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

2023 年 10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Image by drobotdean on Freepik
donation
黃哲斌|《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編輯前言:

網紅錫蘭Ceylan日前在YouTube平台發布「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影片,僅短短一天累計點閱超過百萬次,錫蘭影片中批評台灣媒體素質。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在臉書針對「錫蘭事件」發表看法,他認為一般新聞讀者必須擺脫「只透過社群平台看新聞」的習慣,社群平台演算法並不會推薦好的新聞內容。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陳順孝在 「中嘉學院第一屆新媒體時代高峰論壇」中,針對AI時代的媒體素養進行討論,他在發表的論文中,也談到如何網羅可靠資訊,過濾優質新聞。

本週《卓越新聞電子報》將兩人的觀點一同呈現,陳順孝的論文內容,為重度資訊使用者、媒體工作者、媒體研究者,或是政治(社會)工作者,提供很好的指引;黃哲斌的臉書貼文則給一般讀者媒體資訊指引,使他們方便找到可靠資訊、有用資訊,加強他們的社會意識,提升他們民主參與的素質。

在新的媒體時代,過去壟斷資訊來源、掌握資訊詮釋權的精英階層,其影響力日減,普羅大眾影響力劇增,他們如何掌握資訊,受到什麼資訊影響,直接決定我們民主政治的良窳與否,有這樣的指引,對於提升全民媒體素養,有一定幫助。

網紅錫蘭Ceylan在YouTube平台發布「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影片後,引發不少媒體界人士熱議,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在其臉書發表〈錫蘭影片點閱破百萬,然後呢?〉一文表達看法,文中提及一般新聞讀者,首要任務先是擺脫「只透過社群平台看新聞」的習慣,至少「找出一個值得信任的媒體」,因為,臉書演算法不會推薦好新聞給你。

黃哲斌提醒讀者,千萬別說「台灣沒有值得信任的媒體」。黃哲斌與方君竹的某次對話中,方君竹說巡迴全台演講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台灣有這麼多好新聞,為何臉書沒有推播給我?」而黃哲斌更舉泛科公司知識長鄭國威的發言,鄭國威擔任卓越新聞獎評審時,也曾感慨若非擔任評審,否則不能一覽為數眾多的優質新聞。

黃哲斌分享對「錫蘭事件」的想法之後,撰寫〈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一文,提供一般民眾篩選新聞的指引,以下為全文轉載:

新聞接收的斷代趨勢

千禧年左右,網路應用在台灣普及,一開始,當我們獵取資訊,主要透過剛崛起的Google;搜到喜歡的網站,包括新聞來源,就加進瀏覽器「我的最愛」,每天經由書籤造訪。隨著清單越來越長,後來,出現各種書籤網站及RSS閱讀器。因為經常跑來跑去,發掘新的資訊來源,我稱之為「資訊的狩獵時期」。2010年前後,臉書從一個社交網站,逐漸變成資訊分享中心,粉絲專頁、News Feed、文章快手,臉書導流變成新聞媒體的主幹道。

對於一般人,「新聞」與親友家族旅行、國中同學的晚餐打包在一起,我們慢慢習慣只在臉書看新聞,RSS與部落格凋零死亡。每天打開臉書,就像守著一塊田,我稱之為「資訊的農耕時期」。每天只要巡田水,不必跑來跑去,當然很美。問題是,這是一塊看天田,「天」就是祖克柏的意志,當他無法解決假訊息與線上仇恨,決定遠離新聞 ,2019年開始,所有新聞連結都被降觸及,News Feed 也改成Feed。

據Meta官方報告,新聞目前只佔臉書流量6%,就算你訂閱媒體粉專,也難以看到他們的貼文。如今,多數人的新聞管道變得破碎混亂,封閉社團、Line群組、IG、Dcard、PTT、推特,同一事件,每個人的螢幕訊息都不一樣,在此同時,境外網軍與內容農場趁隙而入。

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失去臉書導流大水管,自家網站又乏人問津,必須透過雅虎新聞、Google News、Line Today、搜尋SEO博眼球,因為此一生態,釣魚標題與聳動內容變本加厲,成為流量之王。

然後,快轉到錫蘭事件,轟一聲,業力爆發。

目前,新聞攝取正進入「網紅名人、各式演算法、人工智慧」的主宰年代,未來發展,有好有壞,限於篇幅,暫且不表。

新聞接收的斷代趨勢

新聞接收的斷代趨勢。(擷圖來源:黃哲斌簡報檔/黃哲斌提供)

如何擺脫演算法控制,快速建立瀏覽新聞的方法

簡單說,對於新聞消費者而言,必須「拾回資訊狩獵的能力」。通常,我會分為三步驟:

