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與兩極化政治日益嚴重 媒體應堅持做對的事報導真實及維護正義

2024 年 09 月 2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黃浚瑋|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民粹及兩極化政治對台灣而言一直都不是陌生的現象:兩極化政治自黨禁開放、民主政治萌芽開始,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邊支持者的對抗便酣戰至今;而美國在2016年選出了狂人川普,台灣也在2018年迎來了近年最現象級、飽受爭議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一時民粹政治成為最受討論的議題。

而時至今日,不僅台灣,亞洲各國也正面對著這兩項政治文化的課題。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的「2024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在第四場討論中,由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賴秀如主持論壇,邀請到來自菲律賓、印度、韓國及泰國的優秀媒體記者,以及台灣本土深耕政治與媒體學問已久的台北大學劉嘉薇教授加入分享。

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賴秀如(左)擔任本場次主持人。(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賴秀如(左)擔任本場次主持人。(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菲律賓》揮別民粹領袖、迎來獨裁者之子 菲國媒體夾縫求生

近年來,菲律賓的政治局勢備受國際注目。2022年,菲國政壇迎來鉅變,前獨裁者家族的小馬可斯(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在總統選舉中勝出,象徵著馬可斯家族的政治復出。馬可斯家族曾在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統治菲律賓,期間實行戒嚴統治,並因貪污和侵犯人權問題廣受詬病。小馬科斯的當選引發了不同聲音,有人認為他將繼承其父親的獨裁統治風格,對民主制度構成威脅。

然而今天來到會場分享的菲律賓新聞網站《Rappler》記者黎恩(Lian Buan)卻有其他意見。「如果我說我們的處境沒有變好,那我就是在騙人:我們現在情況確實比以前有些微進步。」她的意思是,至少她們現在有辦法報導新聞了。

過去菲國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對媒體的態度備受批評。他經常公開指責和威脅批評他的媒體,尤其是對那些揭露政府腐敗和人權問題的媒體機構。他還撤銷了多家批評政府的媒體的營業執照,其中包括《Rappler》和菲律賓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台ABS-CBN。這些舉動被認為是對新聞自由的嚴重打擊,引發了國內外對菲律賓民主和人權狀況的擔憂。

在杜特蒂時期,黎恩認為菲國媒體對於民粹領袖的反應太過被動,在杜特蒂批評菲國媒體不過是「收費寫手」時沒有積極的對抗,等到發現反對的媒體都被被邊緣化時,總統府的大門已經關了起來,而媒體似乎也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黎恩認為菲國媒體在杜特蒂時期,對於民粹領袖反應太過被動,最後導致失去人民信任。(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黎恩認為菲國媒體在杜特蒂時期,對於民粹領袖反應太過被動,最後導致失去人民信任。(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民粹領袖反菁英的特質顯現在此,對於媒體、尤其是反對的,充滿著明顯的惡意。黎恩認為,菲國的政治局勢千變萬化,新聞室對於不同的領導人風格都需要時間適應,此外更有不少其他困難,例如記者的低薪問題,「如果只能領到微薄的薪水,你怎麼能奢望記者站在最前線對抗獨裁者,光是自己的溫飽就花費很大的精力了,這也導致了這個行業的道德低落問題:沒有足夠好的待遇、環境,你就沒有誘因去提供高品質的工作內容,更何況是批判性」

杜特蒂由於在反毒政策上的鐵腕得到了許多菲律賓人民的認同,打擊反對媒體也讓他的負評似乎消失。不過杜特蒂並未全身而退,黎恩指出國際社會的關注幫了大忙,國外不僅大肆報導了杜特蒂迫害人權的劣跡斑斑,《Rappler》的創辦人瑪麗亞(Maria Ressa)更因抵抗強權壓力,堅持站在杜特蒂對立面關注人權而獲頒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也算是為菲國媒體爭一口氣,得到平反。

然而小馬可斯並非就是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他來自獨裁專政家族,他對中國的態度搖擺等都是菲律賓人民及媒體擔心的。更何況新聞自由也沒有完全恢復,能問總統府的問題十分受限、能採訪的也只有限定幾家媒體。儘管情況稍見曙光,小馬可斯也不過進入第二年的領導,接下來的政治文化對菲國媒體的考驗仍十分險峻。

印度》社群巨頭屈服市場商機 媒體需擺脫依賴廣告制

來自印度的《印度快報》全國商業編輯阿尼爾(Anil Sasi)認為,印度正面臨跟菲律賓很接近的情形。印度的政治局勢和媒體環境都發生轉變。政治極化現象愈演愈烈,阿尼爾尤其是在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執政期間更為嚴重。這種極化不僅表現在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對立,還體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如宗教、種姓、地區和語言等。極化的加劇使得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敵視和不信任不斷上升,導致社會對立升級、仇恨犯罪增多。

莫迪政府的執政風格被認為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這種超民族主義的特徵包括對過去輝煌歷史的神話化、操縱性的宣傳、反智主義(攻擊和詆毀不符合政府立場的學術機構和知識分子)、社會階層的不平等、以及以陰謀論和假新聞取代理性辯論等。這些特徵在印度政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並且正在改變國家的政治話語和縮小政治空間,促進了一種不容忍(intolerance)的文化氛圍。

