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洧農|特約記者報導
今年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的最末瑒,舉辦了主題為「沒有自由的真相與沒有真相的自由」的綜合討論,試圖挖掘「假新聞」與「打擊假新聞」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所可能展現的不同意涵。
講者包括香港的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日本的資深媒體人野島剛、菲律賓記者Anthony Q. Esguerra 、馬來西亞資深新聞工作者林凌峰、新加坡獨立記者韓俐穎、來自中國的獨立媒體從業人員阿立(化名)和小玫(化名)、以及韓國的新聞自由委員會主席尹碩斌與台灣的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可謂冠蓋雲集。
▍一定要作自己的報導!
一位中國學生問道:「在媒體產業受到數位衝擊的現在,傳統媒體是否應該跟隨網路訊息作為報導來源?」
對此,野島剛表示,在日本,基本上每家媒體都是獨立製作自己的新聞,由自己的記者進行採訪,生態上來說是自主自立的。當然有時候也有記者會在網路上發現有趣的內容,會自行訪問、蒐集資料、進行查證,然後以自己的名義發表。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野島剛說:「因為現在很多假消息的問題就在於我們不知道到底是誰發出來的。如果能確認訊息的發出者,對內容就會有一定程度的保證。」
▍新聞品質的兩大殺手:商業考量 & 政治考量
胡元輝則表示,儘管從網路上取材的新聞越來越多確實是全球趨勢,但台灣的問題在於媒體大量取財網路,卻沒有經過自己的消化、處理。
胡元輝說:「台灣由於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嚴重地破損,業者無法開源,只好節流」,而節流的結果經常就是更少的人力負擔更多的工作,最後連品質也一起節掉。種種商業考量使得網路資訊的選擇與使用有劣質化的趨勢。
此外,台灣的媒體工作者經常在政治考慮的影響下,被老闆要求,到網路上尋找特定的、符合其意識形態的說法。「我們現在經常可以看到網友A說、網友B說、網友C說⋯⋯這在過去是幾乎不會出現的。」
▍教育閱聽人才是根本之道
李月華認為,新聞自律如果只有少數幾家媒體在作,結果還是不會有所改變。畢竟媒體還是有營利的考量,閱聽人如果不在意,媒體的亂象就不會停止,正本清源之道,還是要從小開始教育國民,建立媒體識讀的能力,辨識何為好新聞,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是對媒體說的照單全收。
▍找回對專業的重視
林凌峰指出,網路作為新聞媒介之優勢就在於其即時性。而對媒體業者而言,其兩難處也在此,畢竟新聞是個講究時效性的工作,閱聽者也會以這個標準來檢視你。「一旦你不使用,或你查證後才使用,讀者就會說:『剛剛某某專頁已經在報這個新聞⋯⋯』。」
換言之,網路消息的使用與否、該怎麼用,正是考驗新聞業者的專業能力之際。不過他也坦承,以現在假新聞生成與蔓延的速度而言,媒體工作者所背負的工作量與時間壓力過於龐大,查證方法也往往不足。「最終來說,我們必須從頭教育,教育是最好的辦法」,林凌鋒說道。
▍「假新聞議題」的雙面性
現場一位聽眾提出大家現在都很好奇的問題:「在規範管制媒體與保持媒體活力之間的分寸究竟該如何拿捏?」
主持人邱家宜指出,這個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情境脈絡。例如,在已經有言論自由的國家,假新聞對於民主和新聞自由而言是一種妨害;然而,在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防治假新聞」可能反而成為當權者箝制言論自由的藉口。
韓俐穎也提到,新加坡政府所提出的有關媒體管制的新法案引發不少憂慮,恐怕該法案將在大選時成為政府進行政治操作的公器。
論及立法規範管制,胡元輝指出,在台灣這個議題引起的爭議可依傳播媒介分為兩個層次:
一、廣電媒體:《衛星廣播電視法》於2016年初通過,規範業者須作事實查證,然而此法為抽象性,原則性的規範,對於現在的假新聞問題,要如何加以適用,尚須更進一步研討,以進行更具體的規定。
二、網際網路:由於是新興媒體,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低度管制或不管制的狀態,因此無相關法律可管制,也就無主管機關。已現今眼光觀之,網路的治理需要跨部會的協調,NCC自然不能從中缺席。而網路由於在言論自由議題上高度敏感,該如何規範也引發高度重視。
▍專業的自覺 & 健全的工會
尹碩斌則表示,在韓國,由於媒體工會的體質夠強壯,所以相對地能維持報導的獨立與自由。也因此,在與假新聞相關的法案被提出時,韓國新聞業者更傾向於認為,應當以媒體人強烈的專業自覺與組織進行正向的「反抗報導」,以作為制衡假新聞的途徑。「最重要的是,要教育民眾,讓民眾了解言論之於社會的功能與意義為何。」
邱家宜笑稱,已經有三位講者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下次一定要請教育部長來參加論壇。
▍立法?不立法?That is the question.
來自中國的獨立媒體從業人員阿立(化名)和小玫(化名)不約而同提到,正因為能夠決定「什麼是真實的?」,意味著極大的權力,當談到立法規範媒體時,就必須要意識到其中的風險為何。由誰來裁定?裁定的標準是什麼?會不會有選擇性執法的問題?一定要有審慎的規劃和考量。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羅世宏教授補充道:「中國對於假新聞或謠言的管控,比許多國家都要早,它的問題首先就是選擇性執法,也就是『不許民謠,只許官謠』;再者就是管制標準不一,以及其無遠弗屆的管控力。去年開始,某些異議人士遭官方強迫關閉twitter帳號或刪除留言。換言之,其管控範圍已經不只在中國境內,甚至已經延伸到境外的社群媒體帳號。」
▍健康的社會需要健康的媒體,健康的媒體需要經濟基礎
現場亦有人提出,許多媒體由於對特定的議題不夠熟悉,而產製出去脈絡化的報導,或者在報導中置入不平衡的價值觀,這樣的現象該如何因應?
對此,胡元輝認為,由於當下許多媒體亂象皆肇因於媒體間基於營利的考量所產生的惡性競爭,那麼,也許使「公共媒體」壯大,在某種程度上能矯正這個問題。此外,政府可設立「新聞多樣化」的發展基金讓專業但小眾的媒體得以發展。
野島剛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認為商業媒體的基礎是商業基礎,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閱聽者應該以行動支持好媒體,讓好的媒體不只能夠存活,而且能活得好。「我知道大家都期待媒體,但是這份期待中的一部分,用錢來換一下。」
語畢,贏得在座講者一致鼓掌支持,令人莞爾,也不禁令人深思:若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口袋裡的錢就相當於選票,那麼,與其抱怨政府,也許我們需要的是更好的選民?
為保護中國場主講人,特隱姓埋名藏形。畫面上可見嘉賓右起為:Anthony Q. Esguerra 、野島剛、林凌峰、韓俐穎、邱家宜、胡元輝、李月華、尹碩斌。圖:劉耘天攝|後製: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