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的媒體考驗:若論述再無事實奠基,則民主是否健康存續?


健康、運作良好的民主制度,奠基於大眾能自由獲取透明的公共資訊,因此資訊傳播對政治至關重要,就如美國開國元勛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1822年所寫下的,「一個公眾政府,如果沒有將其資訊提供予大眾,或者大眾無法獲取資訊資訊,那麼它只不過是一場鬧劇或悲劇的序幕,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而《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也曾說過,如果要在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做出選擇,他會選擇後者。
美國社會兩極化分裂 媒體論述偏向民主黨恐降低可信度
然而,正因為媒體對於民主政府、對於民主政治的重要性,當現今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也展現在媒體上時,就格外引人擔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以專文指出,正如美國菁英大學在加薩戰爭爆發後,因反猶太主義而引發的騷亂所表明的:公眾可以建設性地爭論、提出不同意見並相互妥協的政治文化,並不會自動產生。在媒體領域,商業界、科技界和文化界可以共同創造溝通環境與條件——既能正向互動,也能反向衝突。而在當今現況,《經濟學人》分析超過60萬份平面和電視新聞後,指出美國主流媒體的使用的描述語彙已經偏向民主黨偏好的術語和話題,而這可能會降低媒體在保守派眼中的可信度。
在美國準備2024年的總統大選之際,其內部的兩極分化裂痕更必須被深入思考——媒體業在其悠久的歷史中一次又一次遭受衝擊,但都以某種方式倖存下來,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媒體業遭遇的困境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重。
AI顛覆媒體提供虛假訊息 媒體收入流向兩大科技平台
衝擊來自於科技顛覆——從紙本印刷到現在的行動網路,新媒體往往會顛覆舊有權威,對於獨裁國家的人民來說,科技進步與變革通常是個好消息,然而在美國,科技革新卻常常帶來麻煩。例如,1930年代的考夫林神父(Charles Coughlin)就精於利用傳播科技進行宣傳,早在共和黨和民主黨掌握竅門之前,他就利用廣播吸引了廣大聽眾。
廣播、到有線電視、到網路,傳播科技日新月異,時至2016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善於使用Twitter短短140個字符的篇幅,就向數千萬美國人喊話,成功成為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進而當選美國總統。到2024年,人工智慧(AI)將再次顛覆媒體,無論好壞——它可能會為那些渴望陰謀論的人,提供令人困惑的虛假資訊,但是對於任何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的人來說,可能更希望AI協助過濾掉無意義的內容。
顛覆帶來碎片化,美國媒體已經經歷了「窄播」(narrowcast)時代和廣播(broadcast)時代。在麥迪遜和傑佛遜時代,窄播是常態:小發行量的黨派期刊,與一小群菁英之間不同派系對話。後來,電報和報刊的傳播創造了大眾傳播媒體,只在小眾之間的黨派之爭不再是好事,廣告商希望將資訊覆蓋到盡可能多的人,而稀缺的電磁頻譜限制了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數量,從而催生了監管體系。這一切都有利於新聞要保持的客觀性:記者應該努力把自己的觀點放在一邊,堅持事實優先。
然而如今,智慧型手機卻造成了資訊碎片化,美國媒體又回到了窄播時代。由於曾經支付給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大多流向了Google和 Meta,這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為了將收入帶回到產製新聞的媒體本身,許多媒體走向訂閱制,當中自然也有可喜之處:還有什麼比人們是否願意付費,能更好、更直接地反映記者寫出的報導品質呢?但仰賴訂閱制撐起的媒體,其報導卻也可能導向建立在迎合人們偏見的基礎上。
主流媒體有立場偏見 削弱編輯室辯證事實能力
例如2023年遭《福斯新聞》(Fox News)解雇的主持人塔克.卡森(Tucker Carlson),多年來他經常在自己主持的節目《卡森今夜秀》(Tucker Carlson Tonight)發表右翼激進觀點,獲取大量收視率,也強化了《福斯新聞》的強烈右派形象,最後《福斯新聞》選擇切割爭議纏身的卡森。
還有曾任《紐約時報》社論版編輯的班尼特(James Bennet),他因發表關於共和黨參議員的一篇文章,發新聞編輯室抗議,而被解僱。在班尼特的文章中,他認為《紐約時報》越來越傾向其讀者的左派偏見,儘管《紐約時報》仍強調其獨立性。與右翼媒體不同,主流媒體並不常大搖大擺宣揚不實訊息或散播陰謀論,但其仍有立場偏見,以致削弱了編輯室辯證事實的能力。他們曾經像其他西方民主國家最好的公共廣播公司一樣,奠基事實並設定公共討論;如今,這樣的功能已然減弱。
而為什麼主流媒體的這種轉變必須被關注?儘管大多數美國人不常閱讀報紙或觀看有線電視新聞,但菁英在民主國家中依然佔據重要地位。當不同的政治陣營帶領其支持者愈趨極化、社會撕裂,使民眾各因立場而身處不同的同溫層「資訊宇宙」( information universes)中時,異溫層就彼此眼中妖魔化。
例如說,如果一個美國選民被告知並相信「拜登被一群反猶太社會主義者控制」,那麼他決定投票給川普的選擇就完全合情合理。同樣的,在民主黨支持者眼裡,如果認為「川普的支持者是反民主的種族主義者」,那麼這些選民也會認為沒有必要繼續費力爭取川普支持者的認同。這樣的結果是,各政治陣營都將發現,要達成持續良好政府所需的協商妥協是難上加難。如果菁英們看不到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們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不僅是政治和新聞業的問題,也是對核心自由主義思想的威脅。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美國民主的考驗 看《華郵》如何重建民眾信任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 特別場(上)|羅世宏|New Book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 特別場(下)|羅世宏|New Book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
- 卜大中|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4):專制與民主對媒體態度的差異
- 「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學術界反饋場|事實查核確保民主價值 導入AI協助判定不實訊息
- 俄羅斯網軍 「客製化」散播假消息,恐為民主毒瘤
- 英國一年來的「地方民主報導服務」/何鉅華
- 由公民決定支持什麼媒體 看公民新聞券如何振興美國新聞業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