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淳敏|特約記者報導
近年,為因應假新聞橫行全球,各國媒體拉警報,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5月18、19日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邀請各國媒體人共話「網路時代的新聞真相」。日本場邀請到曾任職《朝日新聞》、最了解台灣的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先生,分享「日本網絡匿名文化與假新聞的猖獗」如何造就言論自由的黑洞,本場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賴鼎銘主持,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羅慧雯擔任回應人。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公布的《2019新聞自由指數》,日本位居全球第67名,低於台灣及南韓,不少日本人認為該結果並未反映真實情況,對此野島剛一語道破,近年日本人的社群媒體使用習慣和喜好匿名的文化,讓言論自由的環境成為助長不實資訊的溫床。
無國界記者組織「2019年世界新聞自由度指數」中日本在全球180個國家排名第67名。圖:截圖自RSF。
▍匿名文化下逐漸壯大的「推特王國」
究竟日本人最喜歡使用何種社群媒體?野島剛分析,不同於台灣及香港人愛用臉書(Facebook),在日本最有影響力的社群媒體是推特(Twitter),他更形容日本是「推特王國」,擁有高達4500萬的使用者,相較之下,僅2800萬人愛用的臉書已逐漸被年輕世代淘汰,淪為「老年人的領地」。
據統計,推特和臉書的活躍使用者年齡約以35歲為分界,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較喜歡使用推特。此外,有研究發現臉書使用者個性較為外向,而推特使用者的性格則較偏內向。
推特之所以廣受日本用戶偏愛,可以回溯自早期使用折疊式手機的年代,不論是休閒時間或搭電車通勤,民眾習慣利用手機寫下短文訊息、抑或瀏覽廣告,而推特的字數限制恰巧符合民眾長期養成的使用習性。野島剛亦不諱言最主要的理由是「日本人很喜歡秘密」,而推特用戶大多以匿名身份活躍的特性更加符合日本人的期待。
然而匿名文化的擴散,不但型塑日本人「不會閱讀空氣」(日語:「空気読めない」(Kuuki Yomenai),簡稱為KY,意即白目、不懂得察言觀色)的性格,也間接導致校園、職場中霸凌現象層出不窮。
尤以平成年代「失落的二十年」最為顯著,地震災禍頻傳、經濟蕭條促使失業率飆升,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絕望,「日本人不關心他人的比例在10年間增加了35%,而對他人的不信賴感更提升了13%」,無形之中社會逐漸壟罩在「冷笑主義」(Cynicism)的陰影下,民眾漠視外界發生的一切,只願隱身社群媒體中追求當下短暫的歡愉。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內容農場凌駕言論市場 假新聞如病毒般蔓延
談及社群媒體對日本新聞自由的滲透,野島剛例舉2013年創立的網路新聞平台「NETGEEK」,該平台的運作方式類似內容農場,大多轉載他人撰寫的文章,既無實際採訪,也未盡查證之責。但NETGEEK卻靠著大量轉貼新聞賺取廣告費,並根據分享量來決定記者的報酬。
野島剛曾採訪一位30歲的男性「職業(內容農場)農民」,他透露自己為了衝高點閱率,匿名撰寫轉發具爭議性的內容報導,「只要是抨擊中國或南韓的右派言論」,流量便會立刻飆升10倍,平均月收入更高達新台幣100萬元。
其中,最令野島剛詫異的是,受訪者不但未經過專業新聞倫理訓練,甚至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各家媒體都會製作假新聞,而自己只是為了賺錢謀生,不在乎事實查核,甚至將責任推給閱聽眾。一旦發生爭議,NETGEEK能輕易利用網路媒體快速編輯的特性,及時修正不實報導,藉此規避法律責任。
野島剛表示,日本言論空間長期為兩派勢力拉鋸,2000年後隨著左派勢力式微,「親美反中」、擁護安倍晉三的右派影像力迅速崛起,右翼媒體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聲音。
左派媒體如《朝日新聞》於1992年的發行量有850萬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到了2018年僅剩不到400萬份,面臨存亡危急之際。野島剛認為「日本的假新聞主要出自右派言論界,在右派意見領袖、網路匿名媒體平台的推波助瀾下不斷擴散。」
2017年日本舉行眾議院選舉,在100則最受矚目的大選新聞中,來自NETGEEK的報導佔了15則,而《朝日新聞》卻只有9則。內容農場的寫手雖不多,然其受關注的程度已超越編採程序嚴謹、擁有數百名專業記者的新聞媒體,這樣的現象揭示了假新聞的氾濫不再受新聞倫理制約,野島剛更呼籲日本媒體界「應正視問題,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2017年日本眾議院選舉,在100則最受矚目的大選新聞中,NETGEEK報導數量高於《朝日新聞》,產生非對稱影響力。圖:劉耘天攝
▍阻止假新聞擴散 沒有人是局外人
野島剛以哲學家尼采曾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正凝視著你」比擬網路環境賦予人們更加自由的言論空間,然而自由與匿名性卻導致假新聞流竄,甚至挑起惡意霸凌。野島剛譴責,日本匿名風氣盛行,所有媒體言論人都有義務付起責任,防止類似情況持續惡化。
他接著提出五項防止假新聞的對策:
- 首先,新聞平台必須自覺自己身為媒體,應恪守倫理道德的分際;
- 針對內容農場主要收入源自廣告投放,應從企業端下手,對廣告主施壓;
- 再者,也得借助非政府組織和媒體本身,強化事實查核能力,
- 甚至利用人工智慧辨識假新聞,發布相關報告作為反制。
- 最後,還得仰賴讀者提高媒體識讀能力,才能矯正假新聞猖獗的歪風,讓網路環境回歸健全。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羅慧雯擔任本場回應人,除了回顧假新聞在台灣的擴散情況,也提及近年在台灣民間與政府的正視下,發起事實查核中心,並成立針對假新聞的澄清平台與闢謠專區,最後聚焦在台日媒體環境的差異上,反思野島剛提出的五項建議對於台灣假新聞現象的適用性。
主持人賴鼎銘(中)、主講人野島剛(右)及回應人羅慧雯(左)。圖:劉耘天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