媒體在這一極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作用不可忽視。政府和大企業對媒體的依賴使得媒體在報導上愈發趨於服從,尤其是那些依賴政府廣告收入或與政府關係密切的新聞媒體。在這樣的壓力下,許多新聞室選擇自我審查,減少對政府的批評報導。此外,政府還通過各種手段來打壓批評聲音,包括對不利於政府的媒體和記者進行騷擾和恐嚇等。

阿尼爾指出,印度政治極化現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執政期間更為嚴重。(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阿尼爾指出,印度政治極化現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執政期間更為嚴重。(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社交媒體在印度的發展進一步助長了這種情況。臉書、推特(現名X)的廣泛覆蓋和快速傳播能力,使其成為散布虛假信息、暗示和操縱性宣傳的強大工具。社群媒體巨頭在面對政府的壓力時,往往選擇對那些與政府立場接近的內容寬容處理,而迅速刪除或封禁政府認為不當的內容和帳戶。例如,2019年大選期間,印度政府曾警告推特的高層管理人員,若不刪除政府認為不當的內容,可能面臨監禁。

總體來看,印度的政治極化和媒體環境的變化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分裂和對立。要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媒體所有者、群眾募資和慈善機構的共同努力,尤其應該推動新聞媒體的訂閱制收入模式。「我想不僅是在印度,這適用於所有市場,消費者應該要學會為新聞付錢,這種依賴廣告的營運模式很奇怪,這讓新聞機構更加脆弱」阿尼爾強調,媒體必須得減少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從而保障新聞自由,同時,阿尼爾也以「台灣模式」的事實查核機構為例,認為印度未來努力的方向,應該提高公眾的媒體素養,對抗假訊息的散播,促進理性和多元的公共討論。

南韓》民粹政治及權力囂張跋扈 新聞自由遭受打壓

南韓民主政治的激情也是亞洲國家中著名的,當然極化的現象也是不可小覷。韓國的衝突不僅有南北韓的緊張局勢,來自韓國公共媒體MBC的記者李奇柱形容,南韓本身也是一個東方與西方壁壘分明,政治極化的社會,進步派和保守派互相敵視,甚至發生了刺殺事件。

前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是韓國政壇的重要人物,他在2022年競選總統失利後依然在韓國政壇保持重要地位。李在明被視為進步派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張包括推動社會福利改革、改善勞工權益和反貪腐等。然而,今年初李在明卻遭到政治狂熱分子持刀刺殺,雖然保下一命,但卻顯現出韓國政治的不容忍氛圍。

李奇柱提出,報導發現這名兇手經常收看極端政治內容的YouTube影片,尤其喜歡那些反對、詆毀李在明的題材。李奇柱認為,這些恐怖行為背後,可能都受到了YouTube影片的鼓勵,甚至他發現,網路上仍有許多讚賞刺殺行為,或是感嘆刺殺失敗的聲量。自從1973年的前總統金大中遇刺案,南韓已經超過50年未曾出現相關犯罪,李奇柱認為,南韓的民主政治正在開倒車。

不僅如此,近年來多次的人民抗議活動,都可以看到西裝革履的國安人員,試圖壓制抗議者的聲量。面對民眾的陳情,政府選擇直接摀住抗議者的嘴巴,「這些事情不應該發生,韓國是民主國家。即使是被人民選出的.這些權威卻拒絕聽取反對者的批評,現在是一個閉嘴政權(Shut up regime)。」

現任總統尹錫悅被視為極右派的民粹領袖,前年的粗話失言風波引發爭議後,對報導此事件的MBC,不僅其記者上總統專機採訪,剝奪新聞自由,李奇柱也表示MBC近年被針對裁罰,已經被記上太多違規點數,未來可能面臨撤照。過去也曾經參加卓新獎論壇的韓國獨立媒體「打破新聞」(Newstapa)也在因為批評執政者的立場,遭受政府打壓,甚至派警力去搜索打破新聞的辦公室,以及創辦人金鎔鎮的家。

這些干預新聞自由的行為,也使韓國在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下跌。無國界記者RSF每年的新聞自由指數排行,韓國從2023年的47名,今年則下跌至62名,跌幅15名,分數也從70.8分下滑至64.9分。對比RSF在2021年給出的評論提到,韓國是亞太地區新聞自由的模範,如今光環似乎較為黯淡。

李奇柱提到中文的詞彙:法治。他認為韓國當權者民主體制,他認為韓國比起法治(Ruled of law),更接近濫用法律(Ruled by abusing law)進行統治。他認為媒體與其成為民粹政治的工具,應該更有勇氣拒絕盲從權力。「我希望媒體與記者的和平可以受到保障,不要遇上仇恨犯罪,而韓國政治也應該多點包容性。」

李奇柱認為媒體與其成為民粹政治的工具,應該更有勇氣拒絕盲從權力。(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李奇柱認為媒體與其成為民粹政治的工具,應該更有勇氣拒絕盲從權力。(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泰國》社群平台與媒體促成進步立法 新舊政治融合將成新挑戰

