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琦烏克蘭經驗分享會|要避戰 也要全面備戰 做最好的準備 也要做最壞的打算

2022 年 12 月 1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在開始之前,想請大家先確定離你最近的逃生門」,還特別強調「絕非玩笑」,2022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張乾琦先生,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以《逆行者》之姿,與聽眾分享在烏克蘭戰地的拍攝故事。

穿上重達數 10 公斤的裝備,這些都是張乾琦身處烏克蘭的必備用品。(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穿上重達數10公斤的裝備,這些都是張乾琦身處烏克蘭的必備用品。(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從起心動念、隻身前往,到深入戰區的平民生活,張乾琦透過一張張的照片,娓娓道出烏克蘭百姓的動人回憶。本次分享會同時也邀請《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一書作者劉致昕及《報導者》攝影記者楊子磊,共同分享在烏克蘭的採訪經驗。

「我有義務,記錄下這場不公不義的入侵」

「台北市總共有幾個防空設施?一共有27,648個。」張乾琦再度丟出問題,考驗觀眾對防災意識的程度是否足夠。尤其看到會場內的逃生出口,指引、方向都有些錯誤,從他眼中,便能參透他擔憂的情緒。

之所以從逃生出口問到防空洞,跟他今年「特別」的拍攝經驗非常有關係。

每當空襲警報來臨時,居民們只能躲在防空洞裡。(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每當空襲警報來臨時,居民們只能躲在防空洞裡。(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自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張乾琦已經第四度前往當地取材拍攝。從一開始的烏南地區、一路挺進到戰火最前線烏東,每一次都能帶回許多照片,而在這些素材之中,更道盡了戰亂時代下,平民百姓生活的痛苦與大不易。

在台灣出生成長的張乾琦,長大後到了國外唸書,繼續深入學習新聞及紀實攝影。在過程中,他深知台灣與鄰國間的緊張關係,「自由民主」的價值觀也在他心中深耕。他坦言挺進烏克蘭「當然會害怕,但我覺得,我有義務記錄下這場不公不義的入侵」。

從頒獎典禮到分享會,張乾琦一再強調:他並非大家口中的「戰地記者」。不過,他的作品游移在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世界中,在全世界最大、最矚目的新聞現場,捕捉下最小、卻最富有情感的平民故事。

起身行動、背起相機、穿上「防彈衣」

張乾琦認為,對烏克蘭人來說,「在2014年烏東分離、克里米亞分離之後,戰爭就已經開始了」,只是當時馬照跑、舞照跳,全國民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不過8年以後,衝突與恐懼已在烏克蘭全境擴散。

今年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開始攻擊烏克蘭,也是當地許多婦女、兒童逃離烏克蘭的日子。不過對張乾琦來說,這也是他決定「起身行動」的日子,就如同其他人所說的:「張乾琦的作品,都是往人家逃離的方向逆向前進」。

張乾琦打開地圖,詳細解釋俄烏戰爭至今為止的戰況。(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張乾琦打開地圖,詳細解釋俄烏戰爭至今為止的戰況。(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以前從維也納到基輔,飛行大概只要2小時,現在大概要2天」,說到戰爭前後的差別,張乾琦也拿出了烏克蘭全境地圖,開始向聽眾解說戰爭目前的狀況。能夠如此熟悉戰況,不只是因為他旅居奧地利,更是因為他親臨現場紀錄。

穿上防彈背心、戴起鋼盔、背著急救包,這是張乾琦在烏克蘭的必備用品,裝備不只很沉重,甚至睡覺時都不能卸下,手機、現金、充電器、電池更要隨身攜帶,他說:「萬一有砲彈來襲就得躲到其他地方」。

不過,這些配備不只是保護他的性命,更讓他在採訪時更安全,也讓他的攝影精神得以在烏克蘭燃燒。

從相片一窺烏克蘭平民百態

無家可歸的難民、急忙搭上火車逃離的百姓、躲在防空洞的無助神情、在戰火中出世的新生兒,一張又一張的照片,呈現烏克蘭人民在戰爭之下的人生百態。

群眾擠上離開烏克蘭的火車,這是俄烏戰爭下最無助的平民身影。(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群眾擠上離開烏克蘭的火車,這是俄烏戰爭下最無助的平民身影。(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戰火已持續近一年,俄羅斯一天仍向烏克蘭發射五萬枚砲彈,「但與此同時,人民之間的防禦共識也跟著建立起來了」。不論是自我防衛、用啤酒廠的瓶子製成的汽油彈,還有許多醫生住進醫院宿舍待命。這些都是走在烏克蘭的土地上的張乾琦,靠著象徵雙眼的「相機」所記錄下來的景象。

一張「向日葵花海」的相片,吸引了聽眾的目光,因為這是全場分享會當中「最讓人感到希望」的景象,就連張乾琦回憶起也說:「真的沒看過那麼多向日葵,超過上億朵」。不過這片土地,現在已經遍地都是俄軍發射的子母彈——俗稱大殺器,《日內瓦公約》中禁止使用的武器之一。

