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信任度僅28% 面臨兩極化以及受假消息威脅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6月公布《2023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3),研究了全球六大洲在內的46個國家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在台灣有2037名受訪者接受調查。[1]
即使擁有開放自由的媒體環境,台灣受訪者對於媒體的整體信任度僅有28%,為調查國家中的後段班(第41名)。商業媒體信任程度相對較高,媒體面臨兩極分化的挑戰,而許多媒體因帶有政治色彩而不受到信賴。受訪者認為可相信(Trust)比率超過50%的台灣媒體包含:《公視》、《商業周刊》、《天下雜誌》、《TVBS》與《經濟日報》。
報告指出,與中國關係日趨緊張的台灣,媒體生機蓬勃且好於爭論(lively and combative),不僅黨派之間意見紛歧,統派與獨派媒體對於如何處理假消息的態度也並不一致。報告分析台灣數位新聞使用狀況。隨著烏克蘭戰爭持續延燒,台海局勢加劇,各界擔憂中國步上俄羅斯後塵。報告提到,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時暴露的資訊安全問題也引發關注。
近200名在2022年外國官員與政要訪問台灣。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於當年8月抵台,造訪立法院、總統府、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停留短短不到一天的旋風訪台行程,掀起巨大波瀾。
中國當局與官媒《新華社》[2]、《人民日報》[3]以「竄訪台灣」等字眼描述該事件,其後對台祭出貿易制裁,並加強周邊海域的軍事演習。台灣超商及台鐵車站螢幕遇駭、政府部會官網受到網路攻擊,電視台、台灣大學網站並未倖免,頁面呈現「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歡迎台灣同胞早日回大陸,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等宣傳。
裴洛西抵台之前,中國外交部即要求美國「不得安排佩(裴)洛西眾議長訪台」;中國國防部則稱「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國軍隊絕不會坐視不管」[4]。離台後,中國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5]、全國人大常委會[6]、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7]等接連抗議。
裴洛西訪台之行,突顯台灣資安與國家安全議題。從媒體、政府與學校網站、商家、交通單位都受到駭客入侵。對此,台灣國防部預告《全民防衛動員法》修正草案第十五條明訂:「為因應新聞及不實訊息處理,訊息傳播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主管機關,應對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網際網路平臺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實施調查、統計、編組及規劃;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配合辦理。前項調查,新聞從業人員所屬之事業機構應配合辦理及提供相關動員能量資料。」
一旦發布全國動員令,所有媒體與記者必須配合政府命令,新聞組織與記者受到管制,散播謠言與假消息者將加重刑罰。報告指出,《自由時報》[8][9][10][11][12][13]支持該草案,而《聯合報》[14][15][16]則警告執政黨可能有濫用法律、打壓承平時期的新聞自由。
除了法律規範假消息以外,其他非政府組織也注意到謠言滲透,並致力對抗不實資訊傳播。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每週發表數十份查核報告,範圍從生活消費到政治宣傳。獨立媒體沃草(Watchout)則「公民行動指南」[17],圖文並茂地介紹辨識與對抗假消息的方式。
美國非營利組織「自由之家」報告[18]指出,中國政府贊助或介入一些台灣媒體的出版內容。與中國友好的出版商、企業家或名人,為了合約或商業利益考量,可能會進行自我審查,避免有關人權或不利中國的內容。
以「電視、廣播、出版物」分類而視,最受歡迎的前十名分別為:TVBS新聞、東森新聞、三立新聞、民視新聞、中視新聞、《自由時報》、台視新聞、《聯合報》、華視新聞與年代新聞。
以「網路新聞」分類而視,最受歡迎的分別為:奇摩新聞、ETtoday新聞雲、TVBS新聞網、東森新聞網、三立新聞網、《自由時報電子報》、《聯合新聞網》、《風傳媒》、中天新聞網與中視新聞。
諸如電視、紙媒等傳統媒體逐漸式微,越來越多台灣人透過網路獲取新聞。根據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報告,YouTube則成為多家電視台上傳內容的熱門選擇,閱聽者使用率也從2021年的38%上升到2023年的44%。
以「網路轉發新聞」的平台而視,排名依序為:Line、YouTube、Facebook、Instagram,以及PTT。
台灣、南韓、日本、印度主要透過搜尋引擎得知報導;芬蘭、丹麥、挪威、瑞典北歐國家,則直接瀏覽新聞機構網站獲取新聞;泰國、菲律賓、祕魯、智利主要由社群媒體觀看新聞。
