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要貼近民眾 讓地方小聲音發聲 做出市場區隔

2023 年 06 月 1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底圖:特約記者萬巧蓉攝影

donation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主辦「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假台大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開場致詞表示,盼望在全球化的高度競爭與衝突之際,媒體與大眾能重新思考台灣的在地特色,關心生活的社區,然後拓展到整個台灣,「全球化的論述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願在地可以全球』。」他鼓勵眾人去找回在地活力、重新確認地方特色,進而發掘全民可以一起往前的方向。

論壇上半場以「愈在地、愈全球—台灣地方新聞現況」為題,邀請到中嘉寬頻北健有線電視總經理許巧妮、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台數科)新聞部副總經理周旭毅、《自由時報》生活中心主任劉力仁主講,三位講者探討現今台灣地方新聞的發展現況、問題、挑戰,並分享地方媒體如何透過新聞報導與公民互動。本場論壇由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郭文忠擔任主持人。

台大新聞所邀請新聞媒體人與學者,出席「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台大新聞所邀請新聞媒體人與學者,出席「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地方新聞具有「鄰近性」 與全國新聞取材角度迥異

從地方新聞記者出身的許巧妮,說明地方新聞的特性,是針對特定區域民眾關心的大小事務,新聞內容必須有「鄰近性」,也因此地方新聞與全國新聞的取材角度迥異。她以中嘉製播的地方新聞為例,同一場企業捐贈復康巴士的記者會,全國電視台的媒體畫面是去現場採訪政治人物有無選總統的意願,地方電視台播報則是聚焦在此事件對地方的助益,可以顯見雙方目的差異,導致切入角度與報導內容不同。

中嘉寬頻北健有線電視總經理許巧妮。(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中嘉寬頻北健有線電視總經理許巧妮。(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不過,許巧妮直言,全國新聞的能見度高,而地方新聞的播出時段短、地域也受限,使得有意願投入地方新聞的記者其實不多。尤其地方台的記者不如全國台的記者有SNG車等設備,許巧妮會提醒地方記者考量,當地方遇到重大事件,地方記者需要到現場更新傷亡人數與畫面嗎?還是說當全國都在播送時,地方記者應回歸本質,去追蹤對地方的後續影響、地方政府的善後與作為等項目?

地方記者自主性強 與地方文史連結深

許巧妮認為,雖然資源與曝光不比全國電視台,但地方電視台的優勢在於,若費時扎根經營,便能受到地方民眾與市政的重視。他分享,曾經有位市長召開記者會,為了等待遲到的地方記者而延遲開始,原因是市長這次記者會的消息,主要受眾是地方居民,因此非常仰賴地方記者的報導。這正是地方新聞深入區域的展現。許巧妮提出,2020年開始,NCC也在換照評鑑中,要求有線電視製作在地新聞,中嘉就從原本的30分鐘延長到1小時,其中必須針對經營區加強報導,這也可見主管機關對地方新聞的重視。

另外,許巧妮還分享他對各媒體管道地方新聞工作者的觀察:平面與網路媒體類通常會細分成警政、司法、區政等,稿件即時性較強,所以地方性會稍微薄弱,與全國新聞角度較容易雷同;而衛星電視台則會有各區的駐地記者,編制人數不多,經常要一人包辦攝影、文稿寫作、傳回影帶等工作,通常會以議題時事為主,採訪節奏也偏快;他認為,有線電視系統台的地方記者自主性強,能夠放慢採訪步調去了解地方的人文、史地背景,並且關心新聞與地方的關聯,跟地方的連結也會更深

在網路新聞崛起的年代,有線電視的用戶數減少,也面臨「如何讓大家看見在地新聞?」的挑戰。許巧妮說明中嘉近年的網路轉型,包括去年(2022)五月成立的新聞網,讓民眾可以依地區、類別來搜尋新聞,還有Podcast與YouTube可以收聽、收看,希望能夠透過新的媒介,跳脫收看電視的時間、地點限制,提高地方新聞的露出。

全國性媒體競逐收視率 淡化地方新聞處理角度

周旭毅的地方記者之路從員林開始,他回憶那個稿子都要手寫寄出的地方新聞美好年代,當時報社都重視地方新聞,三大報各縣市的地方新聞人員編制至少七、八人,即使是小報,也一定會有地方版。

台數科新聞部副總周旭毅。(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台數科新聞部副總周旭毅。(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當代的地方新聞則面臨許多困境,周旭毅指出,版面縮減、人員減少、收視率至上等皆是問題。他說明,由於傳統報社大多數位轉型,以網路為主要的內容傳播管道,紙本版面也日益減少,地方版更是被合併、裁減;地方派駐的人員也較過往銳減,一個人當三個人用,更隨時可能要發即時新聞、影片,除了過去必備的文字能力以外,還要會拍攝、剪輯等,工作量龐大。

周旭毅分析,全國台的媒體追逐收視率,產生許多大眾所謂的媒體亂象,例如:常見腥羶色題材,或是去淡化地方新聞的處理角度。他認同許巧妮的觀點,當地方記者在記者會上關注事件的來龍去脈時,全國台的記者卻是設定議題才來到現場,像是要採訪政治人物對其他事件的說法。

