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往人家逃離的方向逆向前行 紀實攝影師張乾琦獲獎

2022 年 11 月 24 日 | 卓新獎, 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獎, 特殊志業獎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以鼓勵新聞人產製優質作品的「卓越新聞獎」,除了為作品頒布獎項外,也有以人或單位為本位設立的兩大獎項:社會公器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並以兩年為期輪流舉辦。繼去年社會公器獎得主《報導者》後,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由紀實攝影師張乾琦獲得。

2022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張乾琦

2022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張乾琦。

張乾琦作品——往「逃離的方向」逆向前進

扣上西裝扣子,張乾琦在簇擁的掌聲下中從容地走上台。

張乾琦投身新聞攝影工作超過 30 年,曾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奪下生活類首獎,更是世界頂尖紀實攝影專業組織「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終身會員——同時也是亞洲唯二。張乾琦走訪世界各地,尤其在俄烏戰爭後更是四度親赴烏克蘭,記錄下戰火瞬間。他在致詞時期許自己,希望能一個、一個計畫持續地拍下去。

「我的作品,都是往人家逃離的方向逆向前進」張乾琦說,他的作品常游走於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世界中,也用「攝影」作為跟外界溝通的語言。馬格蘭通訊社全球策略與營運總監Marine Mérindol 也大讚,「他透過影像表達人類情感的能力,令我動容、震撼」。

張乾琦(左)自頒獎人、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林茂生手中接下獎座。
張乾琦(左)自頒獎人、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林茂生手中接下獎座。

「我還會再回去烏克蘭」

雖然張乾琦並非戰地記者,但他在台灣出生、長大,在奧地利做紀實攝影,他說:「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紀錄,報導一場不公不義的入侵。」戰爭爆發後,張乾琦四度前往烏克蘭,甚至還跟同為攝影師的好友謝三泰透露「決定去烏東,因為我想要去前線的前線」。

謝三泰在張乾琦介紹影片中談對張的看法。(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謝三泰在張乾琦介紹影片中談對張的看法。(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從烏南到烏東、從驚心動魄的戰場到無辜枉死的平民,張乾琦在拍攝過程中,感受到了烏國 4300 萬人民,上下一心的團結底氣。「這是一個需要持續做的拍攝計畫」張乾琦強調,他還會回去烏克蘭,用鏡頭繼續捕捉下戰爭的每一個瞬間。

共同生活、贏得信任的作品

「就如同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看到了各種的面向」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平路強調,張乾琦的作品兼具客觀跟情感,也讓讀者感受到許多層面的真實,「而且往往是原先我們不願意看、不敢看,彷彿也跟我們沒有關係,但其實是很有關係的真實」。

他贏得拍攝對象信任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國家地理雜誌前資深圖文編輯 Elizabeth Krist,談到他眼中的張乾琦,不論是在緬甸、脫北者的故事中,他總能與受訪者建立起一種特殊的信任,不單是呈現生活的樣貌,而是從作品中體察出角色的心境。

國家地理雜誌前資深圖文編輯 Elizabeth Krist。(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國家地理雜誌前資深圖文編輯 Elizabeth Krist。(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我看到了自己非常喜歡的採訪方式——田野調查」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召集人管中祥表示,張乾琦先生願意把自己放在第一線,與報導對象一起共同生活,靠著長時間蹲點、付出心力,不僅世界揭露了環境、經濟底下的種種問題,更與受訪者拉近距離與藩籬,成為了一種「陪伴的力量」。

體現全球視野中的黑暗角落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召集人管中祥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召集人管中祥。

管中祥認為,成為一個好的新聞人,在於是否能夠獨立、堅持、突圍。而這個獎項的設立,不單只是為了要向這些新聞人致敬,更是「要鼓勵線上的新聞人,成為後輩前進的參照」。尤其在媒體環境日趨惡劣的情況下,還有許多同業逆風前進,甚至把新聞當作「終身志業」,讓他相當感動。

「新聞不是求快、求即時」,管中祥強調,新聞攝影雖然不是新聞媒體的主流,但從影像中呈現出的新聞視角,甚至遠超過文字欲表現的張力。張乾琦先生的攝影作品,除了表現出對象與場域,以及整體環境之間的關係外,更在「失落的一角」當中,擘畫出全球性的視野,長出了非常巨大的力量。

張乾琦說,孩子與家人讓他更了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致詞最後以孩子們的母語德文,讓孩子與他同享殊榮。(特約記者宋思彤截圖)
張乾琦說,孩子與家人讓他更了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致詞最後以孩子們的母語德文,讓孩子與他同享殊榮。(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