台灣媒體遊說政府協助與Facebook與Google等科技巨頭談判,認為平台拿走了八成的廣告收入,內容製作並未取得合理分潤。2021年台灣報紙廣告收入驟降超過30%,數位廣告收入則成長近10%。不僅台灣,全球各地的新聞媒體業的傳統廣告收入,因科技巨頭崛起而被蠶食鯨吞。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所長、牛津大學政治傳播學教授尼爾森(Rasmus Kleis Nielsen)指出,全球新聞業面臨根本性變化,其由童年與數位媒體共同成長的人們所推動。
他提到,每一代人很少回去適應上一代的產品,1980年代出生的人使用手機勝於家用電話,1960年代的人不會回頭看黑白電視,2000年代出生的人也不會習慣閱讀印刷品。
數位媒體在世界各地以壓倒性的比率勝於其他媒體形式,也是這個行業的「新常態」,記者與新聞機構必須立基於此,並藉以與公眾建立連結。
報告也提到了「逃避新聞」(avoidance,或譯做新聞迴避)現象。最容易被迴避的題材為「烏克蘭戰爭」(39%)、國內政治(38%)、社會正義議題(31%)、犯罪新聞(30%)與名人軼事(28%)。
迴避新聞的國家前五名,依序為:希臘、保加利亞、阿根廷、波蘭、英國;倒數前五名依序為:芬蘭、南韓、丹麥、台灣、日本,其新聞迴避傾向較低。
靠近烏克蘭的受訪者,有較高傾向迴避俄烏戰爭議題。分析指出,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在乎戰爭,可能是希望更有效管理時間、保護精神健康、感受遠離戰亂的恐怖,也可能是認為自己對這個議題已了解充足。
報告於2023年首次詢問受訪者是如何迴避新聞。有超過一半的迴避新聞的人以簡略或不定期的方式帶過,比如在新聞出現時快速滾動忽略。第二種為有意識地行動,包含減少查看新聞的頻率、關閉手機通知、睡前不看新聞,或刻意避免特定主題(32%)。
即使是對主題興致勃勃的受訪者,在觀看太多重複或看到「令人筋疲力竭」的報導時,會盡可能忽略,而轉向「更激勵人心」的內容。51歲的英國男性指出:「我盡量避免有關英國經濟的文章,轉向閱讀更多輕鬆悠閒的故事。」42歲的英國女性表示:「有時不去理會新聞,是我唯一能應對的方法。為了心理健康,我必須有意識地轉頭離開。」
參考資料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News Report 2023〉(PDF、overview)
- 新華網 - 〈佩洛西竄訪台灣六宗罪〉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就佩洛西竄訪台灣發表談話〉
- 人民網 - 〈國防部:若佩洛西訪台,中國軍隊絕不會坐視不管〉
- 新華網 -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就佩洛西竄台發表聲明〉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言人就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台灣地區發表談話〉
- 新華網 -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關於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台灣地區的聲明(全文)〉
- 自由時報 - 〈戰時管制媒體 全動法22年前就制定〉
- 自由時報 - 〈全民防衛動員修法 擬增訊息傳播等方案〉
- 自由時報 - 〈全民防衛動員法修法 學者:提高國家韌性〉
- 自由時報 - 〈應對假訊息 國防部修法增媒體動員計畫、戰時實施必要管制〉
- 自由時報 - 〈全動法 民主國家都有類似法規〉
- 自由時報 - 〈全動法修法 遭疑管制媒體 國防部︰僅動員時期實施必要管制〉
- 聯合報 - 〈國防部擬修「全民防衛動員法」 楊永明:動員戡亂復辟〉
- 聯合報 - 〈全民防衛戰/全動法修法管控媒體 是以美為師或以敵為師?〉
- 聯合報 - 〈【重磅快評】數位中介法還魂?全動法空白授權有如軍管〉
- 沃草 Watchout - 〈公民行動指南〉
- Freedom House - 〈Taiwan: Beijing’s Global Media Influence Report〉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數位新聞市場瞬息萬變 訂閱制成長停滯、影音與播客內容竄起
- 傳統媒體逐漸消逝 數位新聞興起 仍無法掩蓋閱聽人迴避新聞的事實
- 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 國人對假訊息「病識感」提高 遏止假訊息傳播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合作
-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調查〕 信任差距:受眾的背景與動機 影響民眾對數位平台新聞的信任度
-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調查(二)信任差距:使用者意識到的科技平台問題以及其對新聞業的看法 影響民眾對數位平台新聞的信任度
- 美國民主的考驗 看《華郵》如何重建民眾信任
- 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 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