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 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

邱祐慶|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編輯前言⚜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路透社》紀念講座每年度舉辦,邀請全球菁英新聞工作者,針對當年度新聞產業的重要議題發表演說,並在會後進行座談。
今年(2022年)講座邀請《路透社》總編輯加洛尼(Alessandra Galloni),以「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為題發表演說。
加洛尼是《路透社》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總編輯,她曾經任職於美國《華爾街日報》,也曾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和義大利羅馬擔任記者和編輯。
2013年,她重回《路透社》,並於2021年4月任命為總編輯。加洛尼在2020年獲得Lawrence Minard Editor Award殊榮,這是財經記者的最高榮譽之一,她也曾獲得美國海外新聞記者俱樂部獎和英國年度商業記者獎。
2022年3月7日,《路透社》總編輯加洛尼(Alessandra Galloni)在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發表演說,加洛尼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媒體人,以下是她的談話記錄:
幾天前,當我坐下來為這些聽眾表達我的想法時,俄羅斯軍隊正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北部集結,全球各大媒體也正在準備,包括在現場的記者、攝影師、影像記者、協助採訪的當地新聞嚮導(fixer)、司機、保安,以及在世界各地新聞室的編輯、製作人、設計師、事實查核人員、評論員。
烏克蘭人民也正在動員起來,拿起武器對抗俄軍以保衛家園,並使用他們的手機為全世界記錄戰爭的殘酷。飛彈飛過基輔上空的影片、如何駕駛坦克的教學影片、待在防空洞和地鐵站的人民照片等都充斥在全世界人們的社群媒體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直接呼籲俄羅斯的TikTokers和部落客等人站出來幫助烏克蘭。
社群媒體平台時常被稱為「第五權」,多年來一直民主化來獲取新聞和其他資訊,他們讓更多、更多元化的聲音出現在權威、金錢利益和傳統媒體公司之外。這些社群媒體平台提供全球的人們一個更快、更好理解事件的方式,包括戰爭、人道危機和歷史性政治事件。舉例來說,伊朗的綠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戰和克里米亞戰爭,都是人民用手機記錄當時情況。
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社群媒體,這種人人用手機記錄的「公民新聞」普及率不斷上升。根據英國資訊技術顧問Datapol統計,全球有45億人在使用社群媒體,而這個數字正以一天100萬人在成長。
Reuters News will name one of its top editors, Alessandra Galloni, as its next editor-in-chief, making her the first woman to lead the news agency in its 170-year history https://t.co/YcVZNbdlt1 pic.twitter.com/Tqh7McXFVi
— Reuters (@Reuters) April 12, 2021
根據消費者技術協會(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的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在美國,使用者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占了39%的媒體曝光量,對照傳統媒體則有61%。烏克蘭4,400萬的人口中,有將近60%的人在去年註冊使用社群媒體,而他們現在正記錄著遭到圍困和轟炸的生活,或是逃離基輔、哈爾科夫、馬里波和其他城市的情況。
這場被稱作「TikTok戰爭」的烏俄戰爭,再次讓身在傳統媒體的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形成於印刷、電視和網際網路的定律和在社群媒體時代下的原則仍舊相同嗎?當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可以透過手機從任何地方獲取和創造新聞資訊時,我們該怎麼做?當科技讓世界變小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新聞時,全球影響力仍然重要嗎?
