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聞市場瞬息萬變 訂閱制成長停滯、影音與播客內容竄起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6月14日公布《2023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3),研究了全球六大洲在內的46個國家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共有超過9.4萬名受訪者接受調查。
報告指出,近年面臨政治、經濟、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等問題衝擊,於此關鍵時刻,亟需以事實為基礎、精確並獨立的新聞報導。然而,根據調查結果指出,新聞業存在信任度低、參與度下降與經濟環境不穩定的多重挑戰。
抖音崛起臉書式微 影音平台、網紅內容當道
過去十年以來,數位平台、入口網站牽制了新聞曝光能力與獲利管道,這份影響力隨著科技發展日益深遠,向來是新聞出版業的痛處。美國科技巨擘Google與Facebook主宰了新聞網站的線上流量,長年壟斷市場。
報告顯示改朝換代的可能性,諸如中國字節跳動公司推出的「抖音」海外版「TikTok」爆紅,眾多科技公司摩拳擦掌搶分市場大餅,音訊與影片也刷新了產業生態,新聞媒體應對更加複雜的平台環境,包含使用者注意力分散,轉移討論到私人群組,參與線上討論的使用者趨於極端等問題。
TikTok迅速崛起,44%的18歲到24歲受訪者使用抖音,近一半用來獲取新聞,而Facebook的影響力逐漸式微。越來越少人透過Facebook瀏覽新聞,Twitter的使用率則維持穩定。
35歲以上的用戶近一半透過新聞機構的網站或程式閱讀新聞,並未有太大起伏變化;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則使用頻率逐年下滑。
除了年齡族群區分之外,芬蘭、丹麥、挪威、瑞典北歐國家,其讀者主要透過新聞機構網站獲取新聞,而非社群媒體導向。南韓、日本、台灣、印度則是透過入口網站得知消息。
調查提到,在2016年有高達42%的受訪者在過去一週內透過Facebook閱覽新聞,此後每年數字逐步下滑,2023年僅有28%從Facebook獲取消息。分析指出,YouTube、TikTok等以影音為主的社群平台取而代之,更吸引年輕受訪者。
報告揭示了社群媒體與平台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帶來錯誤資訊與演算法干擾的風險。意見領袖主導了新興社群平台的話語權。在討論時事相關話題時,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使用者傾向關注網路名人、網紅的內容,而非記者或新聞機構發布的消息。Facebook和Twitter等「傳統」的社群平台成了鮮明對比,註冊的新聞機構還是吸引更多流量,仍握有話語權。
TikTok在亞太、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使用率較高,並在東歐市場快速成長,烏克蘭衝突增加了影響力。報告提到,巴西和肯亞的選舉中大量假消息在TikTok傳播開來。
付費訂閱成長停滯 避開沉重議題
新聞訂閱的營利模式發展出現阻礙,受制於家庭支出緊縮、興趣程度、信任度與參與度降低等因素影響。報告結論提到,媒體嘗試說服讀者新聞依然值得關注,更別提要讓讀者從荷包掏錢支持新聞產製有多困難。不少媒體公司因應行業衰退,捨棄廣播或印刷以降低成本,加速了數位化進程。
調查在英國、美國和德國進行訂閱制的質化研究,發現近五成未訂閱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理由可以說服他們付錢觀看新聞。已訂閱的用戶對於價格越來越精打細算,39%曾經訂閱的人取消訂閱,或重新選擇一個訂閱價格。
報告提到了「逃避新聞」(avoidance)現象。超過三分之一(36%)的受訪者表示,有時或經常迴避新聞,比2017年高出7個百分點,但比2022年改善了2個百分點。根據質化訪談結果,迴避新聞的受訪者指出報導「重複出現」、「讓人耗神費勁」,其中逾一半(53%)的「逃避新聞」受訪者定期不看任何的新聞或頻道,或避開艱難的話題(32%),例如俄烏戰爭、國內政治,甚至是氣候變遷。
少數堅忠者決定風向 多數人私下討論
