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盛行的「假訊息流行病」:瘟疫蔓延一年後,這 8 國人民如何獲得 Covid-19 的新聞和訊息?🇬🇧🇺🇸🇩🇪🇪🇸🇰🇷🇯🇵🇦🇷🇧🇷

劉郁葶|特約記者編譯
Covid-19 在全球大流行,假訊息也在全球傳播,各種虛假、誤導性的新聞與訊息正四處流竄,2020 年初,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警告,「我們不僅在和新冠肺炎戰鬥,也在與假訊息奮戰」。
有鑑於此,牛津大學的路透新聞學院(The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委託 YouGov 調查,在 2021 年 4 月 16 日至 27 日對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韓國????????、日本????????、阿根廷????????和巴西????????等 8 國的人民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如何在疫情流行的一年多來,獲得 Covid-19 的新聞和訊息,從中了解他們如何評價所依賴的來源與平台,以及收到多少假訊息、如何看待疫苗,並將當中 6 個國家 2020 年 4 月的數據相互比較。
8 個參與國家的樣本數,與 2020 年的比較。圖: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院(Fair Use)
疫情期間,「新聞機構」是民眾接收資訊的主要管道
「新聞機構」在去(2020)年對人們如何了解病毒有重要的影響,幾乎這 8 個國家中,「新聞機構」都是民眾接收 Covid-19 資訊最廣泛的管道。儘管新聞有膚淺、危言聳聽、加深刻板印象、不加批判的速記等缺點,但媒體在疫情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報導政府和其他機構如何應對疫情,並提供如何保護自己、家人和社區的方法,都幫助人們更了解 Covid-19。
在調查的國家中,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新聞媒體幫助他們了解 Covid-19,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也說,新聞媒體讓他們知道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應對疫情,但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新聞媒體誇大了疫情。
儘管如此,新聞機構的覆蓋率仍未普及,在大多數國家,大約只有一半到四分之三受訪者會使用新聞機構(巴西僅為三分之一);至於影響力,所有國家的新聞機構對 18-24 歲年輕人的影響力明顯少於年長者,對中低等教育水平者的影響也明顯少於有大學學歷的人。新聞資訊的不平等,似乎與年齡和教育等因素相關;而依賴新聞的方式,與人們對 Covid-19 和疫苗的了解程度相關,這也加劇了資訊不平等的情況。
至於對新聞來源的信任程度,這 8 個國家中,大約有一半的受訪者將新聞機構評為相對值得信賴的訊息來源;美國的數字略低(43%),而韓國的數字更高(63%);只有在英國和韓國,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國內政府」是相對值得信賴的訊息來源。
在疫情流行一年後,疫情早期出現的「聚旗效應」(原文:”rally around the flag” effect,指當國家面臨戰爭或外交危機時,執政者在短時間內獲得高支持度)正逐漸消失,民眾對新聞機構的信任度平均下降了 8 個百分點,對政府的信任度平均下降了 13 個百分點;但在大多數國家,除了阿根廷和美國,國家衛生機構、全球衛生組織、科學家、醫生或其他衛生專家,仍受到高度和廣泛的信任。總體來說,雖然新聞機構的覆蓋率有所下降,但其他來源的覆蓋率下降更多,這使得新聞機構變得更加重要。
民眾對新聞機構的信任度高於社群媒體、影音平台
除了使用新聞機構,各國人民也會用其他管道來獲得 Covid-19 的資訊,幾乎在這 8 個國家中,Google 搜尋引擎、Facebook、YouTube、Twitter、WhatsApp 等媒介都有廣泛的影響力。
一直以來,新聞機構被教育水平較高者廣泛使用,而德國、美國,社群媒體則是被教育水平低的人廣泛使用;但在日本、英國和阿根廷等國,不論教育水平差距,人民使用社群媒體的狀況大致相同,可見不同的訊息獲取方式,對各族群有不同的吸引力。