值得關注的是,更多的資訊和更好的獲取訊息管道不代表真的更多或更好,社群媒體和公民記者可以為觀眾提供正在發生事件的紀錄,這通常是有一定的情緒成分,然而,這不一定能真實反映所有事實,或者更清楚瞭解事件的全貌。
在戰爭中進行事實查核
資訊的數位化讓獲取全世界的消息變得更容易,但也更容易獲得未驗證過和遭到扭曲的現實,包括新聞在內,社群媒體平台還能捏造假訊息、陰謀論和宣傳。
現在的戰爭也不例外,未經證實的圖片、過去戰爭的舊畫面和沒有證據證實的聲明等都廣為流傳。事實上,戰場上的訊息很難面面俱到,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自己進行事實查核:
- 網傳「烏克蘭人在eBay賣俄羅斯的二手坦克」?事實查核:沒有證據能證實烏克蘭人在eBay上出售廢棄的俄羅斯坦克。
- 網傳「烏克蘭和俄羅斯雙方士兵正面對峙的影片」?事實查核:該影片為2014年俄羅斯和烏克蘭士兵在克里米亞對峙。
- 網傳「烏克蘭一處港口遭俄軍轟炸,四處斷垣殘壁的影片」?事實查核:該影片為2020年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爆炸後所拍攝,爆炸意造成超過215人死亡。
不論是匿名與否的資訊來源都能提出未經驗證的說法。
就在昨天(編按:2022年3月6日),我們報導了俄羅斯媒體引述了一位不具名的消息來源指出,烏克蘭即將製造出一種以「鈽」為基礎的「髒彈(dirty bomb)」核子武器,我們注意到,在新聞的標題和導言中,都沒有提到任何俄羅斯媒體或官員為這件事背書。
即使是言之鑿鑿的匿名消息或官方消息也很難驗證。當俄羅斯襲擊一座核電廠時,烏克蘭外交部長在推特上發布了消息,並指出這是歐洲最大核電廠,他還說,如果核電廠爆炸,造成的損害將是車諾比核災的10倍以上,最後,核電廠的情況並沒有像最初擔心的那樣。
心理學家指出,即使隨後查核了假訊息,要完全讓它消失卻非常困難,因為人類一旦形成既定想法就會一直存在先入為主的意識。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和行銷學教授史瓦茲(Norbert Schwarz)說:「如果我們後來聽到正確的資訊,它不會使我們的想法觀念無效,即使我們承認原始資訊是錯誤的,我們自己的想法也仍然保持偏見。」
Faculty of Psychology awards the social psychologist Norbert Schwarz with an honorary doctorate @USCDornsife #dies556 pic.twitter.com/SroALBJ6b1
— University of Basel (@UniBasel_en) November 25, 2016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和行銷學教授史瓦茲。(圖片來源:Twitter)
又或者,如同羅伯萊納(Rob Reiner)經典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中,女主角莎莉與哈利爭執,莎莉指責哈利說:「話說出去怎麼收回,說錯話的事實就在眼前。」
那麼,在這個混雜著謠言和事實的世界下,我們如何培養假訊息的抵抗力呢?在最好的情況下,公正的新聞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暸解事件全貌;在最好的情況下,深度報導可以獲取更多訊息,並綜合成一個連貫的論述。基於事實的新聞可以用來作為社群媒體假訊息的解毒劑。
在路透社,我們致力於追求獨立、基於事實的新聞,提供完整可靠的資訊幫助人們做出決定,我們相信,我們的全球影響力與在地足跡結合,可以使我們從源頭收集資訊、驗證和解釋事實,讓我們更接近真相。
我們很全球化,全球150多個國家有超過2,500名記者;我們也很在地化,我們的記者來自全球85個國家,並且以15種語言發表,像我就是義大利人,1996年開始在羅馬的路透社分部提供義大利文的服務。
這種將全球影響力和本地知識結合,我們稱為「全球在地化」,長期以來,我們在新聞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迅速採取行動,透過深度的溯源來傳遞新聞。
從源頭上獲取資訊
2月22日週二凌晨,當俄羅斯坦克駛入頓內次克市郊時,也就是總統普丁正式承認頓內次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地區獨立數小時後,兩名為路透社工作的烏克蘭記者捕捉到了這場重大衝突的第一張照片。
讓我們舉一個最近報導非洲COVID-19疫情做例子,疫情初期,人們對這個病毒存在許多擔憂和未知數,部分原因是缺乏醫療資訊,甚至世界衛生組織(WHO)和非洲疾病管制中心(Afric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也沒有資源來對抗疫情,因此我們決定從源頭上獲取資訊。
我們向非洲的衛生部門和公共衛生當局提出問題,但這遠遠不夠,一些國家也沒有資訊,有些國家甚至不想與路透社、世衛組織或其他任何人分享資訊。
因此,我們的當地記者就走上街頭,利用自己的人脈多次採訪政府、醫院、專業組織和其他消息來源,來獲取我們要的資訊,最後,我們彙整了非洲54國家中的48個國家數據,使我們能提供最即時、最詳細的資訊:包括重症監護病床、呼吸器、檢測試劑、重症監護護理師和麻醉師的數量。
