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禹安|特約記者報導
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5月18、19日,於台灣大學霖澤館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以「網路時代的新聞真相」為題,邀請香港、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韓國及台灣的媒體人分享各國媒體環境與現況。首日菲律賓場由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教授主持,並邀請到菲律賓媒體 GMA Network’s Stand for Truth記者Anthony Q. Esguerra主講「菲律賓新聞自由的新威脅」,以及BBC中文網記者李宗憲與談。
主持人蕭新煌教授(左)與主講人Anthony Q. Esguerra(右)。圖:劉耘天攝
Anthony Q. Esguerra為多媒體記者,曾任職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Philippne Daily Inquirer)的多媒體平台-Inquirer.net,主跑外交、政治、教育及科技等路線。現從事影音新聞編採製作。
▍真民主?假民主?菲律賓的新聞自由困境
雖然菲律賓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民主傳統,但至今社會仍動盪不斷,尤以選舉期間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自2016年杜特蒂上任後,目前已有12位與媒體相關的公眾人物被殺。若將時間拉長自1986年,菲律賓開始實施民主制度至今,已有185位新聞工作者被扼殺了,菲律賓甚至被評比為新聞工作者工作環境最危險的地點之一。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的《2019新聞自由指數報告》,台灣的新聞自由程度排名全亞洲第2名,僅次於韓國,菲律賓則為134名。另外,依據「自由之家」替各國自由程度評分的《世界自由度報告》顯示,台灣得到93分,被評為「自由」國家,菲律賓則是61分的「部分自由」國家,雖然勉強及格了,但「自由之家」的另一個研究則指出,菲律賓的政府會操作媒體、削弱民主的國家。
無國界記者組織「2019年世界新聞自由度指數」中菲律賓在全球180個國家排名第134名。圖:截圖自RSF。
事實上,菲律賓政府經常動用網軍來形塑意見、製造錯誤消息來干擾新聞行業。依據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杜特蒂在選舉期間不僅雇用網軍為自己宣傳,且至少二十萬美元去做政治宣傳。
事後,杜特蒂以「牛津大學是笨蛋讀的學校」回應,「我花了這些錢嗎?可能喔,搞不好我花更多,」他接著說。除此之外,杜特蒂更是利用錯誤訊息去攻擊記者的可信度,也經常對女性記者說出「希望你被強暴」等性化的人身攻擊言論。
▍媒體混亂中的曙光 菲律賓媒體「Stand for Truth」
由主講人Anthony Q. Esguerra所參與的Stand for Truth(以下簡稱「ST」)是菲律賓第一個針對千禧世代所創立的新聞平台,創立約一個月而已,就已經累積了約莫六十萬的觀看人次。新聞平台的名字也別有巧思,「在假新聞及媒體的混亂狀況中,為了事實而站出來,帶著呼籲的作用」,Anthony強調。
ST透過甄選的方式選出了十位記者,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流行、生活風格、社會責任等不同領域,十位記者各有不同的專長,製造出不同類型的專題報導。
Stand for Truth是菲律賓第一個針對千禧世代所創立的新聞平台。影片來源:GMA Public Affairs@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ST將目標群眾設定在18至34歲的年輕族群, 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ST致於追求更活潑的新聞敘事方式,目的在於與傳統新聞報導作出區隔。另外,由於在馬尼拉人們的通勤時間較長,大家多是在那段時間使用手機、吸收資訊,因此ST將新聞報導做得像vlogger及youtuber,讓民眾以較輕鬆的方式來瀏覽報導,同時也不失新聞的深度。
▍媒體第四權之實踐困境 以Rappler為例
