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下篇|AI人機協作成趨勢 人類優勢無可取代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每年年底均會發表對未來一年的新聞業發展趨勢分析,上週《卓越新聞電子報》刊出人工智慧篇的上篇內容,本週繼續討論有關人工智慧的發展。隨著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興起且盛行,專家指出AI發展將使新聞產業的型態產生重大轉變。
「Civic News Company」高級顧問安德魯.戈利斯(Andrew Golis)認為,具有創造力的真人產出,對比濫竽充數、大量無真正作者的「AI生成內容」高下立判,表示AI無法講述觸動人心的故事,或深入調查和解釋案件,「機器人能做到這點嗎?」[1]
媒體業大洗牌 將出現新商業模式
戈利斯提到,獨立社群贊助的在地記者崛起,有些人在路上中道而止,尤其是在2023年,「離開媒體的菁英人才數量,是我從事新聞業十幾年以來見過最多的」。
他提到,近幾年社群平台、視訊和音訊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但AI的前景仍是一團迷霧,這條路「不適合所有人」,不少人嘗試而失敗了。全新獨立媒體企業可能誕生,以風趣、別出心裁的模式出現,業務將建立在穩定基礎上,即與受眾產生「直接的財務關係」。
AI協作成為媒體日常 仍無法取代人類
「Garcia Me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馬里奧.加西亞(Mario Garcia)預測:「到2024年底,幾乎所有媒體將採用人工智慧策略來進行內容創作、行銷和廣告。」AI帶來的好處之一,是降低成本與加快生產流程,日常任務自動化,更快的創建與分發內容,在節奏迅速的媒體領域提供競爭優勢。[2]
加西亞認為,AI會迅速成為出版業的核心工具,不只是內容創作和設計,行銷與廣告也至關重要,出版商體認AI對於效率與創新營運的必要性。如何妥善運用成為關鍵,包含倫理問題、維持專業水準、如何訓練AI成為記者的副駕駛。人工智慧將成為新聞編輯台的日常,融入工作流程之中,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創造力和AI功能,從中協調合作。
加西亞分析AI與人類記者分別的優勢。AI擅長處理大型數據與產生草稿,但無法媲美記者從經驗中獲取的深刻細節與分析見解能力,真人將繼續佔有領導地位。
機器人無趣又錯誤百出 讓讀者了解記者價值
《紐約時報》評論的策略總監魯賓娜.馬丹.菲利安(Rubina Madan Fillion)點出了人工智慧的不可靠性,她耗費許多時間與AI聊天機器人對話,試圖評估其在寫作與編輯的能力,結果發現產生頭條新聞無趣、內容不準確或了無新意;社群行銷文案「看上去像喝太多咖啡的職員寫的」,不能取得讀者信任或發想出偉大的點子,短期內無法取代多數記者與編輯的工作。[3]
菲利安指出,並非強調不該在新聞業使用人工智慧,早在六年前,她就撰寫一篇預測文章,解析如何透過AI節省時間、更容易參與會議與處理個人化新聞。《紐約時報》也在2023年發起計畫,尋找AI協助記者與經營讀者的可能性。
紙媒時代風行時,人們與記者的距離不像今日如此疏遠。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只有21%的美國人稱曾與當地記者談話過\[4]。人們對於新聞機構的信任度持續下滑,菲利安認為,媒體希望讀者更了解撰寫文章背後的記者,以人性化的作品展現模式與讀者建立信任。隨著AI日漸普及,假資訊猖獗流傳,辨認出信譽良好的新聞來源益發困難。
以《華盛頓郵報》報導AR-15槍擊系列報導為例,過去11起案件細節被披露,包含照片、影片以及倖存者和急救人員的經歷,讓讀者彷彿置身現場,影片中可以聽到槍擊聲頻傳,受傷學生的哀號,與不幸遇害的人們。「恐怖還原」了發生經過,涵蓋提交的13份公開資訊請求、大量屍檢報告,與發佈影像的決策流程,讀者也因此了解了記者的工作內容。[5] [6]
為了建立讀者信任,媒體祭出不同對策,包含更詳盡的作者背景介紹與問答,或讓編輯室的審核流程透明化。《紐約時報書評》發布2023年10部最佳圖書名單時,圖書愛好者了解如何精選出清單的書目。
除此之外,記者信手捻來的新聞內容的用語與題材選擇邏輯,也清楚揭示予閱聽人。
《堪薩斯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記者解釋為何犯罪報導要使用「據稱」(allegedly)、「指控」(accused of)等術語。《德州論壇報》(Texas Tribune)出版了選舉方針,解釋了如何選擇報導哪些種族、讀者如何告知他們的工作,以及如何讓政治人物承擔責任。
菲利安表示,面對AI不需要感到絕望,而是需要找到方法來突顯新聞背後的人員與流程的價值所在。
古早記者蹲點培養人脈 難被AI取代
「Newsela」首席內容長珍妮佛·庫根(Jennifer Coogan)提到,AI時代對於新聞業未來的衝擊與壞處,已被無限放大(catastrophize),充斥著各式悲觀的預測。即使記者不至於錄影帶店店員如此艱難,卻也面臨極大挑戰。[7]
