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洧農|特約記者報導
社教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新聞與言論自由論壇,於11月3日在伯朗咖啡南京一店進行第二場,主題為「假新聞與媒體識讀」。本次論壇邀請到師大陳炳宏教授與輔大陳順孝教授主講。
探討在假訊息充斥的當下,民眾在資訊攝取上所面對的挑戰與風險,以及需要建立的媒體識讀素養。內容包括:假新聞的性質、解讀媒體民調與首長滿意度、媒體素養的重要性、抵禦假新聞的四大路線等。
陳炳宏現任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取得大眾傳播博士,研究專長包括傳播政治經濟分析以及媒體素養。
陳順孝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也是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會委員,並曾於1988到1994年擔任自由時報編輯。
▍從生成面看假新聞的類別
資訊生態中所存在七種類型的問題內容。圖:First Draft (Fair Use)
陳炳宏表示,「新聞」在媒體實務界或學術界是有很嚴謹的定義的,現在網路上傳散的有很多叫訊息或資訊,跟新聞應該有所區分。而假訊息的概念學界目前從意圖的有無,分為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與不實資訊(disinformation),後者較符合現在大家在談的假訊息的概念。若單指「假新聞」,又可分為三類:Pseudo News、Phony News,以及Fake News。
其中Pseudo News就是公關、置入性的新聞。所有主動邀請媒體來採訪的,官方或公關公司的記者會都在此類,也包括「買」下來的新聞,例如國建署買的整版廣告〈五年有成,糖尿病死亡率降低〉。陳炳宏說:「如果你在報紙上看到整版在講同一件事情,百分之一萬,買的!」他說他一直反對政府做置入,原因很簡單,他不允許政府花他的錢洗他的腦。這類新聞比想像來得更多,除了中央、地方政府之外,大學也經常買廣告,甚至媽祖出巡的新聞也都是買的。
陳炳宏指出,選舉要到了,我們經常看到的候選人訪問,也都是置入性的廣告。除了台灣人之外,中國人也時常買台灣的新聞,像是〈杭州是全世界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四川經濟特區歡迎台商來投資〉、〈福建新創基地歡迎台灣年經人來創業〉這類宣傳全都不是真正的新聞。
Phony News則是出錯的新聞,係由記者的疏忽,或專業能力不足所造成。例如之前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過世,中天卻誤播英國女王的照片,網路上罵翻後卻又誤放梅莉史翠普的照片這樣的案例。而台灣最大的問題來自第三類,也就是Fake News,大致上有著四種特性:蓄意、惡意、廣為傳散、具特定目的。
陳炳宏表示,選舉民調跟縣市首長滿意度也令他幾十年來感到困擾「要說它是假新聞,又好像跟假新聞的定義不太一樣,但要說它是可以相信、理解,能夠當成作判斷的標準,或有用的資訊,我又覺得這兩種報告很有問題。」
▍選舉民調不可信的理由
大多數人不相信民調的理由是媒體會做假,但陳炳宏表示:「我不太認為媒體敢作假或蓄意作假,因為被逮到就要賭上它整個聲譽,你也知道大媒體才作得起民調,因為很花錢。但即便我告訴你我不相信媒體會作假,我還是會告訴你不要相信選舉民調,為什麼?其實所有媒體知道不用作假就可以得到它想要的答案。」
陳炳宏指出選舉民調不可信的三種理由:第一,由於現在公佈民調結果時,都不會告訴你「原本預計」要訪問多少樣本,因此媒體大可以在訪問結果符合他預期的時候停止;第二,現在的選舉民調,都不會公佈問卷,但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問法,透過措辭的調整,媒體就可以操弄受訪者的回答;第三,媒體不公佈樣本結構。民調用意就在推論結果,如果樣本不等同母體,那這個結果就只是那一千人的意見,它不等於一千四百萬公民的意見。
陳炳宏說,他1986年進中國時報,第一個工作就是幫中國時報成立民調中心「我作民調的時候,電話訪問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很奇怪,晚上六點半到十點,三十五歲到五十歲的男人都不在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所以現在所有的民調,只能說比較傾向女性的意見,因為女性受訪者超過六成,那不符合人口結構,所以你真的不用相信。」