在菲律賓,任何人在網路上的言論若被當局認定為非事實且毀壞他人之名譽,皆可能以「網路毀謗罪」遭拘捕,這樣的言論本來應該一年多就失效了,但現在菲律賓的回溯文章年限可達12年之久。意即,你隨便在網路上推的文,在接下來的12年內,不管誰上任,政府都可以告你。
以勇於批判當局政府為主要特色的菲律賓新聞網《Rappler》,一直以來都是菲律賓政府的眼中釘,創辦人為55歲的Maria Ressa,她曾經擔任CNN菲律賓分部的局長,不甘於政府嚴重控制新聞媒體的自由,於是在2012年創辦《Rappler》,致力於揭露政府及官員的腐敗,也榮登《Time》雜誌2018年度風雲人物「真相守護者」之一。
《Rappler》創辦人為曾經擔任CNN菲律賓分部局長的Maria Ressa。影片來源:Al Jazeera English@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去年初,菲律賓政府吊銷《Rappler》的經營執照,控訴Maria在2012年所發佈的一則關於商人勾結菲律賓最高法院法官的報導內容不實,並宣稱該篇新聞在2014年有修改過,針對「新文章」起訴。政府透過公權力去影響媒體的第四權,在危險的國家機器操控下,即便民眾發表不具有政治性的言論,都可能會受到這樣的法規制裁。
▍菲律賓新聞媒體之資金規定
菲律賓憲法規定,媒體的資金來源必須百分之百來自境內,但其實這個規定有點不符合常理,因為媒體多多少少需要外界資助才有辦法作出深度的調查報導。
為了沒收《Rappler》的發言權,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以「接受境外資金」為由吊銷他們的經營執照,控訴他們接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資助。事實上,《Rappler》確實接受了美國組織的資源,但之後發現,CIA並不是「資助」他們,而是以「捐款」的形式贊助,但菲律賓政府仍然想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
▍到底誰在發布假新聞?
這張視覺化樹狀圖表,為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的公關部長所制,提供給《馬尼拉時報》。圖:Anthony Q. Esguerra簡報提供
這則《馬尼拉時報》的獨家新聞〈OUST-DUTERTE PLOT BARED〉為一經典案例,文章的撰寫者並非記者,而是杜特蒂的公關部長,他做了視覺化的圖表,指稱這些都是企圖迫使杜特蒂下台的人,其中包含了菲律賓偵查報導中心(PCIJ)的創辦人Sheila Coronel、知名運動員Hidilyn Diaz。但其實,這些資訊都是從總統那邊流傳出來的,且這故事尚未結束,接著有更多人被追蹤出來,甚至被逮捕。
▍從菲律賓的新聞環境反思台灣
菲律賓雖然是個民主的國家,也曾經譽有「亞洲民主之窗」之稱,但在這條民主之路卻卻仍是崎嶇不已。雖然在菲律賓政府在人們使用社群網站上的內容並沒有顯著的嚴格控管,但不論在自由度、民主化程度,台灣仍是略勝一籌。
「我們可以想想在台灣,未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政府,或是在總統大選裡有些民粹的成分,都很值得我們借鏡。比如說之後新聞工作者要面對很多來自政府的壓力,你該怎麼查證?政府有沒有發布假消息?你要怎麼查?像是川普的twitter、韓國瑜的臉書。」與談人李宗憲提到,菲律賓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我們都可以互相交流、借鏡並反思。
畢竟,不論是在菲律賓或是台灣,仍需要公民的力量才能去建立優良的媒體環境,「如果沒有媒體,等於是敞開大門邀請執政者干擾媒體的權力」,Anthony引述他所放的影片中記者所說的話,並期盼兩國都能擁有健全的媒體環境。
與談人李宗憲(左一)提到,菲律賓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我們都可以互相交流、借鏡並反思。圖:劉耘天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札克利專欄|網媒Rappler老闆被捕,菲律賓掀起新聞自由風暴
- 李宗憲|菲律賓的記者早就能「提前投票」,台灣新聞從業人員何時才能返鄉投票?
- 李宗憲|杜特蒂上任後,菲律賓新聞人的壓力倍增
- 2019 卓新沙龍 第三場「我們與惡的距離 – 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開始報名!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