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易淳敏 編譯

「地方新聞的衰退不僅是美國新聞業目前面臨最大危機,也意味著民主價值岌岌可危。」西北大學梅迪爾傳播新聞整合行銷學院的高級助理院長Tim Franklin認為,網路的出現瓦解了地方電視新聞和報紙印刷固有模式,迫使傳統媒體遭非新聞導向型公司收購,以尋求快速獲益之途。除了抽絲剝繭檢視地方新聞產業的危機,學業界也積極另闢轉型創新思路。

(圖片來源:unsplash

搖錢樹不翼而飛 美國地方新聞如履薄冰

自2008年以來,美國新聞編採室大規模縮編,報業減少了45%的人力,《紐約每日新聞》也裁去一半的編輯人員,《匹茲堡郵報》甚至從每日出刊縮減為一週五天。據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統計,電視新聞也難以倖免,其收視人口較2016年下跌7%。面對新聞業的裁減,美國地方新聞首當其衝,有限的人力與資金挹注,導致新聞業捨棄報導地方事件,即便整體看似維持一定的新聞產量,內容卻充斥著錯誤及不夠深入的資訊。

然而,大規模的科技轉變摧毀了紙媒的商業模式,網路的普及更削弱平面廣告的價值、創造低廉的替代品。相較於付費訂閱,廣告投放一直以來是報業主要收入來源、透過觸及消費族群以延續報紙的產量。以往業者若要觸及特定地區消費者,就得在地方報上投放廣告,但網路的崛起加速執行效率,使得廣告商只需購買地理編碼的網路廣告,便可在「雲端」一鍵完成。

2014年Tow Center提出「後工業新聞」的概念,利益掛帥的廣告業者,從來不是新聞媒體的贊助商,在媒體即市場的現今,不斷尋求其他投資方式賺取最大利益。而網路的特性可說是徹底改變廣告商和傳統報業間的合作模式,大型的線上免費分類廣告以及社群媒體上的活動列表,補足其人力短缺及過高的印刷成本,取代過去報紙在市場上的獨特性。美國報紙廣告總收入在2006年飆升至490億美元後,自2017年以來已如自由落體暴跌至160億美元。

消失的新聞報導與忽視的代價

當地方新聞編採人員縮減時,地方報導產量不可避免的隨之遞減。Tim Franklin視這樣的劇變不僅是新聞業的危機,也是啃食民主自治的蠹蟲。人員縮編揭露新聞機構成員長期缺乏多樣性的弊病;少了地方新聞,民眾也難以獲得問責地方政府機構、抑或鼓勵其行使投票權等相關訊息,進一步導向政治冷感。

今年,杜克大學新聞觀測研究計畫發現,地方新聞的產製事實上超乎預料的少。研究人員分析100個社區中超過16000則故事,其中卻只有17%是發生在當地或與市政相關,而將近一半為名人新聞或缺乏新聞價值的資訊。北卡羅來納大學的Penny Abernathy長期以來專研「新聞沙漠」,並將其定義為沒有發行報紙或新聞管道有限的地區。他也補充目前美國將近200個行政區沒有報紙流通、大約1500個縣鎮僅發行一份週報。自2004年起,全美已有近1800份報紙淨虧損,其中涵蓋60多份早報。

Penny Abernathy感嘆,這些倖免於難的報紙不僅可能無法跳脫過去影子、成功轉型,更被大量的廣告業配一舉攻佔。「大報或許可以撐過這波浪潮,但我擔心中小型報紙的存亡,更在意閱聽眾錯失提供地方知識的新聞。」他也點出另一個隱憂,隨著新聞工作人員的萎縮,記者和編輯被迫成為通才,各式議題蜻蜓點水式的涉獵,難以深耕專研特定領域。

《紐約時報》總編Baquet曾坦言,「我並不擔心舊金山市的報導,我擔憂的是誰會願意報導紐瓦克(Newark)或充斥工人階級的東聖路易斯(East St. Louis)」。舊金山市企業、大學林立,人民生活富裕,反之由多數工人階級組成的芝加哥和新紐奧良郊區,在缺乏新聞機構設立的經濟誘因下,難保不會走向報導消逝的未來。但Baquet認為新聞媒體必須積極參與現況、不斷與社會對話,成為想要的改變。

地方新聞能否走出荒蕪 盼轉型改變經營模式

除了針對傳統媒體變革、學術業界建立合作關係、成立基金會並執行一系列新聞編採室計畫,近來也有不少新創公司,透過營運成本相對較低的網路原生媒體獲利。

Franklin負責西北大學新地方新聞計畫,旨在培養全國閱聽眾媒體素養,並發展永續新聞編採室的指標。而另一項「編輯室計畫」是由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和Lenfest新聞學院共同擘畫,於2015年10月推出,目的是提高主要城市早報的數位智商。此外,調查報告中心(Center of Investigative Reporting)亦成立「地方實驗室(Reveal Local Labs)」,藉由美國四個地方新聞媒體間的合作共享,來監督調查報導和社區意見。

跨國科技公司Google也不落人後,除吸引大量廣告收入,也和基金會合作創立「美國報導(Report for America)」,補貼新聞編輯室全體人員一半薪水,並雇用「新興記者」。標榜獨立、非營利的網路原生媒體ProPublica,其地方報導網絡遍布各大城市,專注深掘真正重要和具有道德力量的新聞。

今年8月媒體信任調查公布,76%的美國人對地方電視新聞仍有高度信任,且73%的受眾視地方報為可信消息來源。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也發現,當受訪者被要求用一個詞彙表達對於新聞的想像時,大部分都回應「假」。但談及「地方新聞」時,多數人會和「家鄉」、「地方報」等作連結。

可見,美國人並沒有對新聞徹底失望,問題在於媒體公司缺乏可靠的商業模式來投資新聞業,隨著廣告收入減少,無論傳統媒體或新創企業,正致力增加數位訂閱戶,獲利方式也逐漸轉向以閱聽眾為優先考量。Franklin肯定這種發展趨勢,他認為地方新聞機構必須主張更大價值以誘使他人出資,而這樣的價值不僅奠基於點擊率高的聳動標題或刺激的感官新聞,更該與受眾建立長久關係,提升新聞的不可替代性。

美國新聞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Rosenstiel表示,取得訂閱者的信任和重視一直是記者相當珍視的,而地方記者也正練習有效的傾聽,並接受受眾偏好的指標。Rosenstiel同時提出三項具體作法,包括小額支付、用戶綁訂及內容分售,鼓勵使用者以金錢支持新聞機構。

對此,Franklin樂見其成,「透過每篇文章索取小額費用,雖然只是微薄收入,但新聞業者仍有很大進度空間。」再者,他認為複製免費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的銷售模式,綁訂用戶、每月支付定額訂閱固然可行,但也可能面臨新聞媒體是否願意登錄平台刊出文章。最後,Franklin表示將新聞內容拆解、擴充,作為「單品」分別出售,較能在現今專業化的市場下存活。

「毫無疑問,地方新聞正搖搖欲墜,媒體處於存亡危急之際」,但是Franklin並不看衰新聞產業,「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他認為相較十年前,現況雖令人擔憂警惕,但往往也蘊藏更多創新、轉型的契機,而他已經漸漸看到永續發展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