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老闆施壓、災難創傷⋯⋯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權該如何保障?

劉郁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低薪、高工時、壓力大」是台灣新聞工作者長期面臨的處境,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勞動權又該如何保障?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上(4)月21日發表「台灣新聞自由與記者權益監測計畫」成果,並發布《2020 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受害紀錄》報告,主張台灣應該與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IFJ)合作,並建立記者權利守望機制與投訴平台。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發表「台灣新聞自由與記者權益監測計畫」成果。圖:劉郁葶攝
台灣新聞勞動權納入全球監測!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余佳璋表示,儘管台、澳、美、西歐等是先進國家,記者的勞動權和工時不成比例,若無監測,就無法了解這些地區的狀況。參加計畫的能將台灣納入全世界監測的一環,讓他國理解國內媒體工作權益現況,進而設法被保障,之後台灣每年都會有監測計畫,這將是全世界關注的議題。
因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成立「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觀測站」,透過長期監測,跟上國際腳步、持續蒐集個案,網站下設有「通報專區」,媒體工作者若遇到權益被侵害的事件,都能來專區匿名控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余佳璋表示,將台灣納入全世界監測的一環,讓他國理解台灣媒體工作權益現況,進而設法被保障。圖:劉郁葶攝
此監測計畫是聯合國 UNESCO 所支持的計劃案,由 IFJ 出資,委託台灣記協和媒觀組成的工作團隊執行,並舉辦 2 場共 4 次的工作坊,同時發放問卷,調查過去一年中記者權益受害或保障情況,此份問卷調查在今年 2 月 1 日到 18日進行,共回收 63份 問卷,試圖建立台灣媒體工作者的勞權圖像。
根據《2020年台灣新聞記者權利調查》,在過去一年中,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受到威脅的來源前三項為「來自媒體老闆的壓力」占 30.1%、「工作不穩定性」占 25.3%、「來自政府機關的壓力」占 23.8%。
新聞工作者的前 3 大威脅:「來自媒體老闆的壓力」、「工作不穩定性」、「來自政府機關的壓力」。圖: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
而新聞工作者在職業上最優先考量的第一項是「確保新聞自由」,其次是「道德倫理」,再來是「收入穩定」,可見新聞工作者對新聞自由與倫理的重視。
新聞工作者的 3 大考量:「確保新聞自由」、「道德倫理」與「收入穩定」。圖: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
媒體人的挑戰:老闆政府施壓、轉戰網媒、災難創傷
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鄭一平,根據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前三大威脅」,分享親身經歷。
鄭一平入行 18 年都是一線的記者,撰寫的新聞高達一萬兩千條,他說過去曾被某媒體公司要求天天找碴某縣市首長,每天報一到兩條對方施政瑕疵的新聞,直到有天上層說不用了,細問原因得知「公司已經拿到他的業配了」;隔日,這位官員再無行政瑕疵,有過失也都略過。
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鄭一平,分享受媒體老闆施壓的親身經歷。圖:劉郁葶攝
鄭一平更進一步舉例媒體老闆施壓的例子:前陣子有立委出軌,但某些電視台略過不報;去年錢櫃大火造成 6 人死亡,他直言:「錢櫃不是失火了嗎?在某些台就是不會出現。你說媒體記者沒去採訪嗎?有,記者都到現場,該收的都收回來,但就是不發,就是來自老闆的壓力」,呼籲 NCC 應當處置。
鄭一平指出,「工作不穩定」並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媒體場域的轉變,如今是 6 吋手機與 60 吋電視台的戰爭,許多電視台想轉戰網路營利,但不了解網路媒體的操作方法,且無招募相關人才,因此本來在電視台當文字、攝影的記者也被要求當「YouTuber」,造成其龐大壓力。
此外,台灣電視台有一種弔詭現象:台視與非凡、年代與壹電視、過去的中視與中天,各自為同一老闆經營,因此在新聞現場往往只派一組記者,記者必須同時連線兩家媒體,壓力加成、但薪資並無翻倍。