誠如我先前所言,路透社不是唯一的一個追求公正、新聞真實的媒體,在這個大舞台上,仍有其他人有著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相同使命,大多數的新聞媒體,都有其奉為圭臬的新聞處理原則。
信任原則
我們對事實的承諾已寫入我們的營運方針。1941年二戰期間,宣傳和審查的威脅促使當時《路透社》的經理制定了所謂「信任原則」,這些在我們每則新聞底部都會列出的原則,使我們致力於獨立、正值和無偏見,這些原則能約束到所有員工。
這些原則都是我們每天努力堅持的基本方向:
- 我們想成為第一,但前提是要正確和安全
- 我們進行事實查核,包括第一手資訊的時間
- 我們追求真實而非敷衍草率
- 我們揭露未知的關鍵事實
- 我們的目標是中立客觀
- 我們會盡快且全面地更正錯誤
然而,當事實本身以及公正報導事實的記者遭到殘酷、惡意的攻擊時,會發生什麼事?當對媒體的信任程度低落時會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學到了疫情期間,隱瞞事實及對人類影響的慘痛教訓。
過去兩年內,超過60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然而,根據Statista在二月份的調查數據顯示,30%的印度人、23%的南非人、15%的波蘭人和13%的巴西人仍認為疫情是不存在的,儘管有許多證據支持疫苗的效用,但在美國,仍有高達1/3的民眾未接種疫苗。
在路透社設有駐地記者的國家中(美國、英國、中國、俄羅斯、埃及、印度尼西亞、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和葉門),我們記錄了這些國家政府刻意淡化或壓制有關COVID-19的危機和資訊,我們透過從醫院、驗屍官和殯儀館等非官方資源來收集事實和統計數據,反駁了政府官方的說法。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基於事實的報告引發了嚴重的反彈。例如在2020年,當我們發表文章指出伊拉克確診病例比官方報告的772例還多出數千例時,政府命令我們路透社關閉巴格達分社、道歉及支付罰款,但我們拒絕這項要求,最後政府讓步,但是選在與官員交涉以及CNN主播阿曼普爾(Christiane Amanpour)在節目上公開羞辱時任伊拉克總統之後才讓步。
普立茲獎得主、《路透社》攝影師西迪基(Danish Siddiqui)用醫院、墓地和擁擠火葬柴堆的照片記錄了新冠肺炎疫情如何蹂躪它的國家時,在印度受到了強烈批評;在推特上,網友批評這些照片是假的或是違反了印度的國家利益;西迪基也繼續報導塔利班接管阿富汗的相關新聞,在某次任務中,他在首都喀布爾淪陷前一個月左右,在報導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軍戰鬥時不幸死亡,當時西迪基才38歲。
I recorded this video while climbing down after visiting a remote village. Few hours later I met Pramila Devi at a small dispensary. pic.twitter.com/cbPM6yCGdS
— Danish Siddiqui (@dansiddiqui) May 27, 2021
危險的時刻
當今對記者來說是個危險的時刻,特別是那些挖掘真相的報導者。
2018年,《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兼沙烏地阿拉伯政治評論家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遭政府特工暗殺,震驚全世界。
提供正確訊息的記者也面臨暴力、法律限制或是騷擾等工作障礙。2021年,全球被其政府監禁的記者人數創下歷史新高。過去幾年,十多個國家對其所謂「假新聞」設立了刑法的規定,這些法律聲稱適用於記者蓄意的假訊息,但實際上,經常被用來掩蓋政府不討好、不受歡迎的新聞。
根據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的數據,中國連續第三年成為囚禁最多記者的國家,有50名記者被關押,去年,香港反送中的抗議行動後,中國在香港打壓新聞自由的力道加重,香港記者也首次被送進監獄。同樣在2021年,緬甸在軍事政變後,也成為第二大記者監獄,埃及、越南和白俄羅斯也進入了前五名。
在美國,記者自2017年以來就承受著極大的壓力,當前總統川普上任12天就將記者稱為「地球上最不誠實的人」。從幾年前開始,《華盛頓郵報》前編輯巴倫(Marty Baron)就讓我們知道美國總統對記者的打壓是如此殘酷。
事實上,自從2021年1月6日國會山莊暴動以來,川普對媒體的妖魔化一直引起廣泛的回響,在暴動中,記者和警察一樣遭到川普死忠支持者的攻擊,對記者的仇很也與日俱增。去年2021年,兩名《路透社》記者甚至因為發表了為期一年關於州選舉官員的暴力和恐嚇調查,而遭到死亡威脅。
11月,隨著《路透社》揭發這些發出死亡威脅的人,我們的記者也成為電話、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訊息下的受害者,但我們記者仍持續深入調查。
在俄羅斯,媒體面臨著新的挑戰,3月4日晚上,莫斯科頒布一項新法律,規定禁止報導關於俄軍的「假訊息」,違反的新聞機構最高可處10年監禁,造成「嚴重後果」的可判處15年監禁。
包括《BBC》、《彭博社》、《加拿大廣播公司》在內,已暫停在俄國的服務,但仍在評估潛在後果。而我們《路透社》仍然決心在俄國,根據我們的誠信、獨立和公正的信任原則,提供基於事實、值得信賴的新聞。
