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國家的民眾如何看待新聞中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呂知亭|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發表了一份題為「六個國家的民眾如何看待新聞中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調查報告。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以下簡稱生成式AI)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熱潮,並促使許多行業開始採用這一技術。
報告指出,在AI發展趨勢中,除了經濟、政治和技術因素外,民眾的接受度和態度也會是影響AI未來發展的關鍵之一。因此,該報告主要目的在於了解人們是否會使用生成式AI,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該工具,並深入調查人們對生成式AI應用在新聞及其他領域的看法。
這項調查於2024年3月28日至4月30日期間,透過線上問卷收集了來自阿根廷、丹麥、法國、日本、英國和美國,共六個國家,超過一萬兩千份資料。調查結果分為四個部分進行深入分析:民眾對生成式AI的認識和使用情況、他們如何預期生成式AI對新聞及其他領域的影響、人們認為新聞記者目前是如何使用生成式AI以及他們對記者應該如何使用生成式AI的看法。
民眾對生成式AI的認識與使用
ChatGPT是目前為止最廣為人知的生成式AI。根據調查,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ChatGPT,且ChatGPT也是六個國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生成式AI工具,其使用率比第二、第三知名的生成式AI工具Google Gemini和Microsoft Copilot高出兩到三倍。雖然整體上民眾對生成式AI有廣泛的認識,但在調查的六個國家中,依然有20%到30%的受訪者沒有聽聞過任何生成式AI工具,其中以英國30%為最高。
調查指出,即使生成式AI話題熱度非常高,但民眾使用ChatGPT的頻率卻不高,僅有1%的日本人每天使用它,法國和英國為2%,在美國則有7%的人每天使用ChatGPT。許多使用過生成式AI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只使用過一兩次,這也說明目前生成式AI尚未成為人們日常網路使用的一部分。
民眾生成式AI的使用頻率不高,說明目前生成式AI尚未成為人們日常網路使用的一部分。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調查結果發現,年輕人相較其他年齡層有較高的機率使用過生成式AI產品,甚至養成定期使用的習慣。在六個國家中,56%的18到24歲受訪者表示他們至少使用過一次ChatGPT,而55歲及以上僅有16%。
年輕人相較其他年齡層有較高的機率使用過生成式AI產品。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針對使用生成式AI的目的,六個國家的受訪者中有相近的比例表示,他們使用生成式AI來獲取資訊(24%)和製作各種媒介內容(28%),包括文本、音頻、程式、圖片和影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創作媒介內容為目的的受訪者中,有11%的人表示他們只是玩耍或嚐鮮,而非尋求完成具體工作。
此外,僅有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使用生成式AI的目的是獲取最新新聞。報告指出,這可能是因為最被廣泛使用的生成式AI產品ChatGPT,其免費版本的資料庫並非即時資訊,這意味著使用者無法透過ChatGPT獲取最新的新聞資訊。
大多民眾使用生成式AI來獲取資訊(24%)和製作各種媒介內容(28%)。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民眾對生成式AI應用在各行各業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民眾預期生成式AI在未來五年內,將對社會上幾乎所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72%的受訪者認為生成式AI將對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公司造成衝擊,66%的人預測其會影響新聞媒體和科學領域,53%的人認為國家政府會受到影響,而51%的人則認為政治家與黨派將受到影響。
