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捷|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不論是素人參賽的選秀節目,或是媒體場域中的新聞工作者,在資本主義大行其道下,媒體老闆、主管往往透過各種方式剝削勞工。一般人可能認為勞工是指印刷、設備等工作人員,但其實媒體記者、編輯也是勞工,研究學者甚至將此概念擴及參與媒體表演的藝人,以及觀看的民眾。

在一場以「媒體與勞動的批判政治經濟學分析」主題的學者論壇中,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王維菁、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簡妙如、玄奘大學傳播系講師張大裕、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副教授魏玓等人一同討論,探討媒體勞動權益的問題。

彈性勞動:失業者的權益在哪裡?

會議開始,首先是王維菁、劉昌德、陳順孝發表共同合作研究:「新聞勞動彈性化:台灣自由新聞工作者之現況及未來」。王維菁提到,在全球化和市場自由主義發展,媒體企業逐漸走向彈性勞力,或採取約聘、外包的方式,而新科技發展也使得媒體競爭激烈,因此不斷做整編和裁減人力。

這份研究報告更指出,為了躲避失業潮的新聞工作者,常選擇成為「自由受雇者」,與雇主不再是常態性雇用關係,也就經常面對彈性勞動,隨時可能面臨失業的危機,工作權益、基本福利上也不如從前。這些勞動者雖然更辛苦,同時卻也試圖發展多元的收入來源、採取組合式工作,並拓展人脈而為日後轉職作打算。

星光大道:讓勞動者甘願低酬

簡妙如則以我國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為例,談到該節目在第六屆結束後,面臨收視大不如前的困境。因此,籌備第七屆完成前,主辦單位推出星光傳奇賽,邀請過去未能取得冠軍、或是中途遭淘汰的參賽者重新較勁,並打出重返榮耀的口號,還不斷回顧參賽者過去落選後的生活,以及現在重返舞台的故事曲折。簡妙如認為,主辦單位再一次利用這些參賽者,而參賽者也因為嚮往成名之夢,而甘願成為無酬或低酬的勞動者。

此外,許多網友對節目的討論或批評受到電視台高度重視,甚至還派僱專人觀察、對照網路留言與收視率高低的時間點,如此也讓網路評價成為決定節目內容的依據。這個過程看起來更符合觀眾需求,但網路上發表言論的網友卻也成為免費勞動者。

不僅如此,網友在電視台網站上的發文過程中,也自行創造了娛樂效果,這點無疑的也替電視台增加附加價值,因為這不完全是由節目原本會提供的娛樂內容。簡妙如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後期,媒體提供越少的創意和生產,而免費、自願的參賽者或網友觀眾成為新的勞動者,自行生產內容與娛樂。這個新興現象值得社會重視。

閱聽人也要加入媒體勞動

張大裕的報告,特別在網路的情境之中。他指出,無名小站從最早開始,是由一群交大學生在校內架設的「黑站」。隨著使用者越來越多,而逐漸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網站,然而在成名之後,卻被人高價賣出。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透過眾人(網友)參與製造網站的內容和高使用率,進而塑造了無名小站市場價值,這些來自網友的勞動,最後卻被人高價賣給雅虎奇摩公司,實際上是利益被少數人所佔有。

又如當前風行的Facebook遊戲,則已形成遊戲規則督促人們玩樂,而不再是由人們主動去玩遊戲。像是開心農場每到一定時間,就會提醒玩家登入、收菜,才能賺到更多物品,這些都表現出遊戲者被迫成為勞動者。

實際上,一般的線上遊戲的經營,也讓許多付錢完遊戲的玩家,經常為了要成就自己的遊戲成績,而必須花大筆錢同時是時間精力去維繫。每當一個遊戲推出,主要的營收大多來自5%的重度遊戲者,站在金字塔頂端造成了遊戲同時是勞動的荒謬現象。

新時代的媒體勞動觀察

最後,魏玓則在最後談到舊媒體對新媒體的價值佔取,尤其當前電視新聞採用網路影片,其中最常翻拍Youtube內容,新聞台雖然偶會加註「翻拍自網路」、「翻拍自Youtube」等字樣,但其實完全沒有任何加註的情況更為普遍。

此外,網路上的發言、文章等討論話題,近幾年也成為新聞台的重點報導來源,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魏玓表示,研究雖在初期階段,但也發現到媒體即使從網路尋找新聞來源,在新聞重要性取捨上,仍是符合如人情趣味等傳統新聞價值要素。而記者在生產過程中,也開始將網路、論壇或BBS站視為重要資料來源,勞動方式因而改變。此舉究竟降低多少媒體成本?對記者勞動和分工產生何種影響?這些問題都是他的研究關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