觀眾想要公正的新聞
我感到高興的是世界各地仍然存在渴望事實與客觀新聞,儘管它有可能被社群媒體上的同溫層或尖酸刻薄言論所淹沒,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數據,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對新聞的信任度平均增加了6個百分點,其中4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信任新聞。
根據《美國新聞協會》最新的研究,大多數美國人只支持新聞業的五個核心價值觀中的其中一個,也就是更多事實會有更多的真相,這得到67%的美國人支持。
一些研究指出,傳統媒體在疫情期間信任度提升的原因是人們為了瞭解如何治療新冠肺炎症狀、旅行的安全、如何接種疫苗和處理線上學習。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提出另一項信任度升高的原因,記者因為引用了科學家和醫生的言論,這些來源被民眾認為比政客更加可靠。
過去一年,我們在《路透社》發起一項行動稱為「回歸源頭」(Back to the Source),主要是希望擴大聲音和觀點的多樣性,無論我們在市場上與誰交談,我們都要更加深思熟慮,確保能捕捉到世界最真實的樣貌。作為這個工作的第一位女性,以及領導一家全球性新聞機構的非英裔美國人,我想睜大雙眼看看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
我們也要查核假訊息,即使閱聽人正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假訊息轟炸,全球的事實查核機構仍在加班努力查核。美國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Duke Reporters’ Lab)在2021年6月的調查中,於102個國家進行341項事實查核計畫;臉書於2016年與獨立的事實查核機構合作,推出「第三方事實查證計畫」,在此計畫之前,臉書因美國大選假訊息流竄為人詬病。《路透社》也是臉書合作的事實查核機構之一,在臉書及Instagram標註涉假文章,並在網站上以不同語言報導事實查核結果。
「情感要素(pathos)」表達了記者的必備技能,用來理解和傳遞閱聽人認為重要的訊息。消息來源的正確性、文字背後的證據–這些記者自身的「理性要素(logos)」也是值得重視,不論記者消息的來源是權威學者、統計上的數據點,或是戰場上經過驗證的圖片。
亞里斯多德「修辭學三角」的最後一個要素「道德要素(ethos)」,指的是說話者的可信度與人格信譽,用在記者身上,即是記者必需要值得信賴,才能讓公眾信服。
新聞業正面臨攻擊
當美國前總統川普贏得大選時,前《路透社》主編阿德勒(Steve Adler)發表了一份宣言,提醒我們如何在媒體受到攻擊的國家進行報導:盡可能的保護記者、公平誠實地報導、收集資訊且保持公正。
阿德勒在備忘錄中指出,我們以冷靜且誠信的態度在經營,這不只是因為它在我們的經營原則中,而是因為165年以來,它使我們能夠做出最好的工作。
烏克蘭的戰地記者對著失火的建築物、在砲擊中逃難的人民、在充滿孩童和母親的列車上,很難不產生強烈的情緒,當知道他們可能因為在俄羅斯工作而被捕入獄時,很難保持冷靜。
我在這個新職位已經一年多了,但感覺已經超過了10年:疫情的持續延燒、阿富汗被塔利班接管和烏俄戰爭,這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來自許多優秀新聞機構的記者們面臨的挑戰有時讓人不知所措。
同時,隨著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數以百萬的公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依賴我們。對於他們來說,我們新聞的可靠性是生死攸關的議題。
對我們這些在寫歷史的人來說,這代表著龐大的責任,我們希望能夠完成我們的使命並挽回人們對新聞的信任度,展示新聞業為何值得信任、無所畏懼地追求,仍然是全球公共利益的強大力量。
編按:
《卓越新聞電子報》僅針對加洛尼的演說內容進行編譯,會後的座談附上這場講座的直播畫面,供讀者參考: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戰地新聞的新聞採訪尖兵fixer:“They are not ‘fixers’. They are journalists”: in the light of the war in Ukraine, three field producers discuss the challenges of their job
- 在烏克蘭,臉書事實查核員為兩條戰線的戰爭奮戰:In Ukraine, Facebook fact-checkers fight a war on two fronts
- 抖音為俄羅斯創造了平行時空:TikTok created an alternate universe just for Russia
- Global effort to defend journalism needs a reset – here’s how to do better 以全球之力捍衛新聞業之良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