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新聞圖像中追尋什麼樣的真實?(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合辦的「AI對新聞產業的影響」系列論壇第二場主題為「生成式AI在新聞圖像面臨的倫理與挑戰」。講座上半場由《法新社》資深攝影記者葉陶軒、《報導者》攝影主任黃世澤,以及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共同主講,內容聚焦在今年六月份《上下游新聞市集》於專題〈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以下稱〈中國牡蠣〉)中使用AI生成圖像所引發的爭議及倫理問題。
不實影像問題越發嚴峻
葉陶軒表示,影像變造的問題,從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已經開始展露越發嚴重的趨勢,新聞界雖然多次在研討會中探討解決方案,但往往只能流於要求工作人員更加謹慎注意,而難以杜絕。除了現代的影像變造技術越來越高明,以至於專業人士也難以辨別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就連權力當局也有可能發布假照片。
今年3月,肯辛頓宮發布的凱特王妃家庭照,被發現經數位變造,導致各大國際通訊社紛紛將影像下架。葉陶軒說,此案例顯示出變造影像問題在現代新聞界的嚴重性,因為媒體原先對於有關當局所釋出的影像真實性有著相當的信任基礎;此變造事件不只使媒體信譽受損,也對英國皇室造成不小的打擊。
葉陶軒表示,《法新社》的聲譽與其對新聞攝影的高度要求為彼此加成。(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新聞攝影講求精確
2022年美國眾議會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進行環台軍演,當時葉陶軒在蘇花公路拍攝到軍艦影像,但無法確認國別型號等資訊,國防部也不願提供相關訊息。葉陶軒想方設法連繫一位台灣退役海軍艦長,確認該影像為中國軍艦052D,但最後編輯部還是以對方非現役軍官為由,放棄在圖說使用該資訊,可見《法新社》對於新聞影像之嚴謹程度。
葉陶軒指出,自從他進入《法新社》受訓以來,「新聞攝影不容變造」一直是攝影記者的金科玉律。他說,《法新社》提供員工各種福利和訓練,對於犯錯也頗為寬容,哪怕照片沒拍好、沒拍到都可以原諒,但絕對無法容忍作假。曾有位馬來西亞攝影記者漏拍首相安華受審的照片,卻心存僥倖,使用Photoshop竄改舊照片交差,《法新社》發現後隨即終止工作合約。
如果照片係使用攝影技巧,而呈現出在正常視覺中不會出現的影像,例如火舞舞者經慢速快門拍攝後,火光在空中連續不斷的軌跡,葉陶軒會將快門、曝光時間等攝影手法之資訊揭露在資訊欄位,提供讀者判斷。
為避免讀者被誤導,《法新社》要求在照片資訊欄清楚寫出拍攝手法等資訊。(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新聞情境中的AI影像
黃世澤以Jonas Bendicksen出版的《The Book of Veles》榮獲2022年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為例,說明在權威與名聲的光環下,社會大眾面對不實訊息時有多脆弱。
Jonas Bendicksen是挪威籍的攝影記者,曾多次榮獲各大攝影獎項,並於2004年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他在2021年使用數位影像技術偽造的相片出版了「攝影集」《The Book of Veles》,旋即獲得一片好評,且無人質疑相片真偽。
好戲謔的Jonas甚至以假帳號在網路上指控照片的真實性,孰料其他網民還為其辯護,認為Jonas這般具有公信力的攝影大師,斷無偽造相片之理。末了,Jonas才主動澄清,相片中的人物皆係3D人物模型。他說,《The Book of Veles》是對自身作為古典攝影記者歷史的反思,也是一次實驗,旨在了解科技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引導攝影走向何方。
黃世澤認為,從Jonas的案例中,可以窺見新聞媒體使用數位技術生成紀實影像時,所潛藏的危險。因此,當他看到《上下游》在專題〈中國牡蠣〉中使用生成式AI製作的寫實圖像時,心中感到相當困惑。他說,即便媒體已經標示圖像是經由AI生成,但只要讀者是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圖片,仍然有誤認為真實的可能。
黃世澤表示,在「媒體」這個脈絡中展現的圖像或許會讓讀者假定為真。(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AI之於紀實攝影
黃世澤表示,〈中國牡蠣〉當中還有一點令他感到疑惑:為什麼要按照報導的時間軸使用一圖配一文的形式?
