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誘惑的真理叛徒 抑或另闢蹊徑的朝聖客?


我完全不願意攝影消失,我不希望有一天全部都變成是AI主宰了影像世界;但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我的確也會渴望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去表現。
~《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
讀者信賴新聞照片乃基於事實的真實呈現,新聞圖像的拍攝、編輯與版面呈現不能背叛此信賴。
~〈新聞圖像使用原則〉引言
今年的台灣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後半,進行了一場主題為「新聞圖像使用原則在AI時代的應用」的座談,主講人包括黃子明、蕭嘉慶、鍾宜杰。現場參與者也人文薈萃,吳政璋,周奕成、陳靜雲等人皆對議題各抒己見,共同描繪生成式AI在新聞場域中的倫理地貌。
脈絡說明
若說AI圖像對新聞產製的影響是促成此座談之遠因,那麼近因可說是6月《上下游新聞市集》所刊載的〈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以下稱〈中國牡蠣〉),此專題基於保護受訪者之考量,除了真實相片以外,還使用了生成式AI製作的擬真影像。
該專題刊載後,引發新聞界熱議。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的教育電台節目「新聞真假掰」更邀請黃子明、蕭嘉慶、馮小非、楊語芸、李怡志錄製兩集節目,探討AI生成圖像的新聞倫理問題。其內容多次在本座談中被提出討論,故本報導將斟酌援引,以求兼顧雙方論述。
弄巧成拙?
擔任主持人的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鄭超文表示,〈中國牡蠣〉一文讓他困惑:為什麼《上下游》這樣認真的媒體沒有抵抗住AI的誘惑?他感嘆,《上下游》為了「畫龍點睛」使用AI影像,反而顛覆了整個報導的真實性。
鄭超文表示,十多年前,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基於「王效蘭憑空消失事件」提出〈新聞圖像使用原則〉,當中提到,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可創造性地使用影像來表達抽象或未發生的議題,惟表現手法須明顯足以辨識為「人為產生」,使讀者在缺乏圖說的情況下也能明顯感受其虛構性。若須使用圖說才能讓讀者明白圖片經數位技術處理,該圖片就不應被採用。
他說,重讀〈新聞圖像使用原則〉,深感其作為抵抗AI誘惑的指引,值得新聞工作者不時複習,「我覺得它依然是有效的,依然是必須堅持的。」
只要有風險,就不應使用
資深影像工作者黃子明表示,雖然《上下游》在圖中壓字,揭露圖像為AI生成,但這些擬真的圖像如果未經標示,讀者是無法辨識的。這樣的作法可能導致讀者對所有照片都產生懷疑的風險。
黃子明展示了一系列歐美知名報章雜誌所使用的示意圖像(或稱設計性圖像,Photo Illustration),指出即便以數位技術呈現寫實風格的影像,依然能夠讓讀者一望可知其虛構,不致誤認。他說,如果《上下游》使用AI製作的是走私鏈的結構跟流程,其實就可以避免踩入「混淆讀者」的陷阱。
資深攝影編輯蕭嘉慶表示了相同的觀點。他說,80年代自己在美國受新聞影像教育時,示意圖像在攝影大賽中有正式的比賽項目;當時雖然沒有影像編輯軟體,只能用人工擺拍的方式呈現,但如此一來,拍攝的結果就不會被讀者誤解為真。
蕭嘉慶指出,在學院派的優先順位中一定是照片優先,只有在照片沒拍好或沒拍到的情況下才考慮示意圖或其他選項;馮小非稱使用AI影像是為了還原現場令他無法接受。「不可能還原現場!」他強調,示意圖的製作,應該依據文章的訴求和主軸來設計,而不是困在「還原」的想法當中。
黃子明展示國外媒體使用寫實風格示意圖之範例。(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30年不變的媒體沉痾
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鍾宜杰表示,自數位化以來,新聞圖像倫理在產業實務中面臨益發嚴峻的挑戰,而這是肇因於媒體內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問題:新聞場域的分工與權力機制。
他說,影像專業工作者在新聞場域的權力匱乏,是一個討論了30年都不見改善的議題。長期以來,台灣新聞場域中常常能看見美術編輯缺乏新聞素養,新聞概念掌握在文字記者或編輯手中;而每當媒體內部有關上稿的照片出現爭論,攝影部門也往往是妥協的一方。
鍾宜杰表示,分工的目的原本是要專業化,但在新聞場域裡,分工卻朝向「去專業化」發展。國內長期以來編輯部門的分工偏向技術分工,而非專業分工,在這樣的制度下,部門之間缺乏聯繫,對彼此的工作互不相知,使得文字記者沒有新聞影像的概念,攝影記者不想瞭解新聞內容,更導致編輯部門只把攝影記者當成技術人員,一個「交照片的人」。
他強調,在當代的新聞場域裡,跨領域的專業協作是必要的;由文字主導而且科層明確的機制,以及部門之間相隔離的環境,是新聞界面對AI議題時,產生焦慮的關鍵因素。
如果要走向專業分工,就需要有一個專業統籌的角色,讓部門之間的協作更為緊密。蕭嘉慶呼應了此觀點,認為隨著AI功能的越發強大,爭議也會越多,媒體中勢必要有專業的影像工作者把關。
鍾宜杰(圖右)由權力結構的角度來審視AI生成圖像的爭議。(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所有方式中,為何選AI?
