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特約記者 朱弘川 | 譯校/田育志

1979年美國新聞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 Editors,ASNE)曾承諾,到2000年時,新聞編輯室中「種族和少數族裔」的比例將與全美人口的百分比相當,管理階層應納入更多有色人種,才能符合業內未來的多元化的趨勢。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the Census Bureau)統計,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佔美國人口的近40%,但在印刷和數位出版業卻不到17%;而在報紙方面,《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白人比例高達81%,《華盛頓郵報》則是70%。而少數族裔佔洛杉磯人口的72%,但在《洛杉磯時報》卻僅有33%。綜觀來看,有色人種佔報紙管理階層也只有13%。

在廣電媒體方面,根據廣電數位新聞協會(Radio Television Digital News Association)的統計,在2018年,電視台新聞編輯室有色人種約25%,廣播電台也僅有11.7%。而美國雜誌編輯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則沒有追踪勞動力多樣性的資料,可能與雜誌經營者多以白人為主有關。

導致此問題的結構性力量眾所周知,且反映了種族和特權交互運作的模式。媒體業的實習機會和大學傳播科系,往往青睞那些擁有良好家世的人,許多職缺也透過既有的人際網絡招募,選才標準也容易高度重覆。而當有色人種被雇用時,若缺乏正式的指導,未來也難以被拔擢為管理階層。

《Teen Vogue》的執行編輯Samhita Mukhopadhyay說:「基本上,編輯們不希望被看作種族主義者,也不想政治不正確,並讓Twitter暴徒追隨他們」。但新聞業往往要出了紕漏,才知道人才多樣性的重要性。《紐約時報》在2014年有關非裔美國青年Michael Brown被警察誤殺報導,使用「no angel」暗示Brown素行不良,讓關注人權議題人士大為不滿。無獨有偶,2015年《好萊塢報導》以一期封面故事介紹電影圈8位傑出演員,清一色為白人女性,這些議題都在社交媒體引起巨大反彈。

遺憾的是,媒體要增加多樣性沒有捷徑。Mukhopadhyay說:「媒體中掌權者必須自我反省,並願意傾聽有色人種的意見,但在這個行業,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你爬得越高,就愈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也不容易挑戰自己。」

LGBTQ 數位雜誌《Them》的執行編輯Meredith Talusan認為,要那些居高位的白人放棄,甚至承認他們的特權是困難的。Talusan說:「白人和男性編輯不該自我感覺良好,還有許多專業外的因素影響了職涯發展,要同情那些跟你不同的人,和他們當朋友,並且真正地認識他們。」

預計到2045年,美國的種族和少數族裔比例將超過白人。媒體業選才應考量有色人種的生活經歷、洞察力和其它有利條件。最終,新聞業的多樣性價值不單與膚色、性別、性取向或社會階層有關,也觸及到人們可以講述的故事。


以下整理美國12家媒體的勞動力多樣性資料。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在2017年進行「WSJ2020」成本削減計劃後,旗下各部門的主管皆必須重新申請職位,以因應母企業追求新聞編輯室現代化的方針。總編輯Karen Pensiero對此回應:「如果新聞編輯室不是開放的,甚至是公平的競爭環境,未來可能會陷入困境」。儘管如此,2001年至2017年間,華爾街日報的少數族裔員工的比例僅提高2%,管理階層也只增加4%。而根據ASNE的調查,黑人占全體員工比例不到10%,且有下降趨勢。


《Vox Media》

自2015年Vox成立以來,其少數族裔的比例大約成長一倍。Vox為了解員工的多樣性以及離職的原因,已著手展開季度調查,並要求管理階層參與包容性和多樣性的培訓課程。根據Vox的資料,有色人種佔全體員工約37%,其中主管階層約29%,編輯人員也僅有26%。

《HuffPost》

HuffPost主編Lydia Polgreen認為:「人們其實不太清楚該如何討論多樣性,許多編輯甚至不認為有必要為此做些什麼,或達到什麼目標」。Polgreen強調,人資部門需要自我調整和學習,而資深主管也得自我反省。根據CJR的統計,其新聞編輯室的多樣性遠落後數位媒體同業,在管理階層中,白人約佔86%,亞裔和黑人則僅有6%和5%。


