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浪潮下 新聞業的機會與挑戰(下)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合辦的「生成式AI在新聞室的應用:實務案例分享與交流」論壇的下半場,由《報導者》DATA小組召集人柯皓翔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主講,問答環節則由上下兩場的講者共同回應。內容包含:生成式AI如何衝擊媒體對倫理界線的想像,以及效率追求下所隱伏的勞權危機。
AI定位:「人機協作」
柯皓翔以《報導者》的〈獵童風暴〉為例,介紹生成式AI如何輔助其新聞產製,以及內部的〈AI使用守則〉。
〈獵童風暴〉的配圖使用了許多偏向真實相片風格的AI生成圖像。為什麼《報導者》要把生成式AI導入配圖的設計環節呢?柯皓翔表示,從根本上來說,《報導者》的網站模板就設有配圖空間,因此一定要有配圖;可是當議題屬性涉及倫理問題,又或者較為抽象,導致不易使用攝影表達時,基於效率考量,編輯台就可能使用AI來生成圖象。
柯皓翔指出,《報導者》在製做大型的專題時,會有跨部門的討論,而設計師在以AI生圖的過程中,其他部門也會給予反饋,例如是否過於擬真,或帶有偏見等。他說,有時媒體內對AI的討論可能會出現文字本位的情況,但其實不同部門對於倫理的想像界線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攝影部跟設計部主任也是重要的把關的節點。
〈獵童風暴〉在體裁上有一個大的專題頁,其下還有數篇分篇。基於視覺風格統一的考量,都會用AI來統整處理。為了避免讀者誤認為真,在AI生成的圖像下方,《報導者》都會以圖說的方式揭露該圖像以AI工具生成。
柯皓翔說明,使用AI生成圖像時,通常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作,以避免產生著作權的爭議。例如〈獵童風暴〉的其中一個切篇首圖指涉了兒少性剝削影像的審查員,其圖像中的人影其實來自素材圖庫,只是背景由AI生成。對編輯部來說,AI的使用被定位為「人機協作」,許多基礎概念都是設計師發想,再透過AI來輔助執行。
柯皓翔表示,正因為AI技術方興未艾,《報導者》才會不厭其煩地標註提醒。(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以永續的態度面對AI
柯皓翔表示,關於生成式AI的使用守則,《報導者》其實從去年五、六月就陸續進行內部討論,直到今年才完整上線。其重點包含使用範圍、透明度,著作權以及隱私保密的問題,並針對「如何以永續的態度面對AI」的擬訂相關指引。
這份使用指南參考了許多國外媒體的寫法,其中,柯皓翔認為「AI的使用不應該以取代從業者新聞專業為目的」是一項AI是否被妥善使用的判準。此外,作為媒體自我保護的措施,使用MidJourney這類AI生成圖像工具時,過程中的指令跟結果都會被記錄起來,以確保素材與原創性之間的差距。
確實,許多媒體都將「使用AI不得以取代人類為目的」列入使用守則中(例如BBC),但值得注意的是,當規範的重點在於「目的」而非「實質」,在倫理審查上的論證困難,有可能導致守則的執行面臨挑戰。
最後,柯皓翔指出,媒體應該不斷檢視自身使用AI的動機,並自問:AI的使用究竟有沒有強化新聞專業?或者只是在節省成本?如果媒體能不斷確認這件事,並持續內部的溝通,才是比較健康的作法。
柯皓翔強調,《報導者》在各個製作環節都會確保人類是最終的評估判準。(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不能使用的影像
馮小非在專題〈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中擔任編輯。座談中,她介紹了專題製作的各個階段。
《上下游》在研究台灣的牡蠣產業時,發現業界對於馬祖生蠔到底是業者自己養殖,還是走私進口的,有許多傳言,莫衷一是。初期的線索指出有特定的集團從中國走私。為了一探究竟,《上下游》決定前往現場調查。
到了馬祖之後,《上下游》發現,不是特定的不肖人士在走私,而是在一個特殊脈絡中的「全島運動」:由於從馬祖開船到中國只需要15到30分鐘,雙方就像鄰居,甚至有親戚關係。業界所傳的「走私」,對馬祖漁民來說,就是「鄰居養了很多,載來我這邊出貨而已」。
所以後來《上下游》的調查態度已經不是要揪出犯罪者,而是要揭露這個狀態,並探討可能衍生的問題。此時,《上下游》已經拍攝到牡蠣在馬祖海上掛養的實景。之後,藉由佯稱是想要查看現場的買家,《上下游》也取得了牡蠣從黃岐港運至馬祖的影像。但馮小非指出,為了保護當事人,《上下游》不能使用這些影像。「雖然脈絡上我們都可以理解它是怎樣,但法律上來說它就是走私。」
為什麼要寫實?
