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新聞影響群眾態度與政策議程 新聞媒體發揮關鍵作用

2023 年 02 月 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於2022年11月舉行的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提出警告:「在通往氣候變遷地獄的快速道路上,我們正緊踩油門加速行駛。」於此關鍵時刻,遍布全球的新聞機構在氣候變遷的問責功能日趨重要。除了學者報告以外,各地發生的即時氣候災害新聞警醒世人當前危機的迫切性,從巴基斯坦的洪災、肯亞、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農作物歉收的蝗災,到歐洲國家熱浪的極端高溫等。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2022年8月26日到9月21日調查了巴西、法國、德國、印度、日本、巴基斯坦、英國和美國此8個國家中關於氣候新聞的模式與態度。從中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認同,幾乎所有氣候科學學者認為當前氣候變遷由人類導致,並擔憂其所帶來的影響。

報告也探討了人們就氣候變遷新聞的態度,何者是可信任消息來源、觀看氣候新聞有什麼感受,與認為新聞媒體的表現狀況。

北方世界更友善 年輕人意外較不關心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報告,根據不同地區,受訪者態度有所變化,存在「南北分歧」。位於「北方世界」(Global North)的已開發國家,包含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其對氣候新聞更為友善;在巴西、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即使人口眾多,面臨更大的氣候變遷風險,人們於相關問題了解所知甚少。

南北分歧(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不只代表地域上的差異,泛指已開發的北方世界國家,與開發中南方世界國家在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面的分歧。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多數國家的受訪者,過去一周接觸氣候變遷新聞或資訊的年輕人,比年長的對照組比例還要小。報告提到,儘管結果令人略感訝異,其它研究指出一致傾向。

巴基斯坦和法國有過半的18歲到24歲年輕人,在過去一周內閱讀氣候變遷新聞。與此相較,英國同年齡的受訪者只有17%閱讀過氣候新聞,55歲的年長者高達62%閱讀過。報告提到,研究指出年輕人觀看新聞的程度本就遠低於年長者。但若是高度關注氣候議題的年輕族群則非常活躍,主動傳播氣候變遷新聞與資訊,或推動公眾辯論等積極以行動參與。

55歲以上的年長者更經常使用電視新聞收看新聞,8個國家中48%的長者表示,過去一周透過電視獲取相關資訊,報紙與廣播在高齡族群中同受青睞。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則仰賴社群媒體與手機Apps取得資訊。

消極看氣候新聞 「無能為力又老調重彈」

以接收氣候新聞與資訊的媒介而視,新聞媒體作為關鍵要角。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透過電視取得,另外三分之一則使用網路獲得資訊,包括新聞網站、社群媒體和手機通訊apps。一半的受訪者過去7天內有接觸氣候新聞或資訊,七分之一的受訪者則是14天內有接觸過,顯現氣候變遷的資訊已深入民眾的生活之中。

氣候變遷新聞與其他新聞同樣發生「選擇性新聞迴避」(Selective news avoidance)現象。除了避免過於偏激的政治立場之外,在觀看氣候變遷新聞和資訊後,常出現幾種反饋,包含精疲力竭(疲憊不堪、資訊過載)、低價值感(對此無能為力、老調重彈),或焦慮感(負面情緒影響)。

年輕族群更容易產生選擇性新聞迴避的傾向。以國家方面而視,迴避氣候新聞傾向最低為日本(10%),最高為印度(41%)。報告提到,感到沮喪可以被理解,「人們可能會因氣候新聞令人困惑、矛盾或無關緊要而刻意少看氣候變遷新聞,也可能因為氣候新聞帶來賦權感受而多看一些」。

受訪者另外提到,從其它來源獲取氣候變遷資訊,包含紀錄片、學術期刊、與親友通話或對話與部落格等。在性別方面,只有巴基斯坦的性別差異較大,62%的女性關注氣候新聞,男性只有50%。

每週看新聞群體 更樂意「節能環保愛地球」

比起上述提到選擇性新聞迴避的受訪者,頻繁閱讀相關新聞的群體認為,這些資訊幫助他們知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並了解氣候科學的基礎知識,認為他們的政府在應對氣候變遷上面還有改進空間。每週閱讀氣候變遷新聞的人表示,更願意採取一些積極行動,例如回收再利用、減少浪費、節能減碳、選擇環境友善產品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少吃肉、更換成電動車則較不受到歡迎。

來自政治人物、政黨、政府的訊息不易被取信,學者或倡議人士則出現頻率最頻繁。總體而言,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新聞媒體是獲取氣候變遷新聞和資訊的可信來源,對於科學家抱持高度且廣泛的信任態度,對能源公司、政治人物的信任程度較低,而對於環保倡議人士的態度因國家與政治傾向而異。

國家政策較少被關心 卻是關鍵之鑰

氣候變遷伴隨而來的社會與經濟成本,與對人體的直接傷害被提起。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11月警告,2030年到2050年期間,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年有25萬人死亡,成因為營養不良、瘧疾、腹瀉或熱傷害。

閱讀頻率卻不太影響對於氣候政策的了解,不經常閱讀與每週觀看氣候新聞的群體,皆只有約40%的受訪者知道「應對氣候變遷的全球措施」及「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政策」。

即使受訪者較不關心氣候變遷政策,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影響範圍牽涉之廣,單靠改變個人習慣遠遠不構,除非各國政府採取必要措施,否則氣候變遷危機難以避免。

氣候變遷新聞報導不只侷限在洪水、熱浪等災害事件,國家政策、企業策略、最新技術同樣受到關注,深入研究政策的作為與不作為(policy action and inaction),了解推出措施是否確實有效,影響了議程推動與公眾態度。

受訪者或高估自己 不會上網族群被略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發表的報告之中,從8月到9月蒐集了巴西、法國、德國、印度、日本、巴基斯坦、英國和美國的線上問卷,受訪者年齡範圍為18歲到75歲。

報告提到,線上問卷的缺點為有無法取得網路群體代表性不足,包含年齡層較高或生活並不寬裕的族群。傳統由非網路接收資訊的群體樣本不夠充足,報告建議視為線上族群的調查結果。

在網路普及率高的巴西、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上網人口比例較高;但在普及率低的印度與巴西斯坦,上網人口比例較低。報告注意到,以巴基斯坦的受訪者為例,問卷提供母語烏爾都語,受訪者仍選擇了以英語接受調查,其年齡層較低。

涵蓋所有調查國家的多數受訪者,擔心所接受到的氣候新聞和資訊,可能帶有虛假或誤導性資訊。報告提到,以媒介來看,受訪者對於電視、社群媒體或手機apps來源的網路訊息存有疑慮,比起電視,網路渠道又更容易與假消息產生關聯。

即使研究者盡量降低問卷設計的風險,依然提到報告可能存在的偏差。社會對於氣候變遷態度有所期望,而線上問卷的受訪者可能會高估或誇大了有關環保的態度,可能未完全揭示真實態度。受訪者接觸到的氣候假消息也難在問卷客觀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