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方媒體展望2024年 新方向是重新講述當地歷史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在新聞業不景氣的網路時代下,規模較小的地方媒體首當其衝,如何存續、是否以及如何進行轉型,是各國地方媒體面臨的難題;在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所做的2024年新聞界趨勢預測中,便對此有所探討,而美國調查報導獨立媒體《ProPublica》通訊記者賈菲(Logan Jaffe)為尼曼新聞實驗室撰文指出,地方媒體在未來新的一年,能夠致力發展的方向在於,記述以及協助大眾重新檢視地方歷史。
新一代地方記者必須使用歷史作為報導工具
賈菲將2024年地方新聞媒體的經營策略,歸結為一個核心問題:你是否關心這個地方?
對於致力為當地撰寫、報導新聞的地方媒體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而賈菲指出,這就代表地方媒體需要一種與全國性媒體非常不同、且更具挑戰性的方式來繼續新聞工作,而她相信很多地方媒體早已知道這一點。
全國性媒體有時也會對某些小型地區發生的事件感興趣並進行報導,但其在組織和報導方式上,仍明顯於立基當地、關注當地的地方媒體不同,而隨著新成立的地方新聞機構在美國全國各地湧現,地方媒體的編輯室和主事者也擁有了能夠探索、實驗、重新定位的機會與空間。
賈菲認為,新一代的地方記者,會更有機會與地方社區成員,還有當地的文史組織、社會機構合作,重新構想出一種研究當地歷史的新方式——一種兼具做新聞報導的主動性、調查性和參與性的新方式。
新聞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新聞業界有一句老話:「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而賈菲則強調,記者必須使用歷史作為報導工具,而她也指出,業內同事認為新聞業若與公共圖書館、人文機構等有更多同步合作,相信將能大大受益。同時賈菲提出,到2024年的時候,政府當局對地方新聞的公共投資增加(特別是對關注有色人種的新聞機構),新生代的地方媒體將在歷史記述上承擔更重要的新角色,而這些媒體機構交流、講述歷史的方式,也將與過去的前輩大有不同。
地方新聞媒體衰落、公民新聞媒體減少 記者正失去報導地方的權威性
喬治華盛頓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媒體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亞瑟(Nikki Usher)曾任職《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她在其著作《News for the Rich, White and Blue》(暫譯:《為富人、白人和民主黨人所寫的新聞》)中說道,記者長期以來一直是地方營造的代理人。但隨著地方報紙的衰落、公民新聞機構減少,亞瑟警告,「記者正在失去報導地方的權威性。」
賈菲認為,這有點令人擔憂,原因是失去「地方感」(sense of place),就可能會失去對權力如何塑造民眾生活、以及普羅大眾能對此做些什麼的理解。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經常傳達的歷史和地方感是不完整的——有色人種社區可能遭到扭曲或忽略,「傳統」新聞編輯室也常常成為歪曲和抹殺其歷史的幫凶。如果新聞業所記述下的文字報導,確實是記錄歷史的初稿,那麼新聞編輯室壓倒性的白人優勢告訴我們,現有版本的歷史有多少內容,需要被重新審視。
新的地方新聞編輯室,就可以成為重新審視這些「歷史初稿」的一部分——當這些地方新聞機構寫下其關注的地區、社群相關的歷史時,他們也非常適合改變現有講述歷史的方式。透過這樣做,這些新聞機構成為當地歷史獨特的地方創造者(place-makers)。這相當令人興奮,因為新媒體和報導社會運動的記者,顯然對複製並成為過去新聞編輯室的傳統權力角色不感興趣;他們對成為權威不太感興趣,反而對分享權威興致高昂。這是標示出了新聞業的新方向,而而這也是建構「公共歷史」的要素。
公共歷史和新聞領域相互轉變 記者意外成為公共歷史的實踐者
賈菲解釋,所謂的公共歷史,是在學術界之外的公眾社群內,與公眾一起研究歷史的實踐,正如賈菲在自己鑽研的「公共歷史與新聞」題目中所寫,一些記者可能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做了一些公共歷史的工作。而公共歷史學家,包括社區檔案管理員、口述歷史學家、遺址和博物館解說員、圖書館員和數位人文專業人士、地方文史研究人員等在內的一大群人,也可能有一些新聞工作經驗。
賈菲相信公共歷史和新聞領域正在相互轉變。到2024年,如果地方新聞媒體和公民媒體主事者積極主動地進行這一轉變,他們將找到新的公眾來服務,而新一代的公共歷史學家也在等待著他們。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地方新聞要貼近民眾 讓地方小聲音發聲 做出市場區隔
- 改善衰弱的地方新聞 從與大學生合作開始
- 地方新聞現生機!美國會討論《新聞競爭和保護法》草案 協助小型媒體與Google、Facebook議價
- 當資訊將公民淹沒、將國家導向分化 地方新聞媒體成為社會重新團結的可能
- 美國地方新聞夾縫求生存
- 建立對地方新聞的信心
- 地方新聞的放手一搏
- 你願意掏錢買地方新聞嗎?/林佳樺編譯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