對於未來幾年生成式AI對社會影響的預期,不同國籍、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看法大致相同。唯一的例外是年輕受訪者,他們比其他年齡層更容易預期生成式AI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民眾預期生成式AI在未來五年內,將對社會上幾乎所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根據調查結果,民眾普遍不信任各行各業會妥善使用生成式AI,雖然約有一半的人相信科學家和醫療專業人士會妥善地使用該技術,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領域信任度皆低於40%,其中,社群媒體公司和新聞媒體更是不被預期會妥善利用生成式AI。報告也指出,在預期生成式AI會對社群媒體公司和新聞媒體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這些領域的從業人員會不負責任地使用生成式AI技術。
民眾普遍不信任各行各業會妥善使用生成式AI。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當被問及生成式AI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更糟時,六個國家中有四個國家的多數受訪者回答變得更好,但也有許多人沒有表達強烈的意見,而少數人則認為生成式AI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糟。當這個問題變成生成式AI會讓「社會」變得更好或更糟時,人們的預期反而普遍較為悲觀,其中法國和英國的多數受訪者認為社會會因為生成式AI變得更糟糕,丹麥和美國的樂觀者與悲觀者比例相差不大,阿根廷和日本則是預期社會會因此變得更好。
當被問及生成式AI會讓「社會」變得更好或更糟時,人們的預期普遍較為悲觀。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當談到生成式AI是否會讓「不同領域」變得更好或更糟時,人們對科學(+44,即樂觀者比悲觀者高44個百分點)、醫療保健(+36)以及包括交通(+26)、購物(+22)在內的許多日常活動都持相當樂觀的態度,但在生活成本(-6)、新聞媒體(-8)和工作保障(-18)方面,民眾則持悲觀的態度。
整體而言,儘管民眾對新聞媒體領域持悲觀態度,但在看好生成式AI潛在影響的日本與阿根廷,民眾傾向新聞媒體變好的人數大於變糟的人數。相反,英國民眾則非常悲觀,認為生成式AI會使新聞媒體變糟的比例比認為會變好的比例高出35個百分點。
報告也指出,在調查民眾對生成式AI潛在影響的看法時,受訪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選擇了中立選項或表示「不知道」。可以得知,儘管部分民眾對生成式AI的影響有明確而強烈的看法,但許多人仍尚未有明確的答案。
民眾眼中的新聞記者是如何使用生成式AI
目前,有關生成式AI在新聞領域應用的話題,大多集中在其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但往往缺乏對於當下記者和新聞媒體使用該技術進行新聞產製的討論。為此,該報告深入探討了民眾對此的了解程度,調查他們認為記者目前如何使用生成式AI,以及他們認知中新聞媒體採取哪些流程來確保新聞品質。
根據調查結果,大部分民眾認為新聞記者已經在使用生成式AI來完成某些工作。其中,43%的受訪者認為記者總是或經常使用生成式AI來進行翻譯、編輯修正拼寫和文法,40%的人認為用於資料分析,29%認為用於撰寫標題,27%認為用於撰寫文章內容。此外,約有30%的人認為記者使用生成式AI進行新聞再製,包含為不同客群重寫同一篇文章(28%)或將文字新聞轉換為音訊或影音新聞(30%)。從比例上可以得知,民眾普遍認為記者更可能使用AI來進行拼寫檢查或翻譯等幕後工作,而不是直接用於新聞內容的生產。
然而,依然有部分受訪者對新聞領域抱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記者可能會以人工方式創造新聞內容而非真實呈現。例如,28%的人認為當無法取得真實照片時,記者總是或經常使用AI來製作虛構影像。
民眾普遍認為記者更可能使用AI來進行拼寫檢查或翻譯等幕後工作,而不是直接用於新聞內容的生產。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在有生成式AI參與新聞產製過程的媒體中,是否有「真人」進行監督與檢驗是備受關注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32%的受訪者認為真人編輯總是或經常會檢查AI生成的內容,以確保在發布之前其內容的正確性與高水準。然而,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新聞從業者僅有時、偶爾甚至從不檢查AI生成的內容。報告推測,這可能與民眾對於新聞行業本身的偏見與不信任感有關。
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新聞從業者僅有時、偶爾甚至從不檢查AI生成的內容。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民眾對在新聞業中應用生成式AI的看法
