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 26 會前會!BBC「氣候創意節」與會筆記(3):說故事真的能救地球嗎?

林新芮|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BBC 於 COP 26 召開前舉辦「氣候創意節」。圖:BBC(Fair Use)
說故事真的能救地球嗎?
BBC氣候創意節邀請來自不同類型和平台的開拓性創作者,在當天的兩場講座:「BBC戲劇 The Trick 編劇座談」以及「説故事真的能救地球嗎?」,談討在講述氣候變遷等重要議題時,如何與觀眾建立關聯性,並且促成實際行動。
戲劇
BBC 內容總監摩爾(Charlotte Moore)與即將上映的 BBC One戲劇《The Trick》(暫譯:戲法)的編劇希爾斯(Owen Sheers)進行了對話。
這部戲劇改編自「氣候門事件」,講述 2009 年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 COP15 開會前夕,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East Anglia University)氣候變遷研究中心(CRU)的電腦遭駭客入侵竊取並公佈上千封電子郵件後,研究小組主任瓊斯(Philip Jones)遭質疑竄改數據、誇大全球暖化的嚴重性,掀起的軒然大波。此事件被暖化懷疑論者斷章取義戲稱為「氣候門」醜聞,差點讓科學家努力好幾十年的「暖化真相」被抹黑陪葬,後來英國下議院與獨立科學調查中心的報告出爐,才給了科學家一個清白。
編劇希爾斯表示,儘管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本來就有可能討論得不如預期,但我們都知道當時氣候變遷研究資訊遭竊,是為了阻止科學家的萬年心血,「我們想呈現 Philip 和太太 Ruth 在當時受到的打擊,從歷史上來看,這個世界差點決定要『減緩』對於全球暖化的實質行動。」這太驚悚了。
「沒有什麼比科學家必須站到鎂光燈下證明科學很重要」更扯的事了,瓊斯上個月接受BBC訪問時說:「我們當時對抗的是鋪天蓋地的輿論和質疑,人們似乎只想相信那幾封電子郵件的內容,而非了解科學代表的意義。」這跟現在的 COVID-19 疫情和疫苗受到的懷疑論攻擊非常相似,「人們應該為科學挺身而出,了解科學家是需要被保護的。」
希爾斯希望觀眾能感受到氣候變遷的急迫性,並且在看完之後獲得一些體悟,也帶走一些知識,他也想藉由電影來讓觀眾明白,「我們還有時間,但我們必須即刻行動。」他也引述加拿大傑出小說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對於氣候議題的看法:「氣候變遷,應該被稱作『所有事變遷』(This isn’t climate change – it’s everything change)。」如果人類持續當前的行為,不只氣候會改變,所、有、的、事、情、都、會、因、而、改、變,就是這麼的危急,而女人會首當其衝成為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
改編自愛特伍的金球獎影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就是在講述一則女性在氣候污染、全球受低生育率所苦的社會下被迫成為移動子宮的故事。或許你不一定記得這個故事跟氣候污染的關係,但對於任何電影或電視節目的敘事者來說,氣候變遷就像一面牆,它很冰冷、它很硬,人們不一定會想談論這面牆,但他們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面牆的影響。編劇福滕貝瑞(Dorothy Fortenberry)説:「在電視劇裡,我們不一定要聊那面牆,但如果你把房子建成沒有牆的家,那就奇怪了!」
提及很多人排斥在戲劇中提到氣候變遷,認為觀眾會很低潮、不會想看,因為因為它總是以一種災難的結果呈現,但編劇福滕貝瑞認為,「那些沒有談氣候變遷的電視節目,才是科幻片。」世界還沒走到盡頭,我們還在事件發生的中段,這是最戲劇化與最多變的階段,也是最有趣的部分。對她來說,「戲劇是一種呈現未來可能性的方式,也提供觀眾一些理解當前社會的線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戲劇是一種記錄、反思、也是一面鏡子。
福滕貝瑞補充,很多相信氣候變遷的人能夠理解未來世界不一定完美,就像《使女的故事》劇中的莉迪亞嬤嬤(Aunt Lydia),她很有強烈的使命和責任感,但同時也有虐待與施暴的行為,因為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同我們花了二十幾年在爭論到底有沒有氣候變遷。唯有正視氣候變遷的存在,人們才能從當下開始改變。」
媒體行動
擔任 BBC 媒體行動部(Media Action)專案經理的尼哲魯(Diana Njeru)則在這場講座中,分享她在東非協助農漁牧業改善生活、從提高環境意識到共同行動的經驗。