一、確立「資訊履歷」概念,當我們去超市買顆蘋果,都會注意來自日本、智利或紐西蘭,我們在網上逛到任何資訊,同樣要先確認訊息來源,過往紀錄如何,主事者是誰,是否可信,有無重大爭議;

二、列出至少五個「值得信任的新聞來源」,無論商業媒體、公共媒體、非營利媒體、另類媒體、專業分眾媒體或記者個人,或是個人粉專、YouTuber、IG帳號、Podcast等自媒體,只要你認為值得信任,試著寫下理由,然後,固定造訪,積極分享,贊助,訂閱。甚至製成「媒體白名單」圖表,向其他人推薦。(如何建立篩選標準,可參考一位西雅圖工程師的經驗。)

媒體白名單

關於「媒體白名單」的概念,黃哲斌曾在其2019年中的文章中有詳細脈絡說明,近年黃哲斌大多改稱「媒體信任名單」。(擷圖來源:公視P#新聞實驗室〈#記者真心話 Vol.4〉)

三、盡量與你信任的友人交換「媒體信任清單」,並經常檢視自己的清單,加進新的,汰除不合格的,若無意外,不到三個月,你會有一張很不錯的「我的最愛」,不必再擔心被演算法操縱。

當然,還有更複雜的進階版作法,有空再談。

黃哲斌舊文〈自己的新聞自己救!一個普通人的媒體行動〉

黃哲斌舊文〈自己的新聞自己救!一個普通人的媒體行動〉中,分享美國西雅圖軟體工程師普特尼(Dean Putney)部落格文章提到的資訊篩選方法。(擷圖來源:獨立評論@天下)

如何以機制創意,辨識不可信的媒體,或是濾除不需要的雜訊

錫蘭事件後,PTT八卦板有人發文,表示要寫一個「新聞APP」,辨識媒體信任度。一樓推文回應說,如果真的要做,他願意出資100萬。不過,國外真有這類方法,我舉三個:

●News Minimalist:(https://www.newsminimalist.com/

美國有位工程師,嫌棄日常太多無聊八卦、政治口水,或你不需要的垃圾新聞,於是,他訓練ChatGPT每天閱讀各家媒體網站新聞,根據影響性、影響規模、獨特性、爆發潛力、來源可信度,列出前1000則新聞,依權重1到10排序。

免費版可挑讀權重6.4以上的新聞,通常只剩50-60則,你還可以上調權重,縮減則數;付費版可以往下調,增加閱讀範圍,同時可讀每則新聞的自動摘要。此外,還可以開啟「封殺釣魚標題」的功能。

●NewsGuard:(https://www.newsguardtech.com/

新創公司開發的瀏覽器擴充功能,為用戶正在閱讀的網站可信度評分,他們根據九項指標,包括是否刊登假訊息、是否恰當引述來源且不扭曲原意、是否定期更正錯誤、是否正確區分新聞與評論、是否使用欺騙性標題、網站透明度(是否揭露負責人、資金來源、利益衝突、標示記者姓名)。

他們聘用多名具專業新聞背景的審核員,為超過九成的大小新聞網站評分,評核過程公開透明,當某網站分數過低,就會聯繫該站負責人,讓對方答辯。當用戶瀏覽新聞,就會跳出「營養標籤」,提示該站的可信度、有無爭議紀錄或假訊息。

●ArtiFact:(https://artifact.news/

IG創辦人出走後,運用人工智慧開發的新聞App,讓用戶找到他們想閱讀的內容,而不是社群爆紅文;用戶可指定優先顯示的訊息來源與類別,也能調整資訊源,並以評分訓練人工智慧,控制自己想看的內容。

只有被認證可信的專業媒體或自媒體,才能列為Artifact的資訊提供者;App內建社群功能,可以向朋友分享推薦,也可以進行話題討論。

除了以上三款,我理想中的新聞閱讀平台,有點結合Artifact、Miin、以前HEMiDEMi或推推王等書籤網站,具備「收藏、分享、社群、討論」功能,加上人工智慧的預測推薦,並排除內容農場、假訊息、協同行為,同時可一鍵分享到其他社群平台,如此一來,讓臉書變成單純生活分享,另闢一個新聞與資訊的共享平台。

延伸閱讀

  1. 石墨工房8.0:hemidemi — 共享書籤的服務與形式
  2. Taiwan 2.0:黑米共享書籤與部落格經營
  3. iThome:HEMiDEMi讓臺灣線上書籤搭上Web 2.0
  4. T客邦:本土書籤聚合網站 FunP.com宣布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