近年來,包括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彭博社(Bloomberg)和路透社(Reuters)在內的多家新聞媒體持續使用各種形式的AI來製作新聞報導。報告指出,這些新聞機構對於將AI大量應用於製作各種內容感到滿意。不過,相較於完全由AI生成的新聞,民眾普遍對由人類記者製作的新聞更滿意且更有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相較於其他年齡層對於完全或部分使用AI製作的新聞接受度較高。
年輕人相較於其他年齡層對於完全或部分使用AI製作的新聞接受度較高。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儘管民眾對新聞業使用生成式AI普遍持謹慎態度,但在時尚和體育等軟性新聞方面,他們更能接受主要由AI生成並由人為監督的新聞。對於國際事務和政治相關的硬性新聞,這種接受度明顯較低。
在調查過程中,受訪者被問及對新聞業以生成式AI作為內容主要生產者,並部分由真人監督的新聞品質有何看法。結果顯示,民眾普遍認為這類新聞的可信度較低(-17,即可信比不可信低17個百分點),且透明度差(-8),但相對的,這類新聞的內容更新速度更快(+22),且對於新聞業者來說成本變更便宜(+33)。
民眾普遍認為使用生成式AI對於新聞業者來說能降低成本。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現階段,民眾大多認為使用AI能有效幫助新聞業者降低成本,但對於閱聽眾而言,並無明顯的優點。因此,41%的受訪者表示,與完全由人類記者製作的新聞相比,由生成式AI製作真人監督的新聞沒有付費價值。
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於記者使用生成式AI進行翻譯、拼寫與文法檢查以及製作圖表等幕後工作的接受度較高。相反地,對於將生成式AI用來合成和再製新聞內容、生成影像以及創建虛構人物等項目,接受度則較低。
當被問及主要由AI生成且有人為監督的新聞是否應該有標示時,絕大多數受訪者希望至少有一些披露或標記。僅有5%的受訪者認為完全不需要披露。不過,針對新聞何種情況應該披露或標記有使用AI,約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編輯文章的拼寫和文法」(32%)和「撰寫標題」(35%)應該被披露,而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撰寫文章內容」(47%)、「數據分析」(47%)和「生成虛構影像」(49%)需要被披露。
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新聞若有使用AI來「撰寫文章內容」、「數據分析」和「生成虛構影像」需要被披露。資料來源:路透新聞學研究所
總結:持謹慎樂觀態度看待生成式AI發展
根據調查結果,許多人認為生成式AI已在新聞業中廣泛應用,但大多數人並不認為這些技術能提高新聞品質或為閱聽眾帶來實質性好處,而更多地將其視為新聞業者降低生產成本的工具。雖然民眾對生成式AI在醫療和科學領域的應用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樂觀情緒,但對新聞業和媒體卻普遍抱有負面觀感,更有不少民眾認為生成式AI會讓新聞媒體變得更糟。
報告中寫道,記者和新聞機構應根據編輯原則和實際需要決定是否及如何運用生成式AI。雖然民眾意見不應成為決策的唯一依據,但這些意見提供了閱聽眾如何評估新聞品質的參考,並有助於新聞機構向閱聽眾解釋其AI使用情況。
目前,生成式AI的大眾認知及在新聞和其他領域的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對於問卷中的許多問題,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受訪者選擇中立選項或回答「不知道」,顯示出高度的不確定性。隨著時間推移,公共辯論、社會輿論與新聞報導會是引領生成式AI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儘管當前的生成式AI產品存在許多問題,但使用過這些工具的受訪者大多對其效果和可信度持正面評價,年輕受訪者對生成式AI也相對抱持著較開放和樂觀的態度。報告指出,如果未來生成式AI的使用以積極方式變得廣泛與普遍,整體民眾意見大概率會以樂觀中帶著謹慎的方向發展。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新聞信任危機 公眾期待報導公正公開 多數不信任媒體
- Google I/O推出「搜尋生成式體驗」 重大變革足以重擊新聞及內容產業
- 從選題到讀者互動 新聞媒體的AI運用
- 尼曼新聞實驗室:普立茲獎得主首次揭露其在報導中使用人工智慧
- 凱特王妃修圖風波與當代科技下的新聞倫理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