陳炳宏指出,最後一個不該相信民調的理由是,媒體對於民調結果的詮釋往往忽略誤差值(民調結果可能偏離真實結果的程度)。打個比方,今天傑克、瑪莉和湯姆都要競選,民調顯示三人的民意支持度分別是31%、28%、25%,媒體可能直接就下「傑克大幅領先」這樣的標題。但若誤差值是3(視樣本數量而定),亦即正負3個百分點,其實真的無法確知究竟誰領先誰,只能說不相上下。
「找樣本,樣本結構,誤差值,這是最簡單懂的。」陳炳宏說:「我用『類』假新聞這個字,不是說我在指控這是假新聞,而是這也是不值得相信的新聞。我還是傾向媒體應該不至於作假,但是其實它有很多不符合整個媒體調查規範的地方。」
▍解讀首長滿意度報告
縣市首長滿意度比較。圖:洪慈庸FB粉專
縣市首長滿意度則是陳炳宏所提出的另一種「類」假新聞。過去幾十年來,我們都很習慣看到媒體公佈各縣市首長滿意度報告,然後依滿意度進排名。陳炳宏指出,首長滿意度報告完全不能這麼解讀。「我問各位一個問題,今天美國蓋洛普針對美國公民作一個川普滿意度的調查,滿意度20%,台灣蓋洛普針對台灣二十歲以上的公民進行一個蔡英文政府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滿意度30%,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蔡英文幹得比川普好。有沒有聽起來怪怪的?縣市首長滿意度的問題出在哪裡?不同母體不能比較,所以縣市首長滿意度是不能被比較的。」
除了媒體的解讀方式之外,縣市首長滿意度報告還有另一個問題:買民調。2015年立委劉政亮曾痛批遠見雜誌吹捧苗栗縣長劉政鴻。陳炳宏說,劉政亮還算說得很含蓄,沒想到遠見雜誌自己此地無銀地回應「絕對不受業務影響」。有沒有縣市首長買民調的問題?陳炳宏說,這跟花蓮記者收傅崐萁的錢一樣,在業界都是不可說的秘密。
▍媒體識讀有多重要?
媒體:現代人認知、理解外界事物的機制。圖:陳洧農攝
「控制媒體就可以控制人民的腦袋,然後控制你所有的行為。」
陳炳宏表示,媒體已經取代我們的眼睛跟耳朵,成為我們接觸外界人事物的所有機制。「所以有一群人想透過控制媒體,控制現代人的眼睛耳朵,請不要再認為自己’不會受騙,現在騙你的機制越來越高明。不要再認為自己是大人就耳聰目明,你離耳聰目明還很遠。」
陳炳宏說,他從來不轉傳任何他無法證實為真的資訊。「任何資訊你如果無法判斷這是真的假的,請不要轉傳,這幾年我一直在告訴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真的很重要。台灣現在會淪落到現在假新聞無所適從,(因為)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去作好新聞媒體教育。」
「我一直常講台灣媒體的問題其實在人民身上,我不是幫所有的媒體脫罪。譬如說各位知道現在台灣第一大報是哪個?銷售量最高是蘋果,現在訂戶約十四五萬份。台灣有很多人認為蘋果很變態對不對?蘋果日報是台灣第一大報,蘋果日報是多數台灣人認為變態的報紙,我的問題非常簡單:誰變態?」陳炳宏沉重地表示,台灣的問題,說不定就是周處除三害的問題。
陳炳宏說,他常打電話到電視台,甚至只要看到電視台字幕有一個錯字他都會打電話過去。「永遠不要認為你自己的力量太薄弱,該檢舉、該監督、該反應,我們都應該擔起讓˙媒體變好的責任。我常跟學生講:我們如果繼續縱容這樣的媒體,請你對台灣的民主未來死了這條心。」陳炳宏表示,民主政治的發展絕對跟媒體的專業化息息相關,從來沒有一個威權國家有開放的媒體,從來沒有一個自由的國家有極權的媒體環境。
▍假新聞的衝擊與意涵
有86%大多數的全球線上公民暴露在假新聞的威脅下。圖:Ipsos (Fair Use)
「假訊息是利用我們的民主來衝擊我們的民主。」
陳順孝說,有研究指出假訊息跟真訊息相比,被轉發的機率高七成,傳播的速度比真訊息快六倍,政治類的假訊息又比其它類別的快三倍。一份全球性調查指出,有86%的網民曾經被騙過,其嚴重性可見一斑。
在台灣,假訊息已經危害人命,外交官蘇啟誠就是犧牲者。在中國也一樣,不實的醫療資訊因為搜尋引擎的商業利益而出現在搜尋結果的第一項,使魏則西接受了未認證的療法而喪命。在美國的,希拉蕊的披薩門事件中,一家披薩店因為被假新聞指稱是虐童組織,甚至引發槍擊案件。
那麼,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來抵禦這些假訊息?陳順孝表示,有四個部份是我們可以做的:篩選媒體、思辨查核、協作破解、立法規範。
▍篩選媒體
陳順孝指出慎選優質媒體的重要性 圖:陳洧農 攝