他質疑,難道每個場景都一定要配一張圖片,才能讓讀者理解整件事的流程嗎?「我覺得可能不一定是這樣。」他指出,《報導者》的〈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專題,就曾面臨難以拍攝影像素材的情況,但是也沒有用一文配一圖的形式,而是採取動畫結合的多媒體方式呈現。
黃世澤引用張照堂說過的「攝影是遺憾的藝術」,指出攝影的美好就在於其不完整與神秘性,並認為這樣的觀點也適用於新聞攝影場域。如果新聞組織,乃至編輯台能夠有更多元的想法,也許就能更容易地為AI影像找出在新聞實務中的定位。
圖片編輯
黃世澤介紹了《報導者》的〈AI使用守則〉針對影像進行規範的第一項第五條,並闡釋其思路:
《報導者》報導中之影像以實際現場真實照片為優先,但若在無法進入現場、為保護身分敏感者,或其他特殊情況下,為增進讀者了解報導內容,可能輔助使用AI生成之影像,但應明確進行後製設計與影像調整,避免讀者誤信圖像為真實影像。
他說,《報導者》宣示以真實照片為優先,一方面是對讀者承諾在能力所及之範圍內會使用真實場景;另一方面也是給攝影記者優先權。一旦決定使用AI生成影像,除了標示之外,也必定經過後製處理,避免讀者誤認為真。
《報導者》的〈獵童風暴〉便是一個難以拍攝實際場景的專題,因為其中有許多影像編排之顧慮:例如保護當事人、避免刻板印象等,所以《報導者》在〈獵童風暴〉中使用的AI生成影像,人物的視覺呈現,往往是剪影、倒影等。即便使用真實攝影,《報導者》也會要求攝影記者不得讓相關場景具辨識性,因此攝影記者需使用慢快門或強迫重複曝光等攝影技巧,讓影像呈現出類似數位後製的失真成果。
他說,《報導者》之所以在影像呈現上採取保留距離的手法,正是因為「距離感反而更能接近真實。」
黃世澤引述Emily Dickinson的詩句「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說明在攝影上保持距離感的重要性。(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一個社會實驗
除了學者身分,李怡志也在〈中國牡蠣〉一文中擔任產製AI生成圖像的角色。他表示,對於新聞界應用生成式AI圖像,目前國際間較為關注的風險,以惡意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為首要,其次是人力替代(Labor Displacement)。他認為,勞工替代是難以討論的議題,「因為科技的演變總會造成人員的流動, 我不會把它稱為替換。」
其他像是缺乏實地採訪與根據,完全靠AI生成的圖像(Zero Shot)、揭露問題、偵測困難,以及虛構作者人名(Fake Byline)也引發諸多擔憂。李怡志表示,這些都是他在接受《上下游》的委託前納入考量的事項。此外,他也深入了解《上下游》使用生成圖像的目的,以及要求「寫實風格」的原因。
除了評估倫理風險與自身技術,李怡志還有一個考量:這對新聞史有意義嗎?「我從出社會開始,就一直在做挑戰新聞史的事情。」他說,2006年他在Yahoo任職時,首創新聞心情投票系統;2010年以當時在台灣「不被認為是新聞」的倡議式新聞(Advocacy Journalism)推動本土飲食,入圍美國Online Journalism大賽;乃至2017年以專題〈企業托育玩真的 政府精明訂罰則〉首創媒體上公共政策平台倡議,都是他不斷探問新聞疆界的職涯實踐。
綜合評估後,他認為《上下游》的委託有其獨特性,也有社會討論的價值,加上自己對於相關倫理邊界有相當的掌握,因此在《上下游》承諾揭露與撰寫AI使用守則的前提下,接受了這份委託。
李怡志表示,自己之所以答應與《上下游》合作,前提就是上下游的公信力。(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製作過程與思路
有別於時下大眾認知輕而易舉的AI生圖,李怡志指出,由於AI生圖的高度可控性,以及《上下游》「貼合現實」的要求,整個製作時程將近兩個月,期間多次與《上下游》來回討論,並進行多次風格探索。
《上下游》提供了大量的視覺參考素材,包含照片和影片,因此幾乎每一張要生成的圖像,李怡志都看過實景照。他說,《上下游》對於細節非常講究,從漁船類型、漁夫穿著都有所堅持,甚至他一度在中國漁船上放置五星旗的示意手法也被打了回票。
李怡志表示,以現今的AI生成圖像技術而言,即便是要照片般寫實的圖像,還是可以進一步在寫實的細膩度進行調控。在AI圖像蔚為流行的當下,他認為社會大眾對於AI圖像有一定的熟悉度,因此他的目標是讓產出「看起來像照片,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AI」。
至於產出之後是否要再後製,李怡志的思考與《報導者》不同。他認為在圖像由AI生成,並且揭露的情況下,進行後續的修圖,將使倫理與法律問題更加複雜。
他指出一個關鍵的問題:新聞學究竟要從建構主義還是實證主義的角度來看待所謂的真實?「也就是說,既然文字可以代表真實,圖像到底要不要那麼的真實?」
李怡志生成的圖像經歷多次迭代、反覆細修,並經由《上下游》確認諸多要素的真實性。(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有效的揭露
李怡志指出,不管是文字型或圖像型的生成式AI,目前在倫理上最大的交集就在「透明」,而目前AI圖像的揭露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壓圖揭露、圖旁揭露,以及圖說揭露。
壓圖揭露是目前較為少見的作法,因為壓在圖像上的標示嚴重破壞美感。圖旁揭露是將揭露文字與圖像縫合,使標示能緊鄰圖像外緣。至於圖說揭露,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將揭露訊息寫在圖片說明中;此法的風險是,圖像很容易被單獨傳送出去,脫離了原本的脈絡而失去揭露的效果。
因此,李怡志認為,要有效揭露,就必須選擇壓圖的方式,「一定要壓在最核心的位置上面」,在《上下游》這篇專題中,所有AI生成的圖像都在中央偏下方的位置,以黑底白字標示「本圖以實景為本,經AI生成」。他說:「我之所以用這個方法,就是這個方法實在是非常地粗暴;除非你看不懂文字,否則應該會同時看到文字也會看到圖。」
李怡志表示,這是一個實驗,旨在了解生成式圖像對媒體信任度發揮影響時,媒體聲譽與揭露方式如何發揮調節作用。他說,事後回顧前述的風險,在表層大致都避開了,至於視覺傳達與新聞之間更加複雜細密的倫理問題,期許在這次新聞界的熱議中得到進一步探討。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六個國家的民眾如何看待新聞中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 尼曼新聞實驗室:普立茲獎得主首次揭露其在報導中使用人工智慧
- 普立茲獎要求參者揭露AI使用情形 45位入圍者有5人表示使用人工智慧
- 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
- 新聞攝影映射出的記者生涯
- 從新聞攝影中,我們看見了什麼?
- 凱特王妃修圖風波與當代科技下的新聞倫理
- 凱特王妃照片修圖 引發新聞倫理爭議
- 林榮基X郭力昕X莊坤儒|拍或不拍?真實性與政治性的界線?——香港運動現場影像敘事的新聞倫理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