地方電視台生存策略需更專注地方關心的內容

關於地方新聞的素材運作,周旭毅以台數科為例說明,此台分為四個新聞中心,台中、南投、雲林、嘉南,除了每日產製地方新聞,素材也會來到總部編輯台重製,並製作成聯播新聞。此外,這些新聞素材也會提供給沒有在地記者人手的合作單位,如:公視台語台、人間衛視等。

關於地方台的生存策略,周旭毅秉持著「全國台要的東西,我們基本上就不要(報導)」的精神,更專注在地方最關心的內容。他舉例,馬路積水、水溝不通這種區域性問題,是地方民眾關切的議題,儘管外地的人不在乎,但對該區民眾而言就是生活要事。他陳述,假如沒有地方媒體存在,民眾申訴公部門未獲處理、全國台也不會讓地方小事躍上版面,居民就沒有發聲的管道

周旭毅認為,對這類新聞的報導,同時也會採訪相關負責單位,能促使主管機關更積極協助處理此問題。不只是讓地方民眾跟公部門有溝通的平台,漸漸會讓地方民眾認同地方新聞對他的生活有幫助,那就能經營出這塊市場。周旭毅以此方式操作二十餘年,的確有培養出一批死忠的觀眾。

此外,他分析後台數據,發現南部的在地新聞除了該區民眾會收看,在台北、桃園也有一定的點閱率,推測原因是北漂族仍然會關心家鄉事務,透過地方新聞去了解地方的近況。

談及數位化策略,周旭毅表示,台數科成立YouTube頻道,並架設新聞網站,各新聞中心也成立臉書粉絲團,更特別的是,推出APP提供隨點視訊VOD的服務。同時多方發展合作,在LINE TV的主題館中也可以看到台數科的節目與各區新聞,還與其共同製作節目,利用現有的採訪新聞素材衍生,製作地方行腳類節目影片。

紙媒地方版面減少 記者人力緊縮對地方新聞更難深耕

劉力仁首先介紹,地方新聞近年在紙媒版面上被多縣市整合,例如:桃園、新竹、苗栗合併為桃竹苗一面,版面空間減少,其實地方的聲音就無法更完整的呈現。他表示,像是基隆版剛併入新北版的時候,都會接到基隆民眾來電或投書說,基隆的新聞好像變少了。除了版面空間以外,劉力仁說明,也會有內部組織的整併,因此地方記者人數變少,內勤編輯與主管人數也會減少。

《自由時報》生活中心主任劉力仁。(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自由時報》生活中心主任劉力仁。(賴晁翔攝/台大新聞所提供)

劉力仁表示,人力緊縮對地方新聞更艱鉅的是,單位記者負責的區域變大,更難以深耕。因為報社採「實地主義」,在某地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該地的地方記者需處理的,所以地方記者從府會運作到警政、環保、農業、天災、水利、村落資訊都要能掌握,採訪議題的多樣性與多種面向都是全國記者難以體會的,地方記者的專業是能迅速理解、學習接觸到的各類消息,並將其製作成新聞。

因此,劉力仁肯定,地方新聞是對新進記者很好的起步,原因在於,地方雖然範圍大、新聞服務較貧乏,但能夠有更高的自主性,去挖掘新聞線索、結識人脈,對新聞有自己的判斷,甚至是有出錯的餘地,這些都對於磨練一位優秀的記者很有幫助。

地方新聞受到數位化的挑戰,是今天三位講者的共識。劉力仁表示,媒體會和地方記者協調,適合以影片呈現的內容,會需要錄影,也會對新聞有更即時的要求。

「讓善良、微小的聲音發聲」 地方新聞影響力有其價值存在

談起地方新聞的影響力,劉力仁笑稱,業界常說地方記者就是報導路平不平、燈亮不亮、水溝通不通,這些被看作是普通小新聞,但如果發生在自家路口,誰能不關注?這正是地方記者的重要性;再來地方新聞對媒體品牌經營也有極大助益,能夠培養出忠實讀者群,他分享,曾經跑到偏遠小學採訪過,那一旦這間學校能夠訂閱一份報紙,它不會訂最知名的品牌,而會訂閱願意報導此處新聞的品牌,「所以以前我們在地方經營的時候,只要肯大量的去報導地方新聞,一定會增加很多民眾認證你的媒體關心本土、關心地方。」

對媒體來說,裁減地方新聞多是為了節省成本,但劉力仁認為地方新聞的價值也十分珍貴,盼望長久來看,媒體老闆能夠更看重地方新聞。他說:「當大家都在注意俄烏戰爭和中共軍演,我們有一批記者很認真在研究地方的事情,讓善良的、微小的聲音能夠出來,雖然影響力不是最大,但有其價值存在。」

論壇上半場以「愈在地、愈全球—台灣地方新聞現況」為題,邀請中嘉寬頻北健有線電視總經理許巧妮、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台數科)新聞部副總經理周旭毅、《自由時報》生活中心主任劉力仁主講,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郭文忠擔任主持人。(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論壇上半場以「愈在地、愈全球—台灣地方新聞現況」為題,邀請中嘉寬頻北健有線電視總經理許巧妮、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台數科)新聞部副總經理周旭毅、《自由時報》生活中心主任劉力仁主講,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郭文忠擔任主持人。(特約記者萬巧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