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斬決《蘋果》的祭壇上,誰在列隊?何時揮刀?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曾在香港工作,關注香港事務
一場戰場愈擴愈大的「反文明」戰役
6 月 27 日晚上 9 點 18 分,香港《立場新聞》的臉書網站發布了一則公告,向讀者宣告:
1. 5 月之前刊出的博客(部落格)、轉載文章和讀者投稿等評論文章,暫時全部下架。
2. 暫停接受贊助。
3. 呼籲此時有心贊助者,將資源轉給其它自由媒體機構、獨立記者和評論人。
4. 資遣結算全數員工薪資,重新簽約僱用。
5. 8 位董事中的 6 位依照「建議」離職。
這則公告發出的時間,距離《蘋果日報》印發最後一份報紙不到 72 小時;再細讀公告的內容,似乎每一條又都在想像,如果自己碰上了香港《蘋果》停刊前的遭遇,該如何預做準備。
這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打擊,是對新聞自由的「清零」行動。《立場新聞》的動作是一場惡兆,預告著北京和北京操控的香港政府在逮捕黎智英、關停香港《蘋果》之後,掃蕩自由媒體的行動,即將進入下半場。
香港《蘋果》停刊前後,許多報導和評論都將焦點集中在香港《蘋果》的風格和黎智英其人其事上。但如果將視界拉開,把觀察的起點放在 2019 年年中,就可以發現北京和香港特區政府對自由媒體的清剿,是一場戰場愈擴愈大、武器愈發「精良」、手段愈發「反文明」的戰役。香港《蘋果》停刊,只是這場戰役中的一次戰鬥,儘管它受到高度注目。
「香港之死」最終還是到來了
2019 年年中,香港公民社會「反逃犯條例」的抗議行動,逐漸演成對北京與香港政府不信任的總體抗爭。北京、香港政府和親政府的政治人物、社會團體從這個時候開始攻擊願意報導抗議行動、抗爭者心聲,並且揭發政府——特別是警察不當執法的自由媒體。一直站持異議立場的香港《蘋果》,承受了最猛烈的炮火。
觀察這個階段,可以發現北京、港府主要是以「社會力」和「行政權」合力攻擊自由媒體。例如大批親政府市民利用香港電台原本就有的投訴機制,投訴特定記者或者節目,讓相關單位的「調查」得以師出有名。例如知名的記者及主持人利君雅(Nabela Qoser),因為在一場記者會上直言質疑林鄭月娥,而遭到大量投訴,最終使她在今年 5 月離職。而就在本文寫作前幾天,她主持的節目《視點 31》也悄悄被移出港台節目表。
面對行政權最脆弱、但也是自由媒體主力的是外籍媒體。因為外媒記者無論入境或者執行職務,都需要港府批准。而一旦言論不被北京、港府喜歡,註銷或停發簽證都是輕而易舉的整肅手段。
港府整肅媒最著名的莫過於 2018 年 8 月的「金融時報事件」。當時香港外國記者會邀請提倡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出席演講,主持演講的是時任外國記者會的副主席、《金融時報》馬凱(Victor Mallet)。這場演講引起外交部駐港公署的不滿。10 月,入境處拒絕延長馬凱的工作簽證,馬凱隨後離港,11 月,他以旅客身份入境香港,也被拒絕。
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也曾任外國記者會主席的瑞凱德(Keith Richburg)當時撰寫了一篇評論,題為「It took a while, but ‘The Death of Hong Kong’ has arrived」 ——儘管掙扎了一會,但「香港之死」最終還是到來了。
曾任外國記者會主席的瑞凱德於 2018 年發表文章:〈儘管掙扎了一會,但「香港之死」最終還是到來了〉。圖:inkstone(Fair Use )
《國安法》給了港府鎮壓新聞自由的尚方寶劍
緊接著升級轉折的關鍵,就是香港地區的《國安法》快速由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它提供了後續鎮壓非常關鍵的法律武器,其中和媒體相關的條文包括:
第 9 條:規定香港政府應該就「涉及國家安全和反恐事宜」,對媒體、網絡等加強指導、監督和管理。
第 10 條:特區政府應通過媒體、網絡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
第 29 條:規定了「為外國或境外機構等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涉及國家安全的國家秘密或情報」的刑事罪名。