若比較民眾對 Covid-19 消息平台的「信任度」,會發現「新聞機構」比其他平台都明顯較高;平均而言,人民對新聞機構的信任度比對社群媒體的信任度,多了 25 個百分點(%),新聞機構也比影音平台多 22%、比通訊軟體多 28%。新聞和搜索引擎的差距平均為 6%,但這兩者在日本的統計上差距並不顯著;而在阿根廷和巴西,反而是搜索引擎更受信任。
假訊息出自哪?「政客」與「社群媒體」是關鍵
疫情還伴隨著嚴重的假訊息傳播,其中涉及政治家(包括幾位總統)和公眾人物,有些假訊息是出於政治目的、商業動機,有些則是外國操作,而有些只是出於謠言或誤解,這些假訊息在 Facebook、YouTube 和 WhatsApp 顯而易見。
平均而言,這 8 個國家中有 3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看到「很多」或「大量」的 Covid-19 假訊息來自政治人物;而有 30% 的人表示,他們看到「很多」或「大量」的新冠肺炎假訊息出現在社群媒體上。
對此,YouGov 想了解有多少人會相信疫苗假訊息,因此選擇了 5 個曾被公開討論,並由事實核查人員或官方澄清的錯誤陳述,作為問卷調查的題目。調查結果出爐,值得高興的是,8 個國家的人民都不太相信新冠疫苗的假訊息,有 90% 以上的受訪者不相信 5 個錯誤陳述中的任何1個。
在這 5 項陳述中,對疫苗假訊息的信任度最高的是「美國」,17% 的美國人相信新冠肺炎疫苗可以改變 DNA,12% 的美國人相信疫苗會導致不育;緊接著是德國,分別有 16% 和 9% 的人相信這些錯誤聲明。在英國,有 2% 到 5% 的人相信 5 項陳述中的任何一項,而在西班牙的信任度在 4% 到 9% 之間。
然而,這不代表受訪者知道陳述是錯誤的,事實上,各國中有很多人不知道 Covid-19 是否會改變某人的DNA (36%),以及疫苗是否含有豬肉 (47%) 或鋁 (57%),其中阿根廷的數字最高,一半的人不知道疫苗是否會導致不孕症。
越依賴「新聞機構」,越不會相信假訊息
雖然相信假訊息的人民僅是少數,但什麼因素會讓人們相信假訊息,值得深入探究。調查結果發現,以「新聞機構」為 Covid-19 新聞和訊息來源的人,有較低的可能性會相信假訊息;相比之下,在其中 7 個國家,透過通訊軟體(例如 WhatsApp)獲得 Covid-19 訊息的人,有很高的機率會相信假訊息;而其中 5 個國家的人民,對社群媒體和影音平台(如 YouTube)的依賴程度較高時,也比較容易相信假訊息。
有趣的是,儘管年齡較小、教育水平較低的族群,更可能會透過通訊軟體、社群媒體獲得 Covid-19 的資訊,但這些群體較不會受假訊息影響;相反的,在英、美、德、西 4 國,老年人更容易相信錯誤訊息;在教育程度方面,美國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更容易相信假訊息,但教育水平高低和對假訊息信任度,在其他國家並沒有關聯。
總結重點
1. 「新聞機構」在疫情中扮演重要角色,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新聞媒體幫助他們了解 Covid-19,以及疫苗的功效、運作和安全性。
2. 儘管「聚旗效應」正逐漸消散,大眾對新聞機構信任的下降程度,仍低於對政府的信任度;在大多數國家,衛生當局和醫學專家仍受到高度和廣泛的信任。
3. 「政客」是 Covid-19 假訊息的來源之一,而民眾通常會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假訊息。
4. 有 90% 的受訪者,不相信 YouGov 團隊問卷中的任何一個錯誤陳述。
5. 透過「新聞機構」接收 Covid-19 新聞和訊息的人,有較低的可能性會相信假訊息;而依賴通訊軟體、社群媒體和影音平台獲得訊息者,有很高的機率會相信假訊息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張秀賢|創造時代的香港青年評析《港版國安法》
-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3):在警察與群眾之間,記者良心該在的位置
- 張東旭|香港國安法「中共隱形戰」公開化 全球媒體承擔守夜人
- 宋承恩|自由原本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簡評香港國安法與新聞自由
- 張潔平|反制恐懼,拿回自己的語言先!
- 趙思樂|解讀香港國安法:本地東廠政府、大案中央直轄、國際干預防火牆
- 陳益能|國際記者看香港國安法:地圖上沒有的水域!
- 香港《國安法》:新聞自由面臨危機 恐引發媒體界寒蟬效應
-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香港場|後傘運,香港青年參政與言論自由空間急遽收縮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