回顧以往,2016年到2019年公共議題的網路討論達到顛峰,從Facebook出現美國總統選舉、脫歐公投、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獨立等一系列話題,到 #Metoo、#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等社會運動的Twitter標籤。網路開放的新聞參與空間,例如貼文分享、評論與留言,其數量近年在各國都有所下降。
報告發現,不具代表性的少數活躍使用者製造了大部份聲量,相對小眾的群體對政治、文化議題的公共辯論具有不符比例的影響力。隨著時間進展,活躍使用者變得更少、意見更集中。報告提醒,新聞業需要注意這些轉變,尋求方法讓被動的多數回到討論之中。
積極參與線上新聞討論的群體之中,男性大於女性,極端的左翼或右翼支持者大於中立立場的受訪者,高等教育的參與程度又大於一般或初級教育的人。目前僅有約五分之一(22%)的人是積極參與者,近一半(47%)不參與;在英國甚至只有近10%的人活躍參與,卻影響了主流媒體議程與形成更廣泛的辯論。
會積極參與新聞的群體,與普羅大眾相當不同,促使線上討論更容易受到政治堅忠族群(politically committed groups)所影響,其意見不能完全反映社會的整體民意。多數用戶轉向WhatsApp、Signal、Telegram和Discord等非公開的應用程式,與可信任的朋友討論關注的公共議題。
報告提到讀者的矛盾,一方面不相信科技公司的演算法,另一方面也不信任記者或新聞機構的總結資訊。多數人要的並非更多則新聞,而是「更切身相關」的新聞。人工智慧(AI)帶來的新聞技術革新即將到來,未來可能出現量身打造、可信度有疑慮的內容。新聞的準確性、實用性和人性化需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還來得重要,藉此恢復信任,而惟有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才能為媒體帶來希冀獲得的經濟回報。
年輕人更愛「聽」新聞 未來模式可能轉變
報告詢問受訪者對於「閱覽、收聽、觀看」新聞的偏好,總體而言,多數人還是更喜歡閱讀新聞文字(57%),而非觀看新聞畫面(30%)或收聽新聞(13%)。35歲以下族群聽新聞的比例較高,儘管閱讀可能是獲取消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對常用智慧型手機、戴耳機,處理多工任務的人特別友善。
芬蘭、英國擁有濃厚的閱讀風氣,近八成的人更喜歡閱讀新聞,印度與泰國則有40%的人願意觀看新聞。亞洲國家因行動網路數據便宜,有更多人透過YouTube和TikTok觀看影音新聞,泰國則是因為線上言論自由較未受箝制,民眾偏好在手機收看獨立節目。
新聞播客(Podcast)在市場中所佔的比例較小,在美國更多人聽(19%),相較之下,英國只有8%的人定期收聽。近年來,越來越多公司拓展播客業務,不僅測試用戶喜好、帶來高品質內容、製作成本相對較低,卻有助於吸引年輕族群並建立讀者黏著度。
即使英國多數18歲到24歲年輕人仍偏好文字新聞,也比年齡較大的群體更能接受觀看與收聽新聞。報告預估,未來網路閱讀新聞的習慣可能在十年內變得非常不一樣。
參考資料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3〉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Overview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2023 Digital News Report〉
- 報告全文下載 - PDF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傳統媒體逐漸消逝 數位新聞興起 仍無法掩蓋閱聽人迴避新聞的事實
- 英美主流新聞媒體看重TikTok市場威力
- 紙媒沒落、新聞串流興起 媒體的轉型契機
- 偽裝成媒體的「粉紅組合肉」新聞 偷渡政治立場、操縱選民意向
- RSF公布2023年新聞自由指數 亞洲專制國家墊底 AI新聞內容農場增長
- 全球最多粉絲的新聞媒體!看BBC的Instagram經營心法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新聞的報導價值準則是什麼?臉書說了算?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