《華盛頓郵報》

2013年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收購華盛頓郵報時,曾進行一次對外招募,該報負責招募的總編輯Tracy Grantt對此表示:「當一個組織進行擴張時,也較容易實現人才多樣性的願景,但在現今媒體環境中仍不多見」。根據ANSE的資料,白人員工比例已從2001年的80%,下降至2017年的69%。

《紐約時報》

Carolyn Ryan於2017年升任助理總編輯,並負責大約200人的招聘工作。Ryan認為,在招募人才時,不該只考量能否適應組織文化,應考量人才的技能,以及做到長遠的規劃。在過去16年,紐約時報員工多樣性僅增長3%,但有色人種佔領導階層的比例從2001年的10%躍升為2017年的19%。根據ANSE的統計,編輯室中的白人比例仍有81%高比例,有色人種仍屬少數。

《BuzzFeed News》

要實現新聞業人才多樣性的目標,徵才管道也扮演決定性因素,但BuzzFeed的主編Ben Smith認為,即便外面有許多才華橫溢和經驗豐富的記者,但新聞媒體主管根本不會公開招募人才。根據BuzzFeed提供的資料,在2014年有68%的編輯人員為白人,到2017年時已下降到62%,但該媒體員工的多樣性與美國人口相匹配,在現今媒體較為罕見。

《NPR》

負責人才培訓的副總裁Keith Woods提到,過去幾年NPR已開始建立自身人才庫(hiring pool),這樣的好處是即便招募專員非女性或有色人種,仍可以維持多樣性的目標。NPR言論版編輯Christopher Turpin則提到,在拉丁裔人才招聘方面不太理想,僅佔編輯部6%。根據NPR的統計,從2012年至2017間,編輯部中有色人種比例仍維持著近25%比例。

《MSNBC》

2015年,MSNBC高層為了壓制自由主義聲浪,取消了許多由有色人種主持的節目,讓外界對此表示哀悼。NBC News和 MSNBC高級副總裁Yvette Miley說:「多樣性總是帶來挑戰和機會,不單僅是地圖上的一個點如此簡單,而是牽扯不斷變化的人口統計資料」。根據CJR的統計,目前MSNBC主持人和主播中,有色人種僅佔33%,而平日(weekday)黃金時段則全是白人的天下。

《福斯新聞網》

福斯新聞網人力資源的執行副總 Kevin Lord認為,該企業的招聘過程己確保蒐集多樣化的候選人名單,並以能力為選才標準,避免無意識的偏見。Lord特別提到,該台的Harris Faulkner是「白天時段」,唯一擔任兩小時新聞主播的非裔美國女性。根據CJR的統計,主持人和主播中有色人種約有25%,但平日黃金時段則為白人所佔據,不僅收視率較高、也是公司培養明星主播的絕佳機會。

《CNN》

2018年 8月,CNN前主播Soledad O’Brien在一篇推文提到:「誰能告訴我為何CNN沒有黑人主管?」不僅如此,高階管理階層也沒有任何一位有色人種。CNN人資招募副總Ramon Escobar曾提到:「多樣性和商業機制並不衝突」。然而,與另外兩個主要對手MSNBC和FOX一樣,員工組成缺乏多樣性一直是個隱憂。根據CJR統計,有色人種佔新聞主播和主持人的比例約31%,平日黃金時段也僅有「1位」。

《紐約客》

紐約客編輯David Remnick說:「在網路問世前,我們需要的是能立即寫出5000到10,000字的作品的人才,這需要長時間的培養,但在網路時代,選才和出版方面,都提供新人更多出頭的機會」。根據《紐約客》的統計,有色人種雖佔專職寫手和員工19%,但過去5年招募的有色人種則高達46%,大多負責網路出版的內容。

《Slate》

Julia Turner在2014年被任命為Slate主編後,發現在有色人種中,所有人都表示是自行應徵的,而白人員工則多半為朋友所引薦。Turner在10月份宣布將前往洛杉磯時報就職,但她在Slate的3年,白人員工的比例大幅下降。根據Slate的資料,白人員工比例從2015年的90%,下降到2018年的76%。

參閱文章:

Decades of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