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川|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本照片由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氣候變遷近年來己成為全球所關注的議題,不論政府部門、NGO組織、企業和媒體都得就氣候議題,負起和民眾進行對話的責任,但民眾如何知曉這些議題,進而採取行動,這中間的「溝通」過程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媒體溝通語彙的轉變

 

  文化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郭文平為了解媒體在風險溝通的角色上論述的改變,比較了台灣2011年和2015年有關旱災的報導。

 

 


文化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郭文平/本照片由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根據郭文平的研究,台灣四大報所用的語彙,當旱災期間一拉長,有從「供給面」轉向「需求面」的跡象。像「水庫」出現在11年頻率很高,但15年反而以「洗手」、「清潔 」、「水龍頭」、「水塔」等需求面語彙為主,顯示跟15年災情較嚴重有關係;而「檢討」和「節水」等語彙在15年也高於11年,顯示媒體開始加入議題的探討,帶領社會反思如何面對這次的旱災。另外,比較兩次旱災,也顯示「人為對於自然干預」上論述的轉變。像11年「人造雨」頻繁出現,到15年則由「人工增雨」取代,顯示媒體和社會已了解到,「雨」是無法藉由人為方式生成,人類對大自然的干預是有限度的。郭文平表示,如果媒體某種程度真的能代表社會,從這兩次旱災的報導上,可看見媒體關注焦點的轉變。

 

 

企業風險溝通的研究取向

 

  網路已成為民眾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企業也應該負起社會責任,就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在網站上和社會大眾溝通。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廣系教授楊意菁認為,許多企業提供的社會責任報告書,和企業如何利用臉書等新媒體和民眾溝通氣候變遷等議題,或企業對環境議題的倡儀與公眾形象認知上的差異,這些都是未來學術研究可關注的方向。

 


NGO的實踐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施琮仁在NGO組織臉書的訊息研究中發現,NGO多以提供環境教育宣傳為主,較少要求民眾去改變行為或參與行動。施琮仁認為,NGO組織多半強調政府做為,也較媒體提供更多的訊息,但不懂得如何和民眾互動,無法鼓勵民眾參與行動,是可惜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