東非沒有製造很多碳排,但卻是被極端氣候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在肯亞北部,牧民趕著駱駝穿越沙漠尋找水源與食物已經是日常的一部分。因此,BBC 媒體行動部與在地的廣播電台合作,製作讓當地人能理解的氣候變遷節目,並提供相關資訊讓他們能適應極端氣候帶來的變化,比方說,潮汐的改變如何影響他們捕魚的安全、乾旱發生時該如何尋找水源與集水等等。她們也透過與當地媒體合作、並培育當地記者,讓節目更加多元、並以當地語言製播。光是去年,就觸及超過 130 萬人。她說:「不同的觀眾,需要透過不同的平台觸及,有些是廣播電台、有些是電影、有些則是適合用社群媒體來傳播資訊,例如緬甸、印度和印尼等亞洲國家。」
懷孕的東非婦女需要跨越戰場才能挖井尋找水源,極端氣候的影響就是她們的日常。。圖:擷取自BBC 氣候創意節講者尼哲魯的簡報
紀實節目
BBC 紀實節目部總監麥當諾(Tom McDonald),負責監督 BBC 自然歷史、科學、歷史和宗教的內容委製,包含《地球脈動 2(Planet Earth II)》、《藍色星球 2(Blue Planet II)》等作品,其中前者開播當晚創下 15 年來最高收視,900 萬人收看,後者則是 2017 年度冠軍,創造 1,400 萬的收視。麥當諾表示,這些系列是 BBC 的一大里程碑,不僅提供觀眾精確的科學資訊,也富有充沛的情感,完美地平衡了個體與大脈絡下的敘事,因此有很強大的影響力。
2018 年《藍色星球 2》播出後造成全球廣大迴響,英國國會大廈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英國政府更於今年 8 月公布禁止英格蘭境內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與杯盤的計畫,宣稱「要跟塑膠開戰」。
另外,根據一份英國維特羅斯超市(Waitrose)公布的 2018-19 消費者飲食調查研究顯示,88% 受訪者表示,看完《藍色星球 2》改變了生活型態,包括更常使用隨行杯購買外帶咖啡、出門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杯子、或是購買裸裝(沒有塑膠包裝)的蔬果等等,維特羅斯超市的消費者對於「塑膠」相關的問題整整成長了 800%。
同年暑假 BBC 也趁勢推出公民行動計畫:「減塑監督」(Plastics Watch),透過一連串的節目與活動提高英國大眾對塑膠垃圾的意識、共同減少塑膠污染,並增加對於環境類節目的委製預算。
例如,BBC調查報導紀錄片《快時尚的骯髒秘密》(Stacey Dooley Investigates:Fashion’s Dirty Secrets)透過片中的街頭實驗得知,需要 1 萬 5 千公升的水種植出的棉花,才能做成一條牛仔褲,因此遠赴棉花生產大國——哈薩克拍攝,了解曾在 1960 年代覆蓋 6 萬 8 千公里(台灣面積兩倍大)的鹹海,如今因為「生產棉花」而從生態豐富的世界第 4 大湖變成一片荒漠。讓故事與環境結合、讓每個人都能因此對於從購買到生產之間造成的環境影響有更多認識。
說故事真的能救地球嗎?是的,各位內容創作者與媒體先進,請別放棄!!!
(待續)
BBC 紀實節目部總監麥當諾負責監督的 《地球脈動 2(Planet Earth II)》、《藍色星球 2(Blue Planet II)》,造成全球廣大迴響。圖:BBC(Fair Use)
參考資料:
- BBC Climate Creatives Festival 氣候創意節官網(內有講座錄影,以及關於 COP 26 的即時論壇可線上參與。)
- BBC’s guidelines & policy –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The BBC’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ility
- The broadcast industry must take the lead on sustainability now
- BBC Plastics Watch
- BBC Media Action
- albert
- BAFATA albert certificate
- How Big Is Your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 Broadcast Tech Innovation Award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COP 26 會前會!BBC「氣候創意節」與會筆記(1):BBC 的環境永續使命
- COP 26 會前會!BBC「氣候創意節」與會筆記(2):如何講述環境議題,才能讓觀眾更有感?
- COP 26 會前會!BBC「氣候創意節」與會筆記(3):說故事真的能救地球嗎?
- 環境是所有人的事!學媒國際同步報導氣候變遷
- 超過半數報導都是即時新聞?氣候變遷報導極需長期關注和深度報導
- 氣候變遷的風險溝通
- 汪文豪X廖凱弘|動「藏種於農」 積極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自主危機
- 汪文豪X廖凱弘|因應極端氣候下的糧食增產 農田水利扮演關鍵角色
- 劉力仁|氣候變遷「調適」的應為與難為
- 譚偉恩|氣候變遷加劇水、氣媒介傳染疾病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