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2022 年 03 月 0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新聞識讀, 資訊真偽

donation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傳播更加迅速,使內容不實或具誤導性的假訊息日漸氾濫。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假訊息猖獗、嚴重影響社會

調查報告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有近六成(58%)的受訪民眾認為自己受假訊息的影響不大,卻擔憂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民眾辨認假訊息的方式,除了與親友討論、聽專家分析,也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

受訪的台灣民眾中,約有55%的民眾知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達60.6%的受訪民眾肯定這些民間闢謠與查核組織的公信力。受訪民眾中有四成三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這些民眾中,則有八成四認為此單位有公信力。

但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使用過的比例超過一半、達57.2%,顯示各查核組織的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此外,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最有責任減少假訊息流傳,其次是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臺、製造或散播者。而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於2018年成立,主要進行事實查核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調查報告發表會主持人、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台灣尚缺乏對假訊息的縱向時間調查,因此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規劃「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委託調查機構執行,並邀請台大新聞所所所長洪貞玲、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及台大新聞所教授謝吉隆等三位學者,協助撰寫調查結果並於論壇上發表,希望此次調查能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基礎。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台灣尚缺乏對假訊息的縱向時間調查,因此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規劃「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郭宇璇攝)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台灣尚缺乏對假訊息的縱向時間調查,因此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規劃「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郭宇璇攝)

調查結果以四大面向呈現,包括民眾對假消息的認知、假消息的辨識與素養、民眾對事實查核的認識,與對假消息問責與對策的看法。

首先,由張佑宗說明調查方法與假消息認知部分。此次調查使用台灣研究較不常見的「混合模式」調查方法,結合網路調查與電話訪問,共蒐集2416份有效樣本,包括網路調查1216份與電話訪問1200份。他說明,此次調查以嚴謹的程序抽選具代表性的樣本,在資料蒐集結束後,各項數據皆幾乎與母體人口結構一致,僅年齡變項稍微偏離母體。

假消息認知:假消息流傳成台灣社會普遍現象

張佑宗說明,在調查結果第一部分「假消息認知」中,有75%的民眾最近一年內曾收到假消息,並且生活中「每天」或「經常」出現假消息的民眾約有三成。由此可看出,假消息的流傳是台灣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且高達93%的民眾都認為假消息對社會有嚴重影響

回溯假消息的來源,有過半民眾認為假消息經常是由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與境外勢力所製造,此三項來源所佔的比例分別為63%、66%與55%;而民眾認為散播假消息的管道主要以網路和手機為主,所佔的比例高達85%與70%。

此外,絕大多數的民眾認為,假消息會降低對社會及制度的信任,而媒體工作者與政治人物受影響最大,分別有71%與69%的民眾,認為假消息會減少對其的信任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說明,有75%的民眾最近一年內曾收到假消息,且高達93%的民眾都認為假消息對社會有嚴重影響。(郭宇璇攝)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說明,有75%的民眾最近一年內曾收到假消息,且高達93%的民眾都認為假消息對社會有嚴重影響。(郭宇璇攝)

假消息辨識:民眾認可媒體素養教育重要性

謝吉隆接著報告假消息辨識部分的調查結果,調查報告發現,民眾看待假消息的影響符合第三人效果,意即認為媒體對他人的影響,較對自己的影響為大。有高達94.1%的民眾認為他人容易受假消息影響,但認為自己容易受假消息影響的民眾僅有42.9%。而將兩筆數據交叉分析後,得出有一半以上的民眾(約58%)認為他人容易受假消息影響,自己則不會受影響。

而在接收到假消息後,民眾可能採取的查核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為與親朋好友討論、聽取專業人士判斷、使用事實查核機制及查閱相關書籍或資料等。調查顯示,每種查核方式都有過半民眾使用,而比例最高的兩項分別為與親友討論及聽取專業判斷,各佔了67.1%與65.2%。然而,也有19%的民眾完全沒有查核經驗。

進一步將查核行動與填答民眾的教育程度及年齡層相互比對後,發現教育程度越高,越常進行查核,但所使用的查核方式差異不大;年齡層方面,則是青、壯年較常進行查核,而所使用的查核方式同樣沒有顯著差異。

至於查核之後的防堵假消息行動,調查發現,有77.4%的民眾會以「提醒親友該則為假消息」的方式進行防堵,最少人採用的方式則是直接聯絡發布假訊息的人。而與查核行動相同,教育程度越高,越常從事防堵行動;年齡層部分,同樣也是青、壯年從事防堵行動比例最高

在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方面,高達94.2%的民眾認為需要透過教育或宣導,增進大眾的假消息辨識能力。此調查中也簡單測試了填答者對事實與意見陳述的判斷能力,六題中有五題的答對率約為70~80%,剩餘的那題答對率則為61.7%。而將填答者答對題數與年齡層及教育程度交叉分析後,發現年齡提高與答對題數呈負向關聯、教育程度提高則與答對題數有正向關聯,換句話說,年齡越大,辨識事實真偽的能力越差,而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夠辨識事實的真偽