接下來一小時中,記者有半小時都在連線,鄭一平質疑,「記者如何在現場採訪?」當記者沒有充足時間了解現場,會導致蒐集的資訊不夠準確,內容變得非常淺薄,對觀眾並不公平。
台灣部分的新聞媒體由同一財團老闆經營。圖:截取自公視【記者真心話】口水滿天飛!台灣媒體如何變成財團的「官方粉絲團」(Fair Use)
此外,媒體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應當被重視。以太魯閣號出軌事件來說,到場的多半是年輕記者,也許是首次見到如此嚴重的事故,除了要面對現場滿目瘡痍,還需承受電視台的壓力,情緒上想必相當壓抑。
鄭一平舉日、韓、美國為例,記者若去戰地、重大災難現場採訪回來,公司讓記者立即休假,並安排心理醫師輔導記者一到兩小時,紓解他們的情緒,但在台灣一直沒有這類機制。
「低薪」如何解?李志德:「打破壟斷結構」
除了政府與老闆施壓、創傷症候群,在記者面臨的眾多困境中,首當其衝就是「低薪」,讓有新聞理想與專業的人才出走。
究竟「低薪」有無解方?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委、《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李志德坦言,「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這關係到媒體的經營者是否能在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有較高的獲利,就能給予員工好的待遇。
目前各家電視台都低薪,當前媒體環境形成「壟斷結構」,「壟斷該如何打破?讓媒體變成好的投資標的,有人投資、錢進來了,薪資才會高。」當新資金投入,或外來競爭者加入市場,讓原有經營者意識到要用「加薪」留才,薪資才有可能提升。
他舉例,當年《蘋果日報》進軍台灣、用高薪挖角人才,某種程度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薪水;如今華視要入主 52 台,需大舉增聘人才,薪資有望提升。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委李志德認為,當前媒體環境形成「壟斷」結構,當新資金、外來競爭者加入市場,薪資才有可能提升。圖:劉郁葶攝
有好的勞動環境,才能產出優質新聞內容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自由時報生活中心記者吳柏軒表示:「如果要讓媒體變成社會公器,那就必須要有好的勞動環境。」
有同業分享,每天都需靠肌肉鬆弛劑才能入睡,吳柏軒說,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產出的品質不會優質,而劣質的新聞,就會影響到社會接受到的資訊品質,媒體身為「社會公器」的影響力會大打折扣,「整體環境是好的,就不會對記者有罵名」,盼大眾對媒體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吳柏軒表示,「如果要讓媒體變成社會公器,那就必須要有好的勞動環境。」圖:劉郁葶攝
而立法委員洪申翰表示,「媒體專業性」、「勞動權」、「新聞自由」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資訊快速傳遞的時代,媒體工作者爲了搶快而壓力龐大,各地的勞動局應當介入,並保障其權益。
身在政治圈的他,也會思考如何讓媒體和社會、政治的關係健康化,「前三權(立法、行政、司法)能否運作順利,都和第四權有關聯。」洪申翰期許未來學校在教媒體識讀時,不只教如何判讀資訊,更要了解媒體如何運作,以及社會期待什麼樣的媒體,當整體社會有好的媒體識讀,三權形成正向的關係,才會完整民主和社會的發展。
立法委員洪申翰認為,立法、行政、司法權能否運作順利,都和媒體有緊密關聯。圖: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
2020 年台灣新聞記者權利調查問券結果發表
2020 年台灣媒體記者權利受害紀錄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李宗憲|???????? 菲律賓記者的勞動環境:低薪、過勞、失業風險
- 洪敬舒|新聞結合合作社,會是媒體新時代的發展契機嗎?
- 媒體工會崛起中!為什麼它們如此重要?
- 鄭超文|新聞自由的內部指標:記者的勞動權益
- 林名哲|團結更有力!高技術工作者的工會組織心法
- 葉瑜娟|疫情之下的五一:媒體如何維護自身勞權
- ???????? 2019 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韓國場|大韓民國新聞正常化的抗爭--由工會帶領的韓國媒體改革之路
- ???????? 2019 美國媒體勞動力多樣性調查 少數族裔仍難出頭
- ???????? 2018 英國廣播產業主管仍以男性為主,少數族裔與身心障礙者勞動權遭漠視
- 溫故知新:管中祥X賴香伶X呂苡榕X何榮幸X葉大華|看見新聞媒體問題:媒體勞動條件和內容優劣息息相關
- 溫故知新:王維菁X簡妙如X張大裕X魏玓|你累了嗎?學者析論媒體勞動
- 溫故知新:劉昌德|大媒體,小記者: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