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憲|🇵🇭菲律賓記者如何報導 Covid-19?

2021 年 06 月 2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李宗憲|國際記者、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碩士

菲律賓去年中面對嚴重的社區感染,且實施嚴厲的封城措施,台灣現在所面對的娛樂禁令、停課、居家上班等,菲律賓人從去年就開始經歷,而且因疫情嚴峻、醫療資源緊張加上貧窮問題層層交疊,他們面臨的挑戰更為艱難。

不論電視、平面、廣播或網路媒體,去年中,菲律賓的記者就開始實施居家上班,很多單位的記者會都是線上舉行,記者以文字發問。而部分電視台的主播,也把家裡改裝成攝影棚播報新聞,許多採訪也都改以視訊方式進行(但這在疫情前,菲律賓電視台就常會以視訊方式採訪)。

在疫情間,仍有少部分電視台記者會到前線採訪,但都以不到辦公室為原則,直接由採訪車到記者家中,接記者至採訪地點。

如何篩選訪問對象?

最近,各類別的醫學專家、學者都成為台灣媒體相繼邀約採訪對象,但有些醫師並非免疫或公衛專業,或甚至人不在台灣。

菲律賓記者找尋醫學專家採訪時,大部分會找當地的醫師組織(Medical society),從中挑選適合的人選受訪。若是在首都馬尼拉區,若要採訪非政府單位的醫學專家,主要都會以菲律賓學府,由頂尖公衛及醫療學者等組成的菲律賓大學的疫情研究小組(OCTA Research)為主。比起其他醫師,會更有公信力。

在菲律賓杜馬蓋地市(Dumaguete)一間社區型電台擔任記者的 Raffy Cabristante 說,菲律賓媒體通常不會採訪外國的醫學專家,因為他們認為,國際醫學專家不一定了解當地情況。

就筆者的觀察,除非是有國際醫學專家到馬尼拉,像是這幾天,有三人組成的以色列專家小組抵達馬尼拉,與當地分享疫苗接種的一些技術,像是如何提高公眾對疫苗的信心等。一般的情況下,菲律賓媒體仍會以採訪本地專家為主。

根據我的經驗分析,通常國際媒體比較傾向找他國學者來評論一個國家情況,但大部分的情況還是希望能找了解該國家或地區的學者,因為分析一個公衛政策,常常需要通盤考量其文化、政治等背景知識等。

菲律賓最大電視台之一「ABS-CBN電視台」24 小時播放的「ANC新聞頻道」21日播出報導中,可見主播透過 Zoom 線上專訪由頂尖公衛及醫療學者等組成的菲律賓大學的疫情研究小組(OCTA Research)。OCTA 提出警告,若印度 Delta 變種病毒透過社區傳染,菲律賓將掀起新一波嚴重疫情。影:ANC 24/7@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醫師進駐新聞台

除了採訪學者、專家,菲律賓有電視台邀請醫師主持的醫學節目,在疫情期間更成為該台指標性的內容,報導更為專業。像是《CNN Philippines》旗下就有一名醫師 Freddie Gomez負責醫學節目,除了固定時段播出,在疫情期間,也曾為新聞時段的受訪者。

節目中,Freddie 醫師會針對當天要討論的議題,採訪其他專科的醫師,像是在新冠肺炎期間,他就曾邀請肺炎專科和感染科等專家一同討論有關治療 Covid-19 的主題。至於在沒有疫情的時候,他們則會討論一些醫學資訊,像是如何面對生活壓力、肥胖或飢餓問題等等。

至於其他沒有醫師進駐的新聞台,則常會以採訪政府部門的醫療小組為主,另外會以政府外的組織獲得不同見解,盡量有多元的訊息來源。台灣雖然也有知名的醫師受邀主持節目,但通常只出以綜藝節目的方式呈現,與《CNN Philippines》進駐專業新聞節目略有不同,觀眾在選擇頻道時,本來就會有不同期待,對於在新聞台看到的專業分析的信任度會更高。

《CNN Philippines》旗下醫學節目「The Doctor Is In!」,由 Freddie Gomez 醫師主持。這集節目很有趣,探討在 Covid-19 的影響下,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影響。影:CNN Philippines@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面對 Covid-19 這場世紀疫情,所有人都在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而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報導「未知」雖是日常,但仍有很多需要調整及學習的地方。菲律賓早在去年中,就舉辦多場網路研討會或會議,提供線上記者互相交流學習,討論如何更精確地報導新冠肺炎疫情。

比起其他國家,因社區感染而得密集報導 Covid-19 疫情,我們整整晚了將近一年,也因此有參考、學習他國媒體經驗的機會,台灣媒體眾多,若能掌握我們的優勢,媒體必然能在台灣疫情中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