《上下游》創辦人馮小非在廣播訪談中說明,《上下游》其實取得了許多影像素材,例如牡蠣的分裝、運送等環節,之所以無法使用,除了保護當事人之外,也因為當中有許多影像並非在採訪中取得。此外,馬祖人口不多,即便打馬賽克也能輕易辨識出來,因此就連以背影入鏡,漁民也不願意。
對於為何沒有使用擺拍的方式來製作示意圖,馮小非回應,擺拍等於是「演新聞」,在她看來更不真實;她認為,與其擺拍,還不如用AI來呈現,因為其實《上下游》有扎實的影像素材能夠重建許多細節。至於沒有選擇插畫的原因,除了較無法呈現出理想的氛圍之外,也有使整篇專題報導的視覺風格協調一致的考量。
正思索該如何處理報導的影像呈現時,馮小非恰巧看到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創作的AI作品。其作品所營造出的氛圍,啟發了她使用AI圖像的想法。於是《上下游》將所有材料交與李怡志,委託生成需要的圖像。
她強調,《上下游》對於生成的圖像是否符合原來的新聞場景,都經過詳細考證。《上下游》記者楊語芸也表示,為了確保生成的圖像符合訴求,《上下游》做了許多「分鏡」,每個分鏡有哪些素材,要下什麼樣的圖說,都跟李怡志來回討論過。
喚起社會正視
在廣播訪談中,李怡志表示,自己和《上下游》合作時提出了兩項要求,一是AI生成的圖一定要在圖中壓字揭露,揭露在圖片之外是不能接受的。二是《上下游》應該要有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規範。在他的協助下,《上下游》的AI使用規範上線,而其中一項要點便是不以混淆閱聽人為目的。
蕭嘉慶感嘆,台灣社會大眾長期以來對於遭變造的新聞照片無動於衷,只有新聞界關切。有趣的是,李怡志在廣播中表示,他與《上下游》合作的起心動念,也包含希望透過《上下游》這樣有著良好聲譽的媒體,激起對於媒體使用AI圖像的討論,因為現狀是許多公信力或聲譽較差的媒體都已經在使用,甚至沒有揭露,可是在閱聽眾當中並未引發討論。
蕭嘉慶(圖右)勉勵攝影記者更加努力,拍出有深度的照片,才不會被AI打敗。(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更多的可能性
馮小非之所以會強調「氛圍」的重要性,還有另一個原因:閱聽體驗。她說,其實自己一直在思考沉浸式閱讀的可能性,雖然以前基於硬體效能等考量,《上下游》較少製作這類報導,但她還是會不斷思考:要如何讓讀者進入報導中?
馮小非表示,自己其實非常熱愛新聞攝影。「所以我從來沒想過AI可以取代攝影。」她說:「作為一個讀者,我非常不希望看到假新聞,我非常不希望看到有人用很強大的工具做假新聞;作為一個欣賞者,我完全不願意攝影消失,我不希望有一天全部都變成是AI主宰了影像世界;但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我的確也會渴望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去表現。」
文字係主觀、攝影可完整、AI純捏造?
座談會現場提問的部分,各界人士也各自表達不同觀點。影像工作者吳政璋表示,攝影是科技的產物,隨著科技演變,工具會不斷推陳出新,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反對後來的發展,例如十幾年前數位相機問世時,也曾招致「數位相機拍的算不算攝影」的質疑。但他強調,新聞攝影的價值,就是有真實存在的人事物,可是AI不同,是「捏造出」的畫面。
政治運動者周奕成指出,其實文字的敘述也是失真的,因為報導必定有取捨鎔裁,是非常主觀的。可是,AI還在快速發展中,很可能再過不久,能力就會提升到任何專業人士都無法辨識的程度,因此最好還是事先畫出「使讀者不會誤以為真」的紅線,才能降低危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說,文字報導是經過篩選的結果;相對地,新聞攝影可以是多角度的,因此有可能呈現更完整、多元的面向。
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也分享自身見解。他說,基於成本、效率以及媒體的商業性質等考量,AI勢必是未來不可擋的潮流,因此AI圖像在新聞業的應用終究必須回歸媒體本身的倫理來討論,而不是執著於AI能不能用的問題上。「我只是想提出來:將來有一天,雜誌翻開以後,你可能也會聞到牡蠣的味道。這個時候它算不算AI?可以不可以?」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六個國家的民眾如何看待新聞中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 尼曼新聞實驗室:普立茲獎得主首次揭露其在報導中使用人工智慧
- 普立茲獎要求參者揭露AI使用情形 45位入圍者有5人表示使用人工智慧
- 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
- 新聞攝影映射出的記者生涯
- 從新聞攝影中,我們看見了什麼?
- 凱特王妃修圖風波與當代科技下的新聞倫理
- 凱特王妃照片修圖 引發新聞倫理爭議
- 林榮基X郭力昕X莊坤儒|拍或不拍?真實性與政治性的界線?——香港運動現場影像敘事的新聞倫理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