陳順孝表示,媒體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社群平台,包括Facebook、Line、跟一些入口網站,這類媒體通常不作新聞把關。第二類是大眾媒體,其中最可信的大概是公共媒體如公視,另外有一些官方經營的媒體如警廣或教育電台,問題在於是由政府經營,因此不會報導對政府不利的負面新聞。第三類是商業媒體,絕大多數都是作業配的媒體。
「還好我們還有一些願意堅持原則的,好的商業媒體,我敢確定沒有置入性行銷的,大概就天下、商周、壹傳媒、財訊、華視這些。」陳順孝說道。
陳順孝說:「這些年我覺得我們的希望是在於獨立媒體。我們一直覺得台灣媒體很爛,那是因為我們只注意大眾媒體,尤其只注意作業配的大眾媒體,但我覺得台灣好的獨立媒體多得不得了。
「比如報導者,我在那裡擔任監查人,第一我們不作即時新聞、不搶快,一定確定才報導。然後我們也不接廣告,只接受捐款,捐款人不干預、不擁有、不回收,超過一百萬的捐款一定要具名,而且董事會的審查小組會審查資金來源。端傳媒是訂閱制的;焦點事件是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創辦的;上下游專注農業;移人專門做移民工的新聞;Mata Taiwan專門做原住民的新聞。」
陳順孝說,人們常講台灣人缺乏國際觀,其實我們有很多好的國際新聞,例如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是一個國際性媒體,在全球有超過一千個公民編輯,在它的全球十人決策小組中,有兩個是台灣人。另外還有世界微光,專門報導台灣人在拉丁美洲作出的奉獻,以群眾募資的方式做報導。「當你去看這些媒體的時候,你絕對不會覺得台灣的媒體爛。」
「我自己印象最深,而且對我影響很大的一件事是,2005年我擔任金鼎獎的評審,那一年評審過程我第一次看到《大地雜誌》。它已經出刊好幾年,但我從沒看過,一看就覺得這本雜誌編得太好。其他評審也這麼覺得,所以那年決定把一個大獎頒給它。但我們開完決審會議距頒獎典禮還有一段時間,沒想到兩三天後在報上看到大地雜誌停刊。那給我很大刺激,我一直在罵媒體爛,但當人家做出好媒體,我不但沒有支持,連看都沒看過。」
陳順孝說:「最近在假訊息議題上,這些獨立媒體還有十幾家合作發起總統候選人的事實查核計畫,把蔡英文跟韓國瑜講的話做成逐字稿,校對之後下標籤,最後再由這十幾家媒體一一核對。」
2020總統候選人事實查核計畫 圖:Readr+
陳順孝也列舉了許多優質的獨立記者,例如作禽流感跟各種疾病的李惠仁;專注於台灣較少人關心的技職新聞的黃偉翔;專門做環境報導的朱淑娟;揭發財團假公益的姚惠珍;作媒體改革新聞的黃哲斌;以及報導韓國政治新聞的楊虔豪等等。「所以防治假新聞,我們所需要的第一個部份就是慎選媒體。如果我們看的是這個圈的新聞,沒什麼假訊息。」
▍思辨與查核
#從我開始終止假新聞
— 鄉民挺起來 (@letsupupup) September 16, 2018
挺起來參考了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發佈的終止假新聞的檢查表,雖然挺起來的力量很小,也希望每個看到圖並覺得有用的你,可以廣為分享,大家一起來做「擋住怪手的人」!
看到一個令人激動的新聞,在分享轉發之前,你可以: pic.twitter.com/BBLdyG0nQI
陳順孝表示,國際間己有許多人提出各種查核標準,包括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等,經整理後,大概可以從四個面向來判斷:
1、資訊來源
第一,這個媒體可信嗎?尤其選舉要到了,網路上出現很多沒聽過名字傳媒,也不知道他們的背景,像這樣的媒體,對其可信度就要打上問號。第二是記者專業嗎?最起碼,這個記者我聽過嗎?他以前寫過什麼報導?報導可信嗎?如果他沒寫過幾篇,甚至就只有這一篇,那基本上就很可疑。第三,源頭可靠嗎? 這是指引述來源,比如BBC引述牛津大學的研究就是相對有公信力的來源,如果是一個沒聽過的學者,對其可信度就要謹慎以待。
2、訊息內容
判斷依據包括:第一,內容合理嗎?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日本人有可能讓中國人先走,日本人自己困在那裡?那日本政治人物還要不要選舉?第二,會讓誰獲利?亦即,內容已經不合理,再想想,誰會從中得利?就是方便中國統戰。兩者相加後,是假新聞的可能性自不待言。第三,這是笑話嗎? 有些作家喜愛以嚴肅口吻寫諷刺內容,也經常被粗心的閱聽人誤以為是真新聞。
3、報導格式
檢查要點包括:網址正確嗎?有些假新聞的製造者會特地申請跟具公信力的媒體相似的網址,比如容易與聯合報udn混淆的vdn。再者,日期是現在嗎?現在很多假新聞使用舊的照片,比如之前〈柚子丟水庫〉的假訊息。最後,題文相符嗎?假新聞常常標題非常聳動,卻跟內文很不一樣。