庫根認為,AI機器人產生的總結與分析不知所云,比喻在內容如同「碳水化合物」一樣多的時代,原創新聞(尤其是調查報導)如同「蛋白質」般廣受歡迎。
對於任何夢想從事媒體業的學子,或擔心孩子踏入新聞產業是否有前途的家長,庫根表示,公眾對媒體確有需求,並且願意付費,但有三個前提:聲譽、人脈與務實。
以大學授課而言,新聞倫理、寫作能力、事實查核品質很好,然而,深度調查與應對人工智慧的技能與特質得用更多時間培養。原創文章要點在於找出線索、可能冒著風險、記錄消息來源、具備高情商、建立信任度、有懷疑精神和洞察力,並非只著重寫作技巧。
她提到早期的記者學徒制培訓,反而能成為AI衝擊的因應之道。與資深記者的工作中學習經驗、長期調查拼湊一手資料、如何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係與資源、如何在受到挑戰或攻擊時回應,這些經驗彌足珍貴,無法從課堂上獲得,也難以被機器所取代。
AI文章出紕漏 將再度損害信任度
《亞特蘭大憲法報》(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戰略與創新高級總監羅德.尼吉布斯(Rodney Gibbs)則提及人工智慧的陷阱。AI產生的文章失誤,將使利用它的新聞機構感到難堪,並再度損害新聞業的可信度。[8]
尼吉布斯提醒,即使這項技術為新聞行業帶來龐大、易取得的好處,如同工業革命改變了藍領階級一般,生成式人工智慧以無法想像的方式協助記者,卻須留意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在不斷裁員、資源更少卻要有更多的待辦事項的行業中」。
「人工智慧不會拯救新聞業,但會改變遊戲規則。」他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將深遠地改變營運效率和產出,並成為媒體競爭與創新的決定性因素。
「新聞海市蜃樓」 群組AI假消息流傳
《The Markup》的主編Sisi Wei則擔憂AI製造的新聞與假消息,將操控2024年選舉,以錯誤資訊影響社區,分化不同族群和族群內部,帶來嚴重後果。\[9]
Sisi We表示,不只是要揭穿假消息,還必須發表真實可靠的報導,教導如何辨識資訊被操控的特徵以及如何獲得正確的資料,才能消除「新聞海市蜃樓」的現象。
她指出,假消息可能潛伏在缺乏值得信任資訊的群體之中,以逼真的方式呈現,卻並非是真實的新聞。創造謠言的成本急速降低,惡意行為者可以利用文字、音訊、照片和影片來製造看似高品質的訊息,此也是2024年需要面對的風險。
參考資料
- Nieman Lab – 〈The robots will make us more human〉
- Nieman Lab – 〈AI takes center stage〉
- Nieman Lab – 〈Humans hold their own against the robots〉
- Pew Research Center – 〈It’s more common for white, older, more-educated Americans to have spoken with local journalists〉
- – 〈AMERICAN ICON / THE BLAST EFFECT / This is how bullets from an AR-15 blow the body apart〉
- – 〈The Washington Post takes the “unusual step” of publishing graphic photos from mass shootings〉
- Nieman Lab – 〈AI kills the journalism degree — and elevates the apprenticeship〉
- Nieman Lab – 〈The rise of the AI class〉
- Nieman Lab – 〈News mirages (not news deserts) are the scarier problem〉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上篇|搜尋引擎導引流量下滑 AI促進新聞「客製化」發展
- 美聯社公布人工智慧報導準則 記者仍是不可取代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 AI時代危機 假訪問、新型詐騙亂真 監管挑戰迫在眉睫
- 與AI同行 人機協作時代來臨 媒體應思考倫理規範並積極學習運用AI技術
- AI讓政治宣傳戰升級:史丹佛專家談AI對選舉的潛在影響力
- 美妙卻有毒:AI有了政治立場並學會說謊⋯或者只是映照網路世界?
- 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
- 篩選可靠資訊 鼓勵優質媒體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