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信任危機 公眾期待報導公正公開 多數不信任媒體

2024 年 08 月 1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於6月公布《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研究了橫跨全球六大洲、47個國家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委託網路民調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在1月底到2月初訪問近9.5萬名受訪者。[1] [2]

今年為「超級選舉年」,世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參與國家選舉,同時戰火未歇,在烏克蘭和加薩走廊地區戰爭持續進行中。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技術飛躍成長帶來機遇,卻也讓當前媒體業的艱困處境更加複雜、更具挑戰性。

報告提到幾個主要發現。假消息、不完全正確的錯誤資訊滿天紛飛,新聞報導受到信任的程度低落,媒體業獲利不如以往,並面臨來自政治與商業巨頭的控制影響。

媒體盼讀者信任專業 調查:多數不相信

報告特別提到大眾對新聞業的信任關係,「幾乎所有的媒體,即使無特別明說,要求大眾相信新聞報導」。包含新聞各式內容,記者確實有與提到的「消息來源」進行交談,受訪者確實有說了引用段落的話,且報導中引述數據均是可靠的。從如何挑選受訪者、如何選擇用哪些數據、報導主題與發現,到採訪動機,媒體希望讀者信任新聞工作者的判斷。[3]

儘管希望讀者接受報導內容,然而,根據調查47個國家發現的結果顯示,公眾大多時候並不相信大多數的新聞。在不同國家、不同新聞業者存在一些差異,但總體來說,僅有40%的人表示願意信任大多數的新聞。

不願相信 不代表無可信度

公眾信任,並不等同於可信程度。報告舉例,有時人們選擇信任的個人或組織,到頭來發現並不值得信任。人們懷疑的單位,在經過仔細驗證與檢查後,也可能發現其值得信賴。

無論是否有充足證據決定要不要相信,公眾抱持懷疑態度、對於記者與新聞媒體的不信任問題為「社會事實」(social fact)。「社會事實」,此一社會現象概念由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提出,其外在於個體,卻能制約並影響個人的行為。

媒體應重視 取得公眾信任

公眾信任對於新聞業密切相關,在個別媒體品牌或是整體媒體發展均是如此。報告點出,某些記者和編輯不一定會同意這個觀點,不願重視公眾是如何看待他們,他人信任並非衡量記者工作價值的標準,取得信任不是記者的優先事項。

報告提醒,記者必須看重這塊,必須反思公眾與新聞媒體業的關係,如同政治和其它領域一般,感受是現實的必要組成之一(perception is a consequential part of reality)。從實際理由來看,讀者信任將影響獲利;從原則性理由而視,不信任新聞的人,也不會從新聞報導中獲得資訊或學習。

年齡、收入、教育程度與新聞信任度

報告提到,新聞信任度多年來為調查追蹤的重點指標。不同國家、政治傾向、性別、年齡、收入和教育程度,對於新聞的信任度存在差異。媒體是否有公正報導與受訪者相關的議題,也會影響信任度。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低收入者、教育程度低的人,往往比較不願意相信新聞。

按年齡、收入和教育分組,信任大多數新聞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以年齡區分:35歲以下的年輕人信任度為37%;35歲以上為42%。以收入區分:低收入者的信任度為36%;中收入者的信任度為42%;高收入者的信任度為47%。以教育程度區分:教育程度低的信任度為35%;教育程度低的信任度為39%;教育程度低的信任度為45%。

政治立場與新聞信任度

總體而言,政治傾向偏於左派、中間派或右派的受訪者,新聞信任度數據幾乎無顯著差異,儘管在特定國家存在黨派差異。

左派的多數時候新聞信任度為43%;中間派的新聞信任度為42%;右派的新聞信任度為45%;「不知道」自己政治傾向的受訪者新聞信任程度最低,僅28%。

表示大多數時間信任大部分新聞的受訪者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哪八項原因,影響公眾對於新聞的信任?

基於多年的對於新聞信任度研究基礎,2024年進一步深入研究,當公眾決定哪些新聞媒體值得信任時,何者為重要影響因素與相關程度。

調查列出八種可能,依序為──
(一)製作新聞流程透明公開:72%;
(二)高新聞標準:69%;
(三)公平代表受訪者的族群:65%;
(四)具有偏見:61%;
(五)媒體價值觀與受訪者相仿:56%;
(六)誇大或聳動:55%;
(七)悠久歷史:52%;
(八)過於負面:46%。

影響新聞信任的各種因素所佔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報告提到,所有八項因素可能帶有主觀意識與偏好,且影響複雜,在一些國家中與政黨之爭、針對媒體的批評有關連。政治人物有可能透過社群或其它方式,打壓獨立新聞或記者,避免影響政治議程推動。

儘管不同國家狀況不一,報告提到公眾與記者皆重視的新聞品質。像是透明度、高標準和無偏見,公正報導被特別提到,受訪者在乎像自己這樣的族群,是否在新聞中有被公平對待。

以往可能有刻板印象,認為年輕人更容易擔憂認知不平衡與社會正義議題。調查結果則顯示,35歲以上的人在八項影響新聞信任度的因素之中,影響程度比35歲以下更高。

以年齡區分,影響新聞信任的各種因素所佔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性別在八項影響新聞信任度的因素差異之中,四項差距不到2%。總體而言差異不大,僅有女性在乎過於負面比男性多了4個百分點,媒體價值觀與受訪者相仿多了3個百分點;公平代表受訪者的族群多了3個百分點。

以性別區分,影響新聞信任的各種因素所佔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政治冷感族群 易疏遠媒體

新聞信任度的討論中,政治傾向通常被視為研究重點,尤其當下媒體處於兩極化的環境之中,許多積極活躍、最樂於在社交媒體發表聲音與評論的用戶都具備黨派色彩。人們通常認為,政治傾向會影響對於新聞的態度。

根據本次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非常左派的人有15%;非常右派的人有14%;中間偏左或偏右的有50%;另外有20%的人回答「不知道」。這些政治偏好不明朗的人,有時被研究忽視。

「不知道」政治立場的人,不僅新聞信任程度最低,在八項影響新聞信任度的因素之中,影響程度數字遠低於左派、右派、中間派政治立場的族群。

以政治傾向區分,影響新聞信任的各種因素所佔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報告繼續探討關聯性。調查將政治立場(political position),轉為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從中發現,自稱對政治感興趣的人,與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對於新聞的信任程度存在巨大差異,分別為50%與32%。

以政治興趣區分,影響新聞信任的各種因素所佔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報告提到,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很可能部確定如何開始選擇要閱讀哪一間媒體,心中將媒體與政治綁在一起,認為他們難分難捨,避免接觸媒體。

重新取得公眾對媒體信任

報告提到,大多數人決定看哪一間新聞的原因相近,希望看到透明公開、高標準、沒有偏見和公正報導的內容,其實與記者追求的目標一致。新聞媒體須證明他們的產出不負公眾期待。

除此之外,公眾信任新聞與否,也跟媒體的政治傾向有關,讀者希望在媒體社論見到與自己政治價值觀相同的內容,或至少不與自身的政治認同對立。對於政治較不感興趣的族群,不僅新聞信任度較低,也較不清楚什麼原因導致信任度低落。

報告總結,新聞媒體必須克服與公眾之間的鴻溝,讓讀者相信新聞是吸引人的、有趣的、有價值的,值得花費時間閱讀,並藉此重新贏回公眾信任。

 

參考資料

  1.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Methodology
  2.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Overview
  3.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Public perspectives on trust i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