《上下游》把所有素材組成詳細的敘事流程,交給李怡志教授。李怡志了解調查始末,也確認《上下游》握有的證據後,接受了《上下游》生成AI影像的委託。
期間,《上下游》和李怡志多次討論,確保圖像細節符合現實。「我們非常希望整個圖像的呈現非常貼近現實。」馮小非說,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希望可以讓讀者看到真正的樣貌。另一個原因是,《上下游》作為關注農漁業的媒體,其報導對於現場細節的呈現,經常受到農漁民挑戰,也因此特別需要對真實度考究。
「 所以(在AI的使用上)可能剛好跟一般媒體相反,其實我們需要『像』,『不像』對我們的新聞力來說是不夠的。」她說,要AI生成船的圖很容易,可是台灣、馬祖、中國的漁船其實長得都不一樣, 如果沒有真正掌握現場,一定無法生成正確的圖像。
《上下游》在專題〈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中對AI圖像的使用方式引發不少爭議。(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其他選項?
專題刊出後,許多人質疑:為何不用馬賽克?但馮小非指出,馬賽克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馬祖很小,所有馬祖人或海巡一看都知道是誰。不然,用拉黑的方式呢?馮小非展示拉黑的照片,現場一陣莞爾。她說,自己每次在新聞看到馬賽克或是拉黑的影像,都覺得這樣的影像對閱聽人來說,有看跟沒看是一樣的。
也有人質問,漁民打電話的場景,難道不能找人擺拍示意嗎?可是對馮小非而言,那比AI更虛假。「那是演的,如果可以演的話,整個新聞都可以用演的,那意義何在?」因此她認為,與其如此,不如在實景的基礎上,用AI生成圖像,一來可以讓讀者感受到現場氛圍,也可以保護當事人。
至於揭露AI的使用,《上下游》一開始只對AI生成的圖像標示,後來在同事的堅持下,不論是真實攝影或AI生成,一律在圖中壓字標示。
當AI浮現在我們的意識中
馮小非說自己現在閱讀時,腦海常會浮現:這是不是AI?但後來她自問,是AI 或不是AI的重要性是什麼?自己真正想知道的是什麼?「我真正想知道的事情是: 它是真的嗎? 它有在騙我嗎?」
她指出,其實在當代的新聞閱讀中,讀者回饋扮演了不可思議的重要角色。即便報導內容與AI無涉,讀者仍然可以不斷挑戰媒體的報導,只因報導的內容不符「他看見」的真實。
馮小非認為,如果將這些納入思考,或許就可以容許更多的可能性;雖然這個可能性同時也是雙面刃。「你呈現的這些東西,如果它不是真正的,或者它真的不完整的時候, 你這整個媒體其實會被翻掉的。」她說,這份戒慎恐懼使她在使用任何工具的時候,有著不同的思考嚴謹度。
《上下游》對待AI的原則是:以現場為本。「所以其實AI不會讓我們省到什麼錢。」她說, 因為記者跟攝影師都必須到現場,「沒有現場,就沒有AI( 生的圖)。」她強調,一個正派的媒體工作者會堅持去到現場,堅持「確知」自己在說的事情是什麼。「 你真正的證據有幾分,會決定你可不可以用AI。」
「今天不要說AI,我們拍錯一張照片立刻就會被指正。」馮小非說:「到最後其實是讀者在跟你對話。」(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生成圖像怎麼標?