相較於韓國的情形,來自泰國的《TODAY》總編輯諾帕吉(Noppatjak Attanon)認為對於社群媒體對政治的影響是有正面影響的。諾帕吉認為泰國是一個集體的社會(Collective Society),數位媒體的出現促使了不同立場的民眾在網路上互動,過去10年來不同勢力的溝通情形也更好了。

舉例來說,今年六月泰國成為亞洲第三個通過同性婚姻法的國家,「如果在過去只有六個傳統電視台的年代,如果我想要報導LGBTQ的相關內容,編輯一定不會同意;直到過去五年我們把相關報導影片放上臉書,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LGBTQ權利的正面留言」此外,他也舉泰國的教育及軍事改革為例,認為媒體的開放促進了許多進步的立法。

諾帕吉表示,泰國的政治極化現象比起15年前已經和緩許多。過去泰國的「紅黃對決」,紅衫軍公民力量黨以及黃衫軍為泰黨的對抗,由於第三勢力前進黨的出現,讓橘色也加入戰局,反倒淡化了原本非紅即黃的政治格局。不過現在泰國要面對的最大隔閡,是與皇室的抗爭。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在今年初,前進黨提倡修法泰國刑法第112條,即冒犯君主罪。該法禁止任何對皇室成員的侮辱、誹謗或威脅,違反者將面臨嚴厲的懲罰,刑期動輒長達40至50年。該法條飽受泰國民眾批評,是皇室被用來壓制政治異議和批評的工具。近幾年民眾對皇室的反彈,讓112條的使用頻率增加,引發了國內外對言論自由和人權的擔憂。

本次前進黨試圖修行刑法112條,遭憲法法庭駁回,要求不准再提出修法,而前進黨甚至可能面臨遭到解散的命運。諾帕吉說,比起紅黃的政黨對立,泰國面臨的政治極化更像是新舊的對抗,年輕的進步派政黨或政治人物,常常每五年就要被鬥垮一次,這似乎在泰國見怪不怪。

不過即使如此,諾帕吉對泰國的未來仍是非常樂觀「如果你可以看到由42歲年輕人領導的政黨贏下選舉,我覺得已經是充滿希望。我們已經看到有組織的進步派政黨贏得選舉,我們離成功只有數步之遙。」

諾帕吉阿塔農說泰國的政治極化現象比起15年前已經和緩許多。(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諾帕吉阿塔農說泰國的政治極化現象比起15年前已經和緩許多。(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台灣》研究數位民粹主義 看見社群媒體極化樣貌

我們從各國的例子都可以看到民粹主義及其領袖如何席捲政壇,劉嘉薇教授引用了Engesser等人(2017)的理論,形容了民粹主義的行為:「強調人民主權、攻擊菁英、排斥他人、擁戴共同理想」 劉嘉薇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解釋為何強調人民主權,可能也是有害的特質。

荷蘭的漁民一直以來都是用傳統的流刺網捕撈方式捕魚,這種捕撈法式非人道且殘忍的,因此在被歐盟立法禁止。而荷蘭的民粹政治家見民氣可用,打著為人民發聲的大旗,試圖破壞體制,恢復傳統捕撈。這種號稱人民主權,卻因盲從民意而做出與主流價值背道而馳的行為,是民粹政治很可能的危險之處。當然,前面提到如菲律賓杜特蒂的鐵腕掃毒,也是很好的例子。

在論壇中來自各國的優秀媒體人,都有提到民粹主義和社群媒體的交互作用,數位民粹主義(Digital Populism)順應而生。利用社群平台的操作、大數據分析輿論風向,與用散播假新聞及仇恨言論來爭取權力,這種數位民粹主義,可能已經全面入侵到各國社會。

劉嘉薇的研究以台灣為例,樣本鎖定各大社群平台,主要研究2018縣市首長大選及2020總統大選的期間,台灣社群媒體的民粹主義現象。以Engesser等人敘述的民粹主義的特質為例,掌握網路民粹注意的關鍵字。研究發現「攻擊菁英」的相關言論聲量最大,可以看出這兩次選舉韓國瑜崛起的背景下,極化的兩端政治聲量互相謾罵的樣貌,以及民粹主義用哪些關鍵字入侵社群媒體。

劉嘉薇以台灣為研究樣本,鎖定各大社群平台,在2018縣市首長大選及2020總統大選的期間,台灣社群媒體的民粹主義現象。(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劉嘉薇以台灣為研究樣本,鎖定各大社群平台,在2018縣市首長大選及2020總統大選的期間,台灣社群媒體的民粹主義現象。(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在論壇中,可以發現各國的政治及媒體情形或有落差,但面對的挑戰似乎都是大同小異。面對民粹主義的侵襲,及日益嚴重的極化政治,媒體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堅持做對的事,該如何在政府的抵制中,嘗試報導真實及維護正義。從亞洲各國優秀記者的分享中,可以得到很多反思。

本場次主講人、主持人會後合影。(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本場次主講人、主持人會後合影。(特約攝影鄭宇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