台大新聞所教授謝吉隆表示,在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方面,高達94.2%的民眾認為需要透過教育或宣導,增進大眾的假消息辨識能力。(郭宇璇攝)
台大新聞所教授謝吉隆表示,在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方面,高達94.2%的民眾認為需要透過教育或宣導,增進大眾的假消息辨識能力。(郭宇璇攝)

事實查核的認知:事實查核機構使用率有逐步增長趨勢

此次調查的學者召集人洪貞玲接著分析調查的後半部分,包括事實查核的認知、假消息責任與對策及結論。調查顯示,有過半的民眾認識民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但若將網路與電話調查的數據分開檢視,則發現回答認識的民眾分別為77.3%和34.8%,差異相當大。

進一步分析年齡變項後,發現年齡層越高、認識查核機構的比例越低。洪貞玲認為,各年齡層中認識查核機構的比例,與其網路使用狀況呈現一致趨勢,同時也代表網路資源是從事事實查核的重要管道。而在使用查核機構的比例方面,有過半的民眾從未使用過查核機構,其中,50歲以上的民眾比例高達近七成

然而,洪貞玲指出,相較2019年的研究結果中,僅有不到1成的民眾使用過查核機構,此數據已能看見事實查核漸被重視。而在查核機構公信力的調查中,也有六成的民眾認為查核機構具公信力。若將問題聚焦在調查主辦方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結果發現有43%的民眾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而其中有84%的民眾都認為其具公信力。

 
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指出,此次調查雖仍有過半民眾不曾使用查核機構,但相較2019年的研究僅有不到一成的民眾有使用經驗,已有明顯進步。(郭宇璇攝)
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指出,此次調查雖仍有過半民眾不曾使用查核機構,但相較2019年的研究僅有不到一成的民眾有使用經驗,已有明顯進步。(郭宇璇攝)

假消息責任與對策:透過立法限制假消息流傳

洪貞玲表示,關於假消息流傳的問責對象與因應對策,是過去的調查尚未關注到的,因此,本調查詢問民眾五個相關單位是否有責任減少假消息傳播,包含撰寫或發布假消息的人、傳播媒體、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台及一般民眾等;並進一步詢問民眾是否認為應該透過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建立假消息的自律機制。

結果顯示,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傳播媒體「非常有責任」,為五個相關單位中比例最高的。對此,洪貞玲分析:「可能是民眾對傳播媒體的專業,還是抱持高度期待。」其次,政府官員與撰寫或發布假消息的人,也分別有68.0%和67.4%的民眾認為其「非常有責任」;至於認為網路與社群平台非常有責任的民眾有55.5%,認為一般民眾非常有責任的民眾則僅有26.2%,為五個相關單位中比例最低。

而調查結果也發現,有高達91.9%的民眾認為應該透過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建立假消息的自律機制。並且,無論是網路調查或電話訪問結果,都有超過9成的民眾表示贊成。

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層的填答狀況,發現50歲以上的民眾認為「非常應該」的比例最高、50歲以下的民眾則是認為「應該」的比例最高,表示年齡較大的民眾對此問題的立場更為堅定。

調查的最後,詢問民眾對言論自由、政府作為與平台責任之間的權衡。整體而言,有約七成的民眾認為,即使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政府及科技公司仍須限制假訊息傳播

結論:多數民意可作為未來制定事實查核政策的參考

最後,洪貞玲統整本次調查的結論。同樣以調查的四大面向呈現。假消息認知方面,調查結果發現,假消息對社會的影響嚴重,「正面解讀是說,民眾的警覺性越來越高。」並且,人際互動與社會信任的建立,比起網路虛擬世界的資訊蒐集,更可能協助民眾辨識資訊真偽。

假消息辨識方面,認為他人較自己易受影響的第三人效果明顯,民眾也普遍認為需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洪貞玲認為,民眾對於假消息的認知和警覺,是社會因應假消息不良危害的心理機制,也是媒體素養教育未來培力的方向。此外,她也指出,「民眾真正參與媒體素養相關課程的情況,我認為是後續調查可以著力的地方。」

事實查核的認知方面,知曉事實查核機制的民眾愈來愈多,但使用率仍較低;不過,事實查核機構的公信力已受到多數使用者支持。胡元輝也補充,在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民眾當中,大部分的人都認可其具有公信力,「這對我們來講當然是一個肯定,也是期許。」他也承諾未來會更加努力,提升民眾的信任。

假消息的責任與對策方面,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承擔減少假消息流傳的最大責任,並且,政府與科技公司應限制假消息傳播,即使民眾言論自由可能受到侵害。洪貞玲總結,此份調查結果雖不能立即產生破除假消息危害的解方,但多數的民意仍提供了未來事實查核政策的發展走向。

由左至右為台大新聞所教授謝吉隆、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及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郭宇璇攝)
由左至右為台大新聞所教授謝吉隆、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及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郭宇璇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