在論壇的現場提問中,有關生成式AI的使用該如何標示,進入了更深的討論。唐鎮宇表示,只要使用了AI生成圖片,ETToday都會進行標示,但他認為,理想上標示壓在圖上是最好的做法,不過目前內部尚未形成共識,所以還是依照一般新聞圖片的做法,在圖片下方以圖說標示。
柯皓翔則指出,在《報導者》內部,對於標示的方式其實有過歧見:文字組認為只要有使用就必須揭露;設計部門卻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如果圖像本身不是紀實風格的畫面,為什麼要標註?讓讀者知道這樣的畫面是AI做的意義是什麼?
柯皓翔表示設計部門對於AI標示持不同意見。(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設計師覺得,AI只是設計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如果我們不會特地說明圖像是以Photoshop或Illustrator製作,那麼對於MidJourney的使用應該也不需特別說明。
因此,《報導者》一度在AI圖像的標示上,只標註是由設計師製作。不過,後來還是認為只要有用到AI就要揭露,因為這是個AI大爆發的時代,人們對於AI的素養尚在養成期,所以才會決定採取鉅細靡遺的揭露方式。
再探「AI是否會取代記者?」
一位新聞系的學生問到,以目前的媒體實務來看,記者到底會不會被AI取代?這個反覆出現的提問反映出不論在學界或業界,都瀰漫著此一憂慮。《中央社》的宋育泰認為,這個問題太遙遠,不是現在需要思考的事情。
不過,ETtoday的唐鎮宇則表示,《中央社》讓社內主播同意使用自己的聲音進行機器訓練,製作能夠每日播報新聞的虛擬主播,相當於簽下「賣身契」。「這個就是最明顯的有可能會被取代的故事。」
宋育泰說明,在製作虛擬主播的前期,《中央社》的三位主播曾表達,希望由三人的聲音揉合成一個聲音,使最後產出不具辨識性。但是,負責製作的AI Labs表示合成效果不佳,因此最後還是以單一人聲製作。「他有沒有覺得賣身喔,我覺得應該是不會啦。」他說,畢竟《中央社》對於虛擬主播的使用權限和用途都有管控,「所以是有一點點的保障。」
資深記者林注強忠告新聞系學子,務必打造不會被取代的競爭力。(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現場一位資深記者、台視新聞駐桃園記者林注強也回饋了自己的經驗。「年輕人們,你要看得到,你不是不會被替代,而是你一定會被替代。」他以自己駐地的桃園為例,早期某大報有11到12個記者,如今只剩6、7個。另外,記者可能把「自己」替代,「因為你覺得薪資都沒有漲,所以你可能會離開這個產業。」他說,29年前他在TVBS,薪資三萬三千,一年後他到台視,因為起薪是五萬一千塊,三十年來,媒體界薪資只有越見下滑。
他表示,自己是文化新聞系畢業,但在20年前已經在寫程式。「創造不會被替代的競爭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你會跑新聞也會寫程式,我相信你可以活得比較久。」這位記者的語重心長不僅擴展了對於「被取代」的想像,也為潛藏在「人機協作」中的危機敲響一記警鐘。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六個國家的民眾如何看待新聞中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 尼曼新聞實驗室:普立茲獎得主首次揭露其在報導中使用人工智慧
- 普立茲獎要求參者揭露AI使用情形 45位入圍者有5人表示使用人工智慧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上篇|搜尋引擎導引流量下滑 AI促進新聞「客製化」發展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下篇|AI人機協作成趨勢 人類優勢無可取代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 美聯社公布人工智慧報導準則 記者仍是不可取代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