形式談論諸多爭議話題,每一句均以「真相是…」起頭,放映速度由慢而快,引出紐時對各項議題的主張,如「我們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分歧」、「另類事實即為謊言」、「女權即人權」等,並在不點名川普的情況下帶出其說法,如「媒體不誠實」、「氣候變遷是場騙局」、「歐版健保不平價」等,勾勒出川普政府的爭議源頭,最後再以「真相很難找到、真相很難了解、真相比以往更加重要」作總結。
《華盛頓郵報》亦然,再加上被川普視為不友善的CNN等,看來川普得先全力設法澄清大選諸多不利的「通俄門」傳聞,才能去除各方的疑慮,有利各項政策的推行,並須審慎處理美俄之間的關係,不更被普廷牽著走,因為普廷頻與川普的眉來眼去,已讓許多視俄羅斯為「潛在敵人」的美國人厭惡!
依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如因叛國、賄賂或其他重刑罪行及非重刑罪行而受彈劾並被定罪,須予以免職。若以當前情況判斷,及美國學界、法界人士的分析,川普被定罪的可能性不高,反而是遭彈劾的機率較高。若一旦成真,後果亦是十分不堪。但從川普與主流媒體的對幹的一年過程中,針鋒相對,高潮迭起,確給吾人帶來不少的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