第 43 條:對懷疑涉及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人員進行截取通訊和秘密監察,只需特首同意,不再需要法庭批准。以及,「要求涉嫌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犯罪行為的人員交出旅行證件或者限制其離境」。以及,「對用於或者意圖用於『犯罪』的財產、因犯罪所得的收益等與犯罪相關的財產,予以凍結⋯⋯」。
第 54 條:規定由新成立的國安公署管理外國駐港新聞機構。
上頭第 43 條所賦予行政機關可以凍結「犯罪的財產」,就是導致香港《蘋果》因為營運現金遭凍結,不得不宣布刊的直接原因。
港區《國安法》給了港府一把鎮壓新聞自由的尚方寶劍(當然《國安法》打擊的不只新聞自由),加上原本就具備的「行政權」及「政、商、社會脈絡下的影響力」,對自由媒體的打擊面愈來愈寬,力道也愈來愈大。包括商業台「香港有線」高層的改組和「中國組」的解散,都是震動人心的變化。在專業上倍受好評的香港電台,也面臨了高層改組,監督力道強的節目遭嚴格審查,舊節目從網路下架等種種形同凌遲一般的慢性絞殺。
香港《國安法》充滿恣意性,給了港府一把鎮壓新聞自由的尚方寶劍。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Public Domain )
未來香港的自由媒體何去何從?
而香港《蘋果》從辦公室遭搜索、高層幹部被逮捕,最後到凍結資金停刊,則是操持《國安法》武器的香港政府有權用盡最赤裸裸的展演。斬決了《蘋果》之後,接著橫刀指向哪裡?或者一個更大的問題:未來香港的自由媒體何去何從?
《立場新聞》在香港《蘋果》停刊後三天發出的聲明,外界當然應該完全給予諒解和支持。但這也顯示出,不管接下來港府會不會把矛頭對準例如《立場新聞》、《眾新聞》,乃至任何一家自由媒體,但行業中的「自肅效應」確實已經出現。它就足以在未來讓編輯台決定採訪主題和報導方向時,再三思慮這樣的決定,會不會給政府啟動《國安法》的籍口,甚而為機構惹來殺身之禍。
這個斬決《蘋果》的祭壇上,早已經列隊成行,不管劊子手斬不斬下一個,但排在隊伍裡的,都必須先做好頭顱落地的準備。或許對北京及受北京操控的香港政府而言,這樣也就夠了。
香港新聞自由和自由媒體未來的前景,著實令人難以看好,未來兩種可能:第一是緊著香港《蘋果》之後,再來一場大風暴,又或者這場風暴遲不出現,把自己變成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吊在新聞工作者頭上。
第二種可能:未來即使緊張情勢緩解,香港新聞自由的本質也會徹底變成極權政府的「恩賜」,一如 1980 年代,或者 2000 年前後的中國類似,在這些時代裡,的確也有媒體有相當的空間。但是在共產黨掌控一切的安全感下,放些空間以為反腐或者疏發民怨,以利自己的統治。但反觀原本香港的自由媒體,「新聞自由」是一種基本權利的實踐,而不為任何政治團體的統治所有所有。
能看清這一層,也就不難理解中共整肅香港自由媒體時,那種連對大陸媒體都看不到的、斬草除根的殘酷,究竟所為何來了。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岳理|切除蘋果,然後如何
- 葉蔭聰|《蘋果日報》沒頂了,怎麼辦?
- 卜大中|花凋:再見了,剛滿 18 歲的青春《蘋果》——從創刊到退休,15 年蘋果總主筆的反思心得
- 張秀賢|創造時代的香港青年評析《港版國安法》
-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3):在警察與群眾之間,記者良心該在的位置
- 張東旭|香港國安法「中共隱形戰」公開化 全球媒體承擔守夜人
- 宋承恩|自由原本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簡評香港國安法與新聞自由
- 張潔平|反制恐懼,拿回自己的語言先!
- 趙思樂|解讀香港國安法:本地東廠政府、大案中央直轄、國際干預防火牆
- 陳益能|國際記者看香港國安法:地圖上沒有的水域!
- 香港《國安法》:新聞自由面臨危機 恐引發媒體界寒蟬效應
-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香港場|後傘運,香港青年參政與言論自由空間急遽收縮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