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假訊息「病識感」提高 遏止假訊息傳播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合作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18年的關西機場事件,讓國人意識到「假資訊」對社會的危害與影響;這幾次的選舉,各種穿鑿附會的謠言也跟著滿天飛,對於國家的民主體制有重大影響。因此,「如何預防假資訊」也成為了數位時代中,棘手、急迫卻又刻不容緩的議題。
2023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由台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左起)主持,政務委員羅秉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志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台大法律系教授蘇慧婕一同參與。(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與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政治系攜手合作,連續2年舉辦「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現場除了公開發表由台大學者洪貞玲、張佑宗、謝吉隆同撰寫的年度調查報告,也邀集了產、官、學三方面專家,共同討論假資訊的趨勢、防治與挑戰。
本次系列專文分為兩大部分,本篇為第二部分「高峰論壇」,由台大新聞所教授兼所長洪貞玲主持,並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志柔、台大法律系教授蘇慧婕、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等各界意見領袖一同討論。
國人雖然對假資訊的「病識感」提高,但面臨數量可能倍增的窘境,我們該如何因應?政治類謠言伴隨著個人立場而生的「同溫層現象」,究竟有何解方?科技興起後出現的AI、社群演算法,是否能夠協助遏止假資訊傳播?
2023假新聞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由多位傳播及民調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國人對假訊息的病識感提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志柔引用中研院2019年的調查指出,有60%的民眾相對不信任網路上的資訊;不過事隔4年,假消息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已有逾8成的民眾認為「網路經常散佈假消息」。即使兩份調查並非同一機構,但由大趨勢觀之,「這個社會對於假消息的『病識感』是提高的。」
「台灣社會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有意識到假消息的問題」,陳志柔以醫療的角度來比喻,沒有病識感的病患,在治療上需要耗費較大心力,才能藉此尋求解方、對症下藥。不過假資訊並沒有隨著大家的病識感提高,跟著消聲匿跡,反而隨著網路發展更趨增多。
調查報告顯示,民眾認為假消息的三大來源,分別是政治人物、新聞媒體與境外勢力,「坦白來講,這的確是一個蠻大的危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進一步說明,在民主社會之中,需要營造一個資訊生態的「共同信任圈」,確保每個人都能取得準確的資訊,才能進行有品質的公共政策討論。不過,討論政策的兩大重要角色,卻被民眾認為是假消息的來源,不只讓討論停滯,反而還會激起社會對立。
「我們從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一路觀察到現在,其實已經看到非常多假訊息的樣態。」陳慧敏舉例,特定政治人物引用了完全沒有可信度的貼文,指出美國有所謂的「毀台計劃」,讓台灣社會動盪數週。
陳慧敏呼籲,政治人物身為傳統型的意見領袖,跟素人相比有更大的影響力,「即使是發佈個人意見,也需要負更多的責任」。
「我們在今年也觀察到,媒體也有一些生態系的不足。」陳慧敏指出,許多社群媒體的不實貼文,很容易就帶動了數位、網路媒體小編的抄寫,反而間接散佈了假訊息。「這對造謠者來說,是非常低成本的發動,也跟我們過去看到的『關西機場事件』的手法如出一徹」——透過PTT、Mobile 01的論壇發動,進而引發所有媒體跟隨。
另外,陳慧敏也希望媒體善盡事實查核的責任,成為第一線過濾掉假消息的把關者。事實上,近年事實查核中心也積極與媒體單位合作,舉辦相關工作坊、活動,讓假訊息能夠從媒體端防堵。陳慧敏認為,「信任」已經變成數位時代的核心價值,「要如何變成民眾更信任的媒體、甚至存活下來,我想就是報導可信的消息」。陳慧敏也期許大家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下努力,並致力打造一個政治人物、媒體與民眾的共同信任圈。
遏止境外勢力傳播假訊息 政府、民間需協力合作
明年初適逢2024總統大選,今年也被外界稱為「選舉年」。每到選舉年,不免會出現來自各陣營之間的謠言、抹黑。不過,比起黨派之間的紛爭,來自境外勢力的干擾更讓人擔憂。
隨著時代更迭,假資訊的內容、手法與傳遞模式也不斷進化,也更細膩地利用國人在政治上的對立,以及媒體生態「求快、不重視查證」的弊病。
「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造謠者越來越能夠貼近台灣」,陳慧敏強調,確實很難驗證這群造謠們是境外勢力,但如果去試想「哪些身份的人,會在台灣的社會對立之中得利,其實也很容易懷疑是中國或其境外方面的勢力。」
陳志柔熟稔中國對台的統戰戰術,強調現在的伎倆更加進化、精細。(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陳志柔也指出,中共對台的戰術是「多頭馬車」在進行,假訊息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他舉例,中共過往在基層社會是採取人海戰術,藉由招攬交流、參訪中國達成統戰目標;現在更為精細,不只設置兩岸的「接頭人」,也更細密地審核個人資料。「也就是說,中國統戰手法『與時俱進』的能力是很強的,也包括假訊息的操作。」
要遏止境外勢力的假資訊影響台灣,必須靠政府、民間組織共同協力,除了建立具可信度的資訊生態系統,政府也必須具體、有效的應對假訊息。陳志柔舉例,有些假消息的內容,可能涉及到多個部會,就必須藉由有效率的「跨部會協調」,才能夠即時回應。
台大法律系教授蘇慧婕認為,假訊息並非全新的議題,不過現在對於社會的影響遽增,因此不得不重視。他指出,不論是政府、網路平台都對商業廣告高度管制,「因為我們認為商品消費者的理性比較不足,應該要保障他們;但是政治言論的消費者(選民),卻預設他們有著三度理性與自制力。這恐怕跟我們的調查結果有些出入。」
講到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始終難解的萬年大哉問:政府到底要不要介入管制?
「可能會有人說政府箝制言論,」蘇慧婕提到,歐盟的《數位服務法》(DSA)可以做為台灣的借鏡。該法並非從單一面向出發,而是嘗試囊括各方面的保障,從商業競爭、消費者保護、個資保護到言論自由,都是該法的保護範圍。他認為,政府或許可以嘗試從該法當中的條文細緻地分析、釐清,並與公民充足地對話討論。
不過政務委員羅秉成則抱持不同看法,他指出,DSA 在歐盟也並非毫無爭議的法案,因為這之中涉及到諸多價值衝突。在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曾嘗試推動《數位中介服務法》,並參考 DSA 跟英國的《網路安全法》草案。不料,該法卻引發社會極大反彈,「甚至沒有理性的討論空間,或許這是網路的生態使然,也抱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動機在其中」。
但有些「優先處理項目」還是可以先行處理。羅秉成舉例,像是詐騙訊息、報復性色情、銷售毒品等,因為這些已經到了「犯罪」的層級。日前「性暴力聯防四法」上路後,羅秉成觀察,網路平台對於下架Deep-Fake性影音的接受度、配合度都高;反而詐騙類型的廣告,因為牽涉到網路平台的商業利益,下架相對較不容易。
羅秉成也坦言,會觸碰到「言論自由」這條敏感神經的相關法規,社會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溝通、對話。
大家愛用社群平台分享訊息,也有人把矛頭指向平台,認為它們也需要負起相關責任,其中一個核心就是「演算法透明化」。
羅秉成認為,這方面的立法相對較為容易,「因為它沒有涉及到言論的內容層面。」尤其在人工智慧技術(AI)的應用層面增多的趨勢下,透過法律要求揭露演算法,進而實現平台的公平性、可問責性與透明性,並打破AI黑箱的盲點。
羅秉成認為可以先行推動演算法透明化的法制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但蘇慧婕並不這麼認為。他提到,社群平台具有特殊的網路效應,當朋友都在該平台上的時候,自己非常難脫離,長久下來,就會被變相鎖在這個平台裡面。「只有它在競爭市場上,具有量大的支配力,演算法透明化也無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即便你知道了,你還是只能夠無奈地留在同一個平台。」
雖然多數民眾同意社群平台應該「管制」假訊息,不過,民眾認為平台必須為此「負責」的比例反而偏低。「或許大家會覺得,上傳假消息的是別人,要平台為他人言論負責,好像有點奇怪」,不過蘇慧婕強調,其實平台作為媒介,也助長了假訊息的傳播,「即使他們不為第三人的言論負責,但平台是不是應該要為『加速擴散』的行為負責呢?」
因此,是否要對社群平台獨立課責?蘇慧婕解釋,這必須去界定該平台在民眾的心目中,擁有多重要的地位,「如果它真的非常重要,那我們就應該考慮對他獨立課責。」
最後,在抵禦假訊息滋擾的防線中,也有一個很可愛的角色——民間社會。
這一群人,以讀者或個人的型態出現,並且主動將假訊息回報給查核中心,形成了一層社會共同的防線。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認為,讀者對於假訊息的意識,是防線之中最重要的元素;查核中心扮演的並非只是「查核」,而是與社會共同抵禦假訊息的後盾。
洪貞玲相信,若可以持續的運作下去,台灣社會就能邁向一個更具公共性的討論。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逾8成民眾曾收到假訊息 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差
- 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 2022假訊息年度高峰論壇|假訊息像病毒 媒體識讀教育不可缺 培養群體免疫力
- AI假圖片將帶來「真相崩壞」危機? 查核組織傳授破解心法
- 全美第一!紐澤西州正式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課程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國家可以管制媒體嗎?NCC、數位中介法效應下的新聞業與言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