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議萱|特約記者報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和美國《國家》雜誌(the Nation) 發起聯合報導氣候議題行動。影: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沒有人是局外人!全球同步報導氣候變遷
冰島八月才為第一座因氣候變遷完全消失的冰川舉行葬禮、巴西亞馬遜雨林的野火持續蔓延;台灣荔枝樹今年不開花、芒果產量驟降,去年減碳在56國中倒數第5⋯⋯
全球高溫現象年復一年的嚴重,海平面不斷上升;而氣候暖化帶來糧食價格提高,讓全球出現更多的飢民,科學家也紛紛開始研究未來糧食的其他可能性,例如以昆蟲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氣候變遷是一個愈加迫切的、涉及人類與萬物存亡絕續的最重要的環境與政治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
9月23日聯合國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氣候行動高峰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和美國《國家》雜誌(the Nation) 發起聯合報導行動,邀請新聞界自會議前一週的9月16日起連續一星期,在重點版面與時段大篇幅報導與評論氣候相關議題,英國和美國至少170家平面與電子媒體聯合響應。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也同步發起「讓地球降溫,台灣動起來」氣候變遷議題媒體聯合報導行動,攜手台灣新聞傳播界,發揮媒體推動社會討論與監督責任,與國際接軌一同凝視環境議題。目前已有35個媒體機構與學術單位一同響應。
左起:政大新聞系主任劉慧雯、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公視新聞部經理蘇啟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圖:黃議萱攝
▍公視:報導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公共電視台新聞部經理蘇啟禎表示,學生時代學到記者天職乃「監督政策、守望環境」,如今此天職在社會的各概括面向之外,報導生態環境本身更是刻不容緩。
公視主頻上有短篇幅的每日新聞、半小時的「全球現場」系列到一小時的老字號生態環境節目「我們的島」;網路平台則以「氣候變遷進行式」從現象探討到日常生活,再討論解決方案;從雨量、海水酸化到文蛤、蚵苗的影響,再到「打造城市水庫」、「翻轉熱屋頂」等,從上到下全方位討論環境議題的挑戰。
公視老字號生態環境節目「我們的島」。影:公共電視-我們的島@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大愛:人心與「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的境由心造
大愛電視台總監葉樹姍也表示,證嚴法師對全球環境議的關懷更是從心到境一以貫之,每日開示總提及環境的「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並直指人心與環境不調的境由心造。
全球三千多位影視志工是大愛電視台的堅強陣容。大愛電視台設定了許多環保專題,並深入追蹤報導,包括留住一滴水、農情覓意、撥霾見日、電力動脈體檢、科技織愛等等,從傳統產業到尖端科技、從日常到創新,地水火風無所不包。另外,專題報導慈濟環保志工的抗病護大地專題中也可看到,草根菩提的日常努力也俯拾是故事。
大愛電視台設定了包括留住一滴水等許多環保專題並深入追蹤報導。影:DaAi News Storage@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國際合作與國際報導
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平路也表示,央廣已與國際廣播協會聯手舉辦「地球倒數・媒體發聲亞太永續發展國際論壇」,並也設有氣候變遷永續國際報導獎。
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也表示,在瑞典高中生發起的Fridays for Future環保運動中,華視新聞部在兩個新聞時段佈下五則到八則氣候變遷的新聞。本來預期收視率腰斬,但只稍微降到八成,華視仍在該檔有前三名的收視率,他對台灣觀眾越來越有信心。
▍引導分類、學習勇敢團結,展現新聞議題設定能力
至於議題推廣的方式,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設有氣候變遷專欄,針對不同的媒體評價、討論其氣候變遷報導的方針。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劉慧雯認為可用「引導分類」的方式,各個媒體各取所長、設定定位、裁量佈局,從現象面探討、政策面、制度面檢討到媒體素養建立、社會溝通、民眾行動方案提供等,從上到下疏流,建立社會各個位置的能動性,使社會全面響應。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認為,雖然現下選戰白熱化,各家媒體環繞記錄著這醒目的火光,但眼光拉長遠來看,我們無須把自己限縮在短暫的時空環境裡,新聞學傳統的議題設定能力需要在此展現。
發起人之一、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認為本次串聯並非一次性的努力,而是長期的過程。從學術到實務,大家學習勇敢、學習團結發聲,為了全人類並肩前行。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讓地球降溫,台灣動起來】氣候變遷議題媒體聯合報導行動
- 超過半數報導都是即時新聞?氣候變遷報導極需長期關注和深度報導
- 氣候變遷的風險溝通
- 「藏種於農」 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自主危機
- 氣候變遷「調適」的應為與難為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