4、個人反思
也就是問自己:「我的立場是什麼?」如果不作這個反思,很容易跟川普一樣,認為所有與我立場不符的都是假訊息。但既然人都有偏見,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偏見在哪?因此第二件事就是看看別家新聞怎麼報,不要只看一家媒體,要看不同的媒體,而且是不同立場的媒體。現在有一個最簡單的選擇叫Google News,會把同一則新聞不同媒體的報導都匯整在一起,所以能看到不同立場的新聞,至少不會以為自己所知道的,就是唯一的真相。第三,則是聽聽專家怎麼說,尤其許多專業議題的理路不見得與直覺相符。
▍協作破解
也就是以集體力量,尤其是專家來破解。包括台灣唯一得到國際認證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此外,一群g0v的成員成立「真的假的」,屬於公眾參與的查核機制,目前有八百多位編輯。
美玉姨則是使用「真的假的」的資料庫的AI機器人,只要邀請她進入Line群組,就會自動澄清謠言。除了美玉姨,趨勢科技的「防詐達人」也使用真的假的資料庫。後兩者由於是公民協作的機制,需要更多人參與,真的假的團隊也邀請民眾一起加入闢謠行列。
美玉姨則是使用「真的假的」的資料庫的AI機器人,只要邀請她進入Line群組,就會自動澄清謠言 圖:https://medium.com/cofacts
陳順孝特別提到,破解謠言的前提是必需保持開放心胸,願意面對謠言。他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自己曾加入一個地方性的,以大學教授、記者與藝術家為主要成員的Line群組,在他將美玉姨拉進群組,並頻頻澄清群組內的假訊息後,群組憤而將美玉姨趕出。
▍立法規範
陳孝順表示,立法規範由於牽涉到言論自由,因此高度敏感。以目前而言,可參考先進民主國家,如德國與法國。
德國《社交網路強制法》於2017年立法,規定超過200萬人的社群媒體平台,必需在接獲檢舉的24小時內移除明顯違法內容,包括仇恨言論、惡意誹謗或煽動暴力的內容。違者最多可罰5000萬歐元,約17億台幣,也因為這樣的高額罰款,使Facebook等業者花了許多心力進行查核。亦即,德國將責任放到平台業者身上,要求自律。
法國2018年通過《反資訊操縱法》與《反虛假訊息法》,規定全國選舉投票前三個月,政黨或候選人可向法院申請禁制令,禁止錯誤資訊傳播。這是屬於將責任交給法院的作法,跟交給政府處理相比,好處是不會讓執政黨因握有行政資源而佔盡優勢。再者,它要求傳統媒體與網路社群媒體公開贊助性選舉廣告背後的公司名稱,讓民眾知道資金的來源。第三,法國高等視聽委員會(Conseil supérieur de l’audiovisuel , CSA)可以將意圖介入法國選舉的外國廣電業者下架,排除境外勢力的干預。
陳順孝表示,台灣為防制散播網路謠言,於2019年4月推動修法,最近的《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有些人稱做《中共代言人法》,引起非常大的爭議。他說:「對我來說,基本上仍然是媒體自律優先,若需立法,一定要明確。中共代言人法最大的爭議在於定義是否精確,會不會使民眾一不小心就觸法?另外,基本上不宜由行政機關來裁決,而是由法院或其它獨立的機構來裁決。」
陳順孝表示,華盛頓郵報曾引述兩份研究,指出在2016大選中,俄羅斯宣傳機構散播假訊息,助川普當選,把在不知情之下助長假新聞散布的美國人當作「有用的白癡」。而不久前,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資訊操控的超級大國,也開始介入民主國家的選舉。
陳順孝問道:「現在,我們的選舉要到了,我們會不會變成有用的白癡?」
關鍵字: Media Literacy, 假新聞, 媒體素養, 媒體識讀, 新聞與言論自由論壇, 社群媒體, 言論自由, 陳洧農, 陳炳宏, 陳順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朱淑娟|Google深度事實查核培訓記錄(上)——真假新聞的識別法
- 胡元輝 |對抗AI新騙術 事實查核全球崛起
- 江雅綺|是誰讓假新聞加速?
- 假新聞是真的?人工智慧將火上加油!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中場 No.5/邱學慈|假新聞輿論戰 打進主流即勝利
- 沈伯洋|戰爭早已開打:假新聞與資訊攻擊
實習編輯:高雄大學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曾靖雅、劉庭瑋、陳楷、李士宏、張哲瑋
主編:鄭凱榕