在烏克蘭街上的向日葵塗鴉,以及走在路上的母子,象徵著希望綻放。(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在烏克蘭街上的向日葵塗鴉,以及走在路上的母子,象徵著希望綻放。(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雙方交戰過程中,會聽到許多的錯假、片面資訊,甚至把砲火觸角延伸到網路,上演一起浩浩蕩蕩的宣傳戰。這時候,要維持記者獨立性就相當重要,不過,對於攝影工作者來說,這並非「唯一」該做的功課。

「我每一張照片,追求的是準確,把『攝影』的語言用到最精確」,張乾琦透過鏡頭,記錄下了砲彈發射的一瞬間;同時也用鏡頭,記錄下了人民擠在地下室的景況。忠實呈現現場的情境、把持住記者的「那一條線」,這是新聞紀實攝影最重要的功課。

主流媒體沒照到的小角落:亞吉德涅

在現場與張乾琦共同分享的,還有記者劉致昕與他的夥伴、攝影記者楊子磊,劉致昕當時仍任職於《報導者》,他與楊子磊也在戰爭爆發後前往烏克蘭。劉致昕坦言,在討論戰爭或大規模侵略時,「對我來說是困難的,媒體在一場戰爭中,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兩人以作者與攝影師的身份,共同編製《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一書。劉致昕認為,要避免以某個特定角度或角色呈現戰事,也盡量避免談到我們自己,他強調,「這是我作為記者的基本認知」。

劉致昕(左起)、張乾琦及楊子磊在台上與聽眾對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擔任主持人。(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劉致昕(左起)、張乾琦及楊子磊在台上與聽眾對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擔任主持人。(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報導者》在選材上與主流媒體較為不同,它們將焦點放在距離首都基輔140公里的小村莊:亞吉德涅(Yahidne)。

亞吉德涅曾在今年三月初被俄軍佔領28天,一所學校的地下室成為了關押365位居民的「集中營」。這座村莊在短短幾個月內,歷經了坦克碾壓、炸彈轟炸、遍佈屍體,倖存的居民們走了過來,接受《報導者》訪問,訴說當時的情景與心境。

「這個不到800人的小村莊,或許不會在主流媒體出現」,但劉致昕、楊子磊強調,一場戰爭除了第一線的軍人以外,還有平民和其他各種角色,透過這樣的切角,除了能讓讀者看見平民與俄烏戰爭的牽連與羈絆。

劉致昕認為,即使戰爭仍在進行中,但不應該把烏克蘭套上「戰場」的標籤,「因為這些居民跟我們一樣,都是一個人,我們希望透過鏡頭跟筆觸,重新建構他們身而為人的基礎」。他提到,其實烏克蘭的人民在俄羅斯的威脅下,已經有所準備,也懷著極高的向心力、凝聚力。

他們認為,烏克蘭的平民相當有韌性,因為「其他人仍在戰爭中努力生存著、每個角色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努力生活,因為他們知道,『努力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抵抗』」。

建立防災意識、避戰也備戰

走過香港反送中、俄烏戰爭等大型場面後,張乾琦建立起了相當周全的防災、安全知識。例如,如果遇到炮擊,附近也沒有可以躲避的防空洞,「至少、至少,要躲到第二道牆後面,第一道牆可以承受撞擊」。

張乾琦在現場播放了防空警報的聲音,並補充「而且只要有(防空警報的)APP,所有在這個區域內的手機都會收到」。他請聽眾試想,如果今天防空警報響起,應該要帶走些什麼物品?他列了水、食物、藥品到簡單衣物等物品——這些都可能是必須攜帶的東西。

在戰亂現場,該如何自救也非常重要。張乾琦在現場觀察到,許多烏克蘭人也投入急救課程,或許可以在關鍵時刻,拯救自己身邊的朋友、親人。

張乾琦的人氣高,分享會席位坐無缺席。(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張乾琦的人氣高,分享會席位坐無缺席。(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張乾琦同時也擔憂,台灣合格的「防災士」數量,可能不足以應付危機(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 11 月為止,共有 14083 人),他認為,「很多時候與其要靠政府,不如先自救,畢竟政府的資源有限」。

「台灣應該要謝謝烏克蘭」,張乾琦認為,俄烏戰爭還會繼續持續下去,台灣除了應該要在人道上聲援烏克蘭外,更應該要感謝烏克蘭「為台灣爭取到更多的時間」。而這些多出來的時間,應該要在國防訓練上繼續扎根。

「要避戰,同時也要全面備戰;做最好的準備,但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張乾琦說。

 

延伸閱讀:

前線的前線》四進四出烏克蘭戰地 卓新獎攝影師張乾琦:台灣要避戰就得全面備戰 (信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