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新聞面臨的挑戰與威脅

2024 年 07 月 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

氣候變遷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已成為當代顯學,其原因相當簡單:全球氣候變遷是當下最迫切需要被重視的議題之一,正如娜歐蜜.克萊恩(Noami Klein)那本報導相關議題的書所揭示的,此刻地球與全人類面對的危機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

正如《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極端高溫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愈來愈明顯,對農業、建築和製造業的損害特別嚴重。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來,由於高溫造成的生產力損失估計達到數千億美元。此外,高溫導致的健康問題也會增加醫療成本,並且將進一步拖累經濟。

然而,在最需要他們的時刻,報導氣候變遷議題的記者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衛報》及其他來源的調查顯示,全球報導氣候危機的記者有近半數曾因其工作而受到威脅,11%的受訪者更曾遭受身體暴力。這些數據揭示了記者在揭露環境問題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和危險。

氣候新聞記者面臨的威脅與暴力

《衛報》報導指出,一項針對全球740名記者和編輯的調查顯示,39%的記者曾因報導氣候危機而偶爾或頻繁地受到威脅。其中,非法伐木(即台灣俗稱的「山老鼠」)和盜採礦產資源是主要威脅來源。另有30%的記者面臨法律訴訟的威脅,顯示企業和政府利用司法系統壓制言論自由的趨勢。這些威脅不僅限制記者的可能報導範圍,也使他們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也指出,許多記者在報導氣候變遷時,面臨心理健康問題。長期的壓力和恐懼,使記者在進行調查報導時,心理負擔加重。調查建議,新聞機構應該制定心理健康策略,以支持這些記者。

除自我審查外,平衡報導也是問題

調查顯示,39%的記者因害怕非法活動參與者或政府的報復,而選擇自我審查。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和編輯被迫排除可能對公眾重要的資訊。此外,有62%的記者表示,為了追求「平衡」報導,他們在報導中也呈現了對氣候變遷持懷疑態度的聲音,但這種平衡報導反而可能誤導公眾。

根據愛爾蘭傳播學者羅賓斯(David Robbins)的一篇研究論文,這種自我審查和平衡報導問題,嚴重影響了氣候變遷報導的品質和真實性。該研究強調,新聞機構應該提供必要資源和培訓,幫助記者克服這些挑戰,以確保報導的正確性和公正性。

資源匱乏與報導挑戰

除了面臨威脅和暴力,記者還面臨資源匱乏的困境。調查顯示,76%的受訪者表示,資源不足限制了他們的報導能力。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深入報導、參加實地培訓和工作坊,以及獲取相關數據和專家資訊。許多記者依賴於非營利組織的資助,但這些資助往往限定在特定主題上,使記者無法自由報導最具地方相關性的氣候環境問題。羅賓斯指出,新聞機構應該增加對氣候變遷報導的資金投入,並為記者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這樣才能確保報導品質,並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在第一線報導氣候與環境災變的記者,經常面臨巨大的心理衝擊與壓力。這些衝擊與壓力來自於報導工作的風險、長期的壓力與來自各方面的威脅。新聞機構有責任為記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幫助他們應對這些挑戰。

專注於氣候新聞的優質媒體

在眾多致力於氣候新聞報導的媒體中,BBC和《衛報》是兩家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優質媒體。根據羅賓斯的研究,這兩家媒體自1990年代末以來,一直積極利用數位媒體的優勢,發展其環境新聞報導。BBC News Online自1997年推出以來,不斷拓展其數位報導方式,並在全球氣候議題上投入大量資源。《衛報》則以其全球化的數位新聞平台和對環境議題的深入報導而聞名,自1999年推出網站以來,已成為國際氣候新聞最具代表性的媒體,強調其氣候與自然新聞必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被需要。BBC和《衛報》針對氣候新聞的長期投入,不僅提升公眾對氣候變遷問題的認識,也促進全球範圍內的政策變革和社會行動。

當然,除了這兩家優質媒體,專注於氣候新聞報導的知名媒體還有《Inside the News》、《Climate Home News》,另外《彭博新聞》、《紐約時報》、路透社和《國家地理雜誌》也是長期投入該領域的優質媒體。這些媒體以其權威性和深入的氣候報導享有聲譽,並致力於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和理解。

此外,《衛報》指出,隨著氣候危機蔓延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氣候新聞學已不再僅僅是環境記者的專業領域。無論是食物、時尚、足球還是金融,氣候變遷的影響無所不在,這使得每位記者都成為了氣候記者。例如,商業版記者現在需要關注企業的環保承諾,並揭露「綠色洗白」(greenwashing)現象;文化版記者則報導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反映氣候危機。

資訊科技與氣候新聞的發展

根據羅賓斯的研究,數位媒體為環境新聞提供多樣化的報導方式和更寬廣的傳播範疇。自1990年代末以來,數位環境新聞經歷了四個階段:初期階段利用的是數位媒體提供資訊承載能力,讓環境新聞不再受到嚴格的篇幅限制;網誌和用戶評論的廣泛應用;數位影片和網路線上互動的實驗性階段;以及更成熟的數位戰略階段。

這些發展不僅提升了環境新聞的影響力,也促進了公眾參與。然而,羅賓斯的研究也提醒我們,數位技術的應用應與批判性思維結合,避免盲目樂觀和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新聞與社會之間的深層關係。

「氣候延遲」與具誤導性的錯誤資訊

正如任職於奧地利廣播公司(ORF)的氣候新聞記者Gerhard Maier所說,當代氣候變遷議題相關的不實資訊是所謂的「氣候延遲」(climate “delay”)。這種策略主張政府和企業應該延遲應對氣候變遷的措施,或是聲稱解決氣候變遷的經濟成本過高。例如,德國歐洲議會執政黨主席Daniel Caspary在反對2035年歐洲範圍內禁止內燃機車輛的政策,強調工程師可能會開發出目前尚未知的解決方案。然而,這些說詞很可能會延緩減少碳排放的進程。

報導氣候變遷和環境問題的記者,不僅揭露那些構成地球和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也為社會提供賴以生存永續的關鍵資訊。然而,如前文所述,他們自身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同樣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最低限度來說,新聞組織應該加強對記者的保護,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並確保記者在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狀況中進行報導工作。唯有如此,記者才能繼續發揮其關鍵角色,為公眾提供真實和有價值的資訊,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推動